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功和能》教学设计

《功和能》教学设计

1.二十四拐图片。
2.重庆苏家坝立交桥。
3.吊车。
4.螺丝和红酒瓶启。
认真观看和思考
1.多媒体动画设计让内容直观,激发学生兴趣。
2.精彩图片和震撼视频的选取,让学生感受人类的智慧和祖国的富强。
新课教学
环节三
做功和能的转化
用下文引入主题。
机械做功的过程让人类从自然中不断获取能量,功和能是物理学最重要的两个物理量,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功能关系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与牛顿运动定律一样重要。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机械功的原理,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2.理解功和能的关系。
3.会根据功能关系分析问题。
三、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进取心,但没有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对于简单题目会用相关公式计算,但对于功能关系还很陌生,无从下手。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分析
利用探究法让学生总结出功的原理,便于学生理解,同时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教师通过讲探结合的方法辅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养成积极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掌握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的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难点:本节的难点在引导学生建立功能关系的观点,
六、教学准备
幻灯片;视频资料;长木板;钩码;弹簧测力计
七、教学方法
落实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充分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自主总结出功的原理和功能关系。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直接引入
实验探究用斜面把重物提升相同的高度是否省力和省功?
回忆第一节已学知识,思考问题,参与讨论和探究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省力但不省功
1.多媒体动画设计让内容直观,激发学生兴趣。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积极参与探究,学会合作。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功和能》教学设计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 杨英
课题:《功和能》(鲁科版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一章第2节)
教学时间:40分钟
一、教学内容分析
功和能关系是高中物理的重内容,也是高考中的重点。与现代生活、生产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是多样的,每一种形式的运动都对应一种能量,而能量的转化过程一定存在力对物体做功,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转化。
八、教学过程
总结环节
提出问题:
功和能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思考总结。
1.的过程使物体的某
种状态发生变化——
功是能转化的量度.
1.通过自己总结出结论更便于理解和应用。为学习动能定理打基础。
2.牢固树立功能关系
布置作业
1.课堂练习:教材11页1、2、3、5、6
2.同步练习2
九、教学反思
思考填写以下内容:
1.能的概念: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2.功和能之间的关系: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表示有多少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因此,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1.通过自己总结出结论更便于理解和应用。为学习动能定理打基础。
2.牢固树立功能关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教学
环节一
功的原理教学
引导学生分析上一环节的结论,总结得出: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机械时,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总是等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
实验结果显示:
WF= WG+ W阻
通过自己总结出结论更便于理解和应用。为学习机械效率打基础。
新课教学
环节二
生活中的机械应用实例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应用。
新课教学
环节四
做功和能的转化应用
引导学生用做功和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下例问题:
1.高空坠物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
2.风力发电是什么力做功?实现了什么能的转化?
3.人走路过程是什么力在做功?实现了什么能的转化?
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1.多媒体动画设计让内容直观,激发学生兴趣。
2.学以致用,会用功和能关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