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人力资源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核心资源 (3)(一)人力资源的优势造就了中关村的辉煌 (3)(二)人力资源是未来中关村科技园区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4)(三)人力资源规划对实现园区发展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4)二、中关村科技园区所具有的人力资源优势 (5)(一)得天独厚的地区科研教育资源优势 (5)(二)人力资源质和量均居国内科技园区首位 (5)1、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已形成,从业人员数量巨大 (5)2、人力资源整体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 (6)(三)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作用显著 (6)1、人力资源吸纳的政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6)2、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作用显著 (6)(四)创业者群体和以创业为核心的园区文化已初步形成 (7)三、中关村科技园区人力资源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7)(一)区域科研教育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7)(二)高层次人才的吸纳与激励机制面临挑战 (7)(三)微观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9)(四)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不尽完备 (9)(五)人才中介市场化与专业化程度有待提升 (9)(六)影响人力资源效能的园区环境建设亟待改善 (9)四、中关村科技园区人力资源规划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0)(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10)1、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10)2、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 (10)3、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的特色和重点 (10)4、体现科学、务实、改革的精神,注重应用性和操作性 (10)5、以全球化、国际化的视角,高标准的制定规划 (11)6、以提高人力资源效益为核心,充分挖掘潜能 (11)(二)人力资源规划目标 (11)1、总体目标 (11)2、到2005年的具体目标 (11)五、实施中关村科技园区人力资源规划的对策措施 (12)(一)完善园区人力资源相关政策体系 (12)(二)加强高校及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人力资源互动 (14)(三)推动企业科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设 (14)(四)搭建全方位的园区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15)(五)大力发展市场化的人才中介机构 (15)(六)发展培训产业,实施“中关村英才计划” (16)(七)加快园区建设,优化发挥人力资源能力的配套环境 (16)中关村科技园区人力资源规划在我国加入WTO,经济走向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构筑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人力资源优势,并将这种优势转化为胜势,关系到能否完成将中关村科技园区建成“一区三基地”的历史使命,以及实现世界一流园区的战略性目标。
按照“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的要求,本着科学与创新的精神,针对新的发展形势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依照国家及北京市有关战略规划的基本指导思想,遵循中关村科技园区总体发展战略,围绕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制定中关村科技园区2002年到2005年的人力资源规划。
一、人力资源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核心资源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有限的,而人力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所拥有的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则是无限的。
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的实践证明,人力资源是园区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关键因素,同时,高新技术的发展也大大提高了人力资源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一)人力资源的优势造就了中关村的辉煌从1980年在中关村成立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开始,短短几年的时间,“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就闻名全国。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所成立的,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随之诞生。
其后,“中关村”就像磁石般吸引着众多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们,纷纷走出“象牙塔”,开始了他们充满挑战性的中国式“硅谷”的实践历程,积聚在他们身上的智力资本不断得以释放。
如果没有中关村地区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没有一批高素质人才的存在,就不会有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今天。
经过近15年的砥砺,今天,原有的试验区已经发展成闻名海内外的,以“一区多园”为格局的中关村科技园区。
园区内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中关村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实现了党和政府所一再强调和倡导的,科技要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伟大思想,更重要的是,通过园区的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掌握先进科技和拥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他们的存在和生长,成为中关村地区宝贵的发展资源,也使得区内优秀的人力资源成为推动园区经济发展的第一战略要素,取代了传统上人们一再所强调的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统治地位,成为不可代替的、第一位的战略性资源。
人力资源上的优势,造就了中关村历史上的辉煌。
(二)人力资源是未来中关村科技园区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是资本追逐知本的时代,科技和人才是影响科技园区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人才作为科技的载体,其人力资本的存量水平决定了园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同时在国际竞争中,对资源、市场的争夺,已让位于对人才的竞争、知识的竞争,竞争力的强弱将以人力资源的竞争力体现出来。
随着国内其它地区经济的不断崛起,地区之间的政策、体制与机制进一步趋同,中关村园区所依存的区位政策优势有所减弱。
在此背景下,人力资源因其拥有的其他资源不可替代的特性和优势,显然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最值得关注的,也是必须加以关注的重点。
中关村拥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主的一批优秀的大学,拥有数十万名全国优秀的大学生、研究生;拥有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和代表着中国科技最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吸引了成千上万国内外优秀高科技人才;培养了一大批掌握技术、通晓管理的创业人才。
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如果发挥得当,将这种资源转化为能力,它势必在未来国内外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持续竞争和发展提供最强有力的战略支持。
(三)人力资源规划对实现园区发展目标具有重大意义中关村科技园区已进入“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时期”,制定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时,必须同时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总体战略规划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按照国务院确定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总体规划目标,21世纪的前10年,“要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立足首都,面向全国的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基地;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
未来3年,是园区实现“五年上台阶”目标的关键时期。
在此期间,能否发挥中关村地区的人力资源优势,并不断提升园区人力资源的发展水平,是能否实现上述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
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争夺战的兴起,园区现有的人力资源优势面临着来自园区内外以及全球竞争的新的挑战。
只有制定和实施园区阶段性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在清晰、准确的分析园区人力资源的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确定园区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目标,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才能使中关村科技园区有效地吸纳、维系和激励优秀人才,保持园区未来可持续的人才竞争优势。
因此,根据《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以及《北京市“十五”时期人才事业发展规划》的精神,制定中关村科技园区人力资源规划有着特殊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中关村科技园区所具有的人力资源优势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已经成为国内高科技企业最密集的地区,催生了一批科技创业者,凝聚了众多科技与经营管理人才,从而使中关村科技园区具备了发展知识经济的良好基础和巨大潜力。
(一)得天独厚的地区科研教育资源优势2001年北京市共有各级各类教育人口337万人(含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和教职工人员总数)。
其中共有普通高等学校61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34万人,在学博士生2.2万人,硕士生5.7万人,专任教师3.4万人。
成人高校41所,在校生31.5万人。
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政策区范围内,共有各类科研院所113家,普通高等院校31所(另有二所分校)。
这31所普通高等院校的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209575人,硕士研究生40469人,博士研究生14984人,专任教师24244人。
因此,中关村科技园区地域范围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绝对数量大,密集程度高,智力资源十分丰富,不仅国内仅有也是世界罕见的。
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教育科研资源的优势,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提供了大量的高智力的人力资源。
同时,一批校办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也开辟了高校和科研院所人力资源转化的新途径。
可以说,没有中关村地区丰富的科研教育资源,就没有中关村充满活力、日新月异的今天,而且其还将以不可替代与仿效的地位,为园区的持续竞争优势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支持。
(二)人力资源质和量均居国内科技园区首位1、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已形成,从业人员数量巨大截止到2002年底,在园区已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高新技术企业达9673家,分布在海淀园、昌平园、丰台园、电子城科技园和亦庄科技园,主要从事于电子信息、生命科学及新医药、新材料与新能源、光机电一体化、环保等五大支柱高科技产业。
其中从园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于海淀园,从产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于电子信息产业。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从业人员总数,在经历了1993年、1997年和1999年三次大幅增长时期后,已经从1988年的1.01万人,增加到2002年末的40.6万人。
2、人力资源整体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园区从业人员呈现年轻化、知识化的特征。
2001年底,从业者的平均年龄约为33.4岁,40岁以下的中青年占绝大多数(76.9%)。
而这种年轻化是与知识化相对应的,整体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者几乎占到一半(46.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更是高达65%。
近年来留学人员归国创业形成高潮,进一步优化了园区人力资源结构。
在职业分布上,整个园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为96647人,几乎占到同期北京市全部企业科技活动人员的一半。
其中研究开发人员总数为64613人,占到园区企业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21.2%。
正是这支庞大的科技人员队伍,提供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作用显著1、人力资源吸纳的政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为了吸纳、积聚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近年来,从中央、北京市到相关区,不断突破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的约束,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从早期的18条到33条,以及《北京市引进人才和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暂行规定》、《北京市鼓励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工作的若干规定》等,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人才引进与吸纳的政策体系,大大强化了人才引进工作方面的市场化政策的力度。
同时,设立诸如一站式办公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服务总部”等专门的服务机构,确保了各项政策措施的顺利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