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的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2、陶冶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境以及教育者自身等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一种方法。

主要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3、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要求和教育规律,采用一定方法,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启发引导受教育者能动地理解、接受和践行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过程。

4、操作性定义操作定义就是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5、师德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6、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政党和国家为实现教育目标、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教育方针、政策的统称。

教育法规:教育法规是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7、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8、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9、自我教育——指学生自己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自己教育自己,进行学习和涵养锻炼,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

10、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3)指导学生课余活动,关心学生身心健康。

(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5)指导班委会、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

(6)作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配合。

(7)评定学生操行。

11、我国模范班主任总结的德育经验是什么?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12、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指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它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

13、教案:教案是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通常又叫课时计划,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对课题所作的教学设计和设想。

14、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15、前景教育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德育教育思想。

就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的力量。

16、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17、教育机智: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教学规律,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情况及时、巧妙、灵活地处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或收到意外的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18、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19、教学设计通常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它是指运用教学系统方法来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需求、设计教学方案、试行教学方案、评价实施结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的系统规划和决策过程,它是一门应用性的教育技术,它既具有一般设计的特征属性,同时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10.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对特定教学情境中使用的媒体、信息、方法、形式和活动序列等教学问题进行的设计规划。

其包括组织策略、传递策略和管理策略。

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略的过程。

20、典型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有哪些?从环境组成及功能来看,教学环境包括物理教学环境、信息资源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等从技术角度和活动方式的角度来考察,信息化教学环境可以分为课堂教学环境、试听传播环境和网络教学环境等类型从教育传播的角度看,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一是时空结构,二是空间容量,三是媒体装备
21、1教育思想:是指经过人们理论加工而形成的,具有思维深刻性,抽象概括性,逻辑系统性和现实普遍性的教育认识。

实践型教育思想:是指由教育理论工作者或实践工作者面向教育实践进行理论思考而形成的以解决现实教育实践问题的教育思想。

3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以及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学习,努力和社会实践,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4 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

即,要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的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使现代人拥有更开阔的心胸,更加重视精神追求。

5科学素养:是指人们身上与科学活动有关的一种综合素养,它包括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以及科学态度与精神等。

22、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统一体,它是由教育的机构体系与教育的规范体系所组成。

评比型说课:评比型说课是把说课作为教师教学业务评比的内容或一个项目,对教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的能力、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实际水平、教学流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做出客观公正评判的活动方式。

6、课堂导入:课堂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通过剪短的言语或行为,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

7、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问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

8、课堂板书:课堂板书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教学用具(主要是黑板)上以书面或符号进行表情达意、教书育人的活动。

9、提纲式板书:提纲式板书是指教师以讲授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线索,把讲授内容按顺序以不同的编号列出相应语句的逻辑地位,从而体现教学信息的结构体系的一种板书形式。

10、情境导入:情境导入是指教师运用满怀激情地朗读、演讲或者通过影月、动画、录像等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感染学生,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其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式。

11、
综合提问:综合提问是要求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把教材中的概念、规则等重新组合的提问方式。

综合提问强调对内容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分析、归纳和概括,把原来分散的内容综合起来思考,从中得出一定的结论。

12、线索式板书:线索式板书是指教师通过在黑板上板书教材内容的行文线索,使学生把握教学的主要内容的一种板书形式。

13、规范汉字:规范汉字主要指现代通用于我国大陆一般交际场合的汉字,即经过整理简化并由国家以“字表”形式公布的正体字、简化字和未经整理简化的传承字、现在汉字总数多达5万多个,而日常用字仅为3500个。

14、教学口语:教学口语即教学口语表达技能,是教师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语义,合乎语法逻辑的口头语言对教材内容、学生问题等进行叙述、解释、说明等的行为方式。

15、说明性语言:说明性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说明事物、解释道理、分析问题、论证原理的语言。

16、叙述性语言:叙述性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客观地向学生陈述科学文化知识的语言。

17、描述性语言:描述性语言就是借助一定的修饰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形态或再现某种场景的语言形式。

18、抒情式语言:抒情式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用以抒发感情的语言。

19、评论性语言:评论性语言是指教师对教材、客观事物、学生学习状况和思想品质有所认定的语言。

20、教态语言:教态语言即教态语言表达技能,主要是指教师利用表情、动作、手势等体态语,辅助口头语言传递教学信息和表达情感的行为方式。

21、教学笔记:教学笔记是指把教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创见等记录下来的文体。

22、操行评语:又称品行鉴定,是对在校学生的政治、思想、学习、工作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查评定所作的评语。

23、教育科研论文:教育科研论文是阐发教育思想,论证学术观点,探讨教育改革,表达教育研究成果的文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