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0467课程与教学论_第七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0467课程与教学论_第七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模式观
2.几种典型的评价模式
外貌模式 代表人物是:斯太克于1967年提出的一种评价模式。该模式是斯太克在批评目标达 成模式的基础上,对泰勒评价模式的一种发展。 斯太克建立了先在因素,交流因素,和结果因素三个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评 价外貌模式。外貌模式是在泰勒评价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模式观
模式观
2.几种典型的评价模式
为什么说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 其理由主要有二: 首先,这种模式不在是从单纯的理论出发,而是关心从评价结果 的听取人的需要出发。其次,回应模式回答了所有其他模式希望回答的问题,包括 目标达成模式的程度,决策,判断等。
历史发展与取向
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
第二代评价的特点:认为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它的特点是:认 为评价过程是将教育结果与预订的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教育目标 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清晰的,可操作的行为目标; 评价不等于“考试”和“测验”可以成为评价的一部分。
涵义、功能与类型
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需要评估 课程诊断与修订 课程比较与选择 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 成效的评价
涵义、功能与类型
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形成性与总结性 目标本位与目标游离 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 内部人员评价与外部人员评价 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
涵义、功能与类型
质的评价:质的评价力图通过自然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 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
历史发展与取向
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
利维教学的历史分期:(1)古典的考试型时期(2)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3)后现代时期
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和批判
历史发展与取向
Content
01 涵义、功能与类型
何谓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02 历史发展与取向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
03 模式观
评价的模式及其指标 集中典型的评价模式
涵义、功能与类型
1.何谓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涵义:课程与教学评价就是用一定的方法对课程或教学的计划, 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因素: 评价对象:学生的学习状况、课程设置与其他教学资料、教学计划及设计、教学实 施状况、课程与教学的组织及管理机构 评价定义:评价、评定、测量 评价范围:随课程与教学的定义不同而不同 价值判断
评价和评估的区别 为了凸显这种“改进”功能,人们开始用“评估”代替“评价”一词,并从词 源和含义上对二者进行了比较。评价“evaluation”的词根为“valu”,本义 是“价值”,前缀“e”有“显现”和“引出”之意,故“evaluation”指让 某事物的价值得以显现和引出,对应的是基于事实的价值评判活动。评估 “assessment”则源于“assidere”,意为“坐到旁边或与谁同座”(to sit beside or with),[4]故“assessment”指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 来获取、分享和解释评估信息,从而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标。简言之, 评价是为了“作出判断”(make judgments),而评估是为了“改进表 现”(improve performance),前者重在判断学生学习结果,对其定等分级,后 者重在为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形成性与总结性
1967年·斯克里文 形成性评价的三个发展方向
涵义、功能与类型
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目标本位与目标游离
目标本位:以课程或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进行的评价。最典型的代表是泰 勒评价模式。布卢姆的评价体系也属于这种类型。特点:标准清晰,任务重点集 中,易于把握。弱点:评价的范围太窄,而且还忽视了对目标本身的评价。
历史发展与取向
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
目标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其主要代表人是被称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 泰勒、布卢姆等人,目标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 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这种评价取向推进了 课程与教学评价科学化的进程。这种评价取向的缺陷在于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 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对于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而言, 它的作用非常有限。
模式观
2.几种典型的评价模式
目标达成模式的基本内容及价值:目标达成模式是以泰勒的课程理论为依据,有七 个步骤:(1)建立目标和目的(2)把目标分成较细的类目(3)以行为为名词表述 目标,这一步还包括要界定和修订使用的行为名词(4)确定能表现目标达成程度的 具体场景(5)选择和发展评价所使用的测量技术(6)搜集学生表现的有关资料(7) 将搜集到的资料与行为目标比较。 目标达成模式后来被人们称为“传统评价模式”
泰勒、布鲁姆目标分类学 公式:目标=行为=评价技术=测验问题 评价的本质是描述
历史发展与取向
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
第三代评价的特点:把评价视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不只是根据预定目标对结果 的描述,预定目标本身也需要进行价值判断;既然目标并非评价的固定不变的铁 的标准,那么评价就应当走出预定目标的限制,过程本身的价值也应当是评价的 有机构成。
涵义、功能与类型
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形成性与总结性
1967年·斯克里文 形成性评价: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
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作 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特征:过程性、探索性、灵活性。 总结性评价: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实施完成之后所施行的评 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资料,对课程计划的成效作出整体的判断,作为 推广,采用课程计划或不同课程计划之间比较的依据。 诊断性评价: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一种 评价,其目的在于使计划或活动的安排具有针对性。
目标游离:斯克里文,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 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
涵义、功能与类型
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
代表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关注结果和关注过程 效果评价:是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它注重课程实施前后学生或教
师所产生的变化,至于课程运作的具体状况,变化产生的原因等则被置之度外。 (暗箱式评价)——只关注输入,输出之间的不同,忽略中间的过程。 内在评价: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而不涉及课程计划可能有的效果。比如:评 价可以只就课程计划所涉及的学生经验的类型、课程内容、性质。组织等,来对 课程计划做出判断。
历史发展与取向
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
主体取向的评价本质、价值与局限: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是倡导对评 价情景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其实真正的主体 性评价不是靠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而是每一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的“反省意 的能力”。
模式观
1.评价的模式及其指标
艾斯纳、斯克里文、斯泰克 形成性评价、目标游离评价、内在评价 评价的本质是判断
历史发展与取向
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
第一、二、三代评价的缺陷: (1)管理主义的倾向。这容易导致四个不合理的后果:①管理者无过失②管理者与 评价者的关系有失公平③其他与评价有利益的关系的人无法在评价中维护自己的利 益和阐述自己的见解④会导致一种有害的默契,即管理者用各种办法保护自己不受 损害,评价者则保证使用管理者认可的方法,以换取合同的兑款,保证评价的经济 收入。 (2)忽视价值的多元性 (3)过分依赖科学范式
模式观
2.几种典型的评价模式
差别模式 代表人物:普罗沃斯于1969提出的。其要旨在于比较课程表现与设计之间的差异, 作为课程改进的依据。这一模式共分为四个比分五个阶段、 四个部分:(1)确定课程目标(2)确定课程表现(3)对标准与表现进行比较(4) 确定差别是否存在 评价的五个阶段分别是:(1)计划阶段(2)装置评价阶段(3)过程评价阶段(4) 成果评价阶段(5)成本效果评价阶段
评价模式是评价人员依据某种教育理念或特定的评价目的、选取一种多集中评价 途径所建立的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
评价模式可以分为两类:指令性模式(规则、规定。。。);说明性模式(说明 和概括性论述,描述、预测、解释)
模式观
1.评价的模式及其指标
衡量评价模式的指标 方法上的经验型 价值上的可估性 用途上的目的性
目标评价取向所追求的是“客观性”和“科学化”,它以“自然的范式”为基础
历史发展与取向
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
过程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过程评价取向既倡导“量的研究方法”,也 给“质的研究方法一定的位置”这就是被古巴和林肯称之为“第二代评价”。
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他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 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这种评价取 向的价值在于开始承认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把人在课程开发、实施及教 学运行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对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给予一定 的尊重。
历史发展与取向
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
第四代评价: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坚持“价值多元 性”的信念,反对“管理主义倾向”。
基本特点: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评 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 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评价 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第四代评价旗帜鲜明地突出了评价中的价值问 题,从而突破了评价领域中长期以来所寻求的“客观性”、“科学性”迷雾,使 评价的理念发生的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