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自测试卷(A)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答题说明:每小题下有五个备选答案,答题时只许从中选择一个最佳或最恰当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写在该题后面的括号内。
1. 根据《内经》记载以及近几年考古发现,砭刺治病起源于我国的( )
A. 东方B.南方 C. 中部D.西方E.北方
2、《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
A. 皇甫谧
B. 杨继洲C.王惟一D.葛洪E.华佗
3. 我国第一具针灸铜人铸造于( )
A.元代 B. 金代 C. 宋代D.唐代 E. 明代
4.十二经昧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 )
A.四肢末端B.胸部 C. 头项部 D. 头面部E.下肢部
5. 手三阴经在上肢部的分布规律是( )
A.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 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C. 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
D. 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E.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6.“阳脉之海”指的是( )
A.任脉B.督脉 C. 冲脉 D. 带脉 E. 阳维脉
7. “十二经筋”中足三阳经筋( )
A. 起于足趾结于面B.起于足趾结于胸 C. 起于足趾结于腹D.起于足趾结于头E.起于手指结于腹
8.《内经》中所载的经穴数约为( )
A 160个B.200个C.309个D.361个 E 349个
9.特定穴中的郗穴多分布于( )
A. 四肢肘膝关节以上B.四肢肘膝关节以下C.四肢腕踝关节以上 D. 四肢腕躁关节以下 E. 四肢末端
10. 骨度分寸法最早见于( )
A. 《内经》B.《难经》C.马王堆汉墓《帛书》D.《针灸甲乙经》E.《千金要方》
11. 两乳头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
A.8寸B.9寸 C. 5寸D.13寸E.12寸
12. 手太阴肺经起于( )
A. 上焦B.中焦C.胸中 D. 肺中 E. 心中
13.少商穴点刺放血常用于治疗( )
A.咳嗽B.鼻衄C.麦粒肿 D. 咽喉肿痛 E. 前臂肿痛
14. 下列何穴具有化痰作用( )
A.丰隆
B. 条口C.上巨虚D.下巨虚E.手三里
15. 手太阳小肠经经脉从什么部位进入胸腔属小肠,联络心脏( )
A. 肩部
B. 项部 c. 枕部 D. 喉部 E 缺盆
16. 臀横纹中央为( )穴。
A. 委中B.委阳 C. 阴谷 D. 髀关 E. 承扶
17.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毫针进针法是( )
A. 指切进针法
B. 挟持进针法C.提捏进针法D.舒张进针法 E. 管针进针
法
18. 提插补泻手法中的泻法是( )
A. 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快时间短
B. 重提轻插幅度小频率快时间短
C. 重提轻插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D.重插轻提幅度大频率慢时间长 E. 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
19. 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是( )
A. 呼气时提插吸气时捻转B.呼气时捻转吸气时提插C.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D.吸气时出针呼气时进针 E. 呼气时提插吸气时出针
20. 施灸的程序是( )
A. 先上后下先阳后阴
B. 先上后下先阴后阳C.先中后上先阴后阳 D. 先下后上先阴后阳E.先腹后背先阴后阳
21.拔火罐最为常用而又不易烫伤皮肤的方法是( )
A.闪火法 B. 投火法 C. 贴棉法 D. 架火法 E. 滴洒法
22. 头痛屡发,痛如锥刺,痛有定处,烦躁不安,舌质暗,脉细涩,属头痛( )型
A. 肾虚头痛B.肝阳上亢 C. 血虚头痛 D. 痰浊头痛E.瘀血头痛
23.天枢、上巨虚配脾俞、肾俞、关元治疗痢疾之( )
A.湿热痢 B. 疫毒痢 C. 寒湿痢 D. 噤口痢 E. 休息痢
24. 每于黎明之际,脐腹作痛,肠鸣即泄,泄后则舒,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属( ) A.寒湿泄泻 B. 湿热泄泻 C. 肝郁侮脾D.脾胃虚弱E.脾肾阳虚
25. 腰痛有灼热感,活动后则减,伴有肢节红肿,烦热口渴,苔黄腻,脉濡数,属( )型。
A. 寒湿腰痛B.瘀血腰痛 C. 湿热腰痛 D. 肾虚腰痛E.以上都不是
26. 眩晕,头重如裹,胸闷恶心,少食多寐,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属( )型
A. 肝阳上亢B.肾精亏损C.气血虚弱 D. 痰湿中阻 E. 脾肾阳虚
27. 月经先期一般选用( )
A. 气海三阴交B.关元肝俞 C. 关元血海 D. 关元三阴交 E. 血海三阴交
28. 临床常用治疗痄腮的灸法是( )
A.隔姜灸B.隔蒜灸C.温针灸D.灯火灸E.化脓灸
29. 治疗小儿疳积的首选穴组是( )
A. 中脘四缝足三里B.中皖四缝合谷C.中皖四缝三阴交 D. 中脘四缝脾俞 E. 中脘四缝胃俞
30.治疗小儿慢惊风除主方外,潮热者应配( )
A. 太溪
B. 大椎
C. 百会D.印堂E.昆仑
二、B型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答题说明:每一组备选答案下有二至三个问题(题干),每一问题选择一个与其关系最密切的答案,并将该答案的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每个备选答案可以选用一次,也可选用多次,或一次也不选用。
A. 骨针
B. 不锈钢针C.铁针D.砭石 E. 银针
1.最早的原始针具是( )
2. 现代临床上所用的针具是( )
A.根于至阴结于命门B.根于厉兑结于命门C.根于隐白结于太仓 D. 根于涌泉结于廉泉 E. 根于大敦结于玉英
3. 足太阳经的根结关系是( )
4. 足少阴经的根结关系是( )
5.足厥阴经的根结关系是( )
A.354个 B. 360个 C. 359个D.361个E.301个
6.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经穴( )
7.《针灸大成》载经穴( )
8.《针灸逢源》载经穴( )
A. 关门
B. 箕门
C. 大横
D. 冲门
E. 气冲
9.血海与冲门的连线上,血海穴上6寸取( )
10. 脐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取( )
11. 天枢穴旁开2寸取( )
A.循法 B. 弹柄法 C. 搓柄法D.摇柄法E.震颤法
12. 达出针泻邪目的宜用( )
13. 使针体微微震动以激发经气宜用( )
A.呈60度夹角 B. 呈30度夹角 C. 帽状腱膜上层 D. 帽状腱膜下层E.头皮下层
14. 头针进针时针与头皮的夹角应是( )
15.头针的针刺深度宜达( )
A.痫证治疗配水沟B.痈证治疗配丰隆C.痫证治疗配太溪D.痫证治疗配足三里 E. 痫证治疗配行间
16. 痰浊壅盛( )
17.肝火热盛( )
18. 肝肾阴虚( )
A、调补肝肾 B. 调补气血,温养冲任 C. 补虚调经D.养血调经E.疏肝理气,温经散寒
19.痛经虚证的针灸治则是( )
20.崩漏虚证的针灸治则是( )
三、X 型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答题说明:每一小题下均有五个以上备选答案,其中二个以上是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写在题千后面的括号内,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 十二皮部的生理功能有( )
A.保卫机体B.抗御外邪 C. 屈伸关节 D. 反映病证 E. 协调阴阳 F 调理气血G.濡养全身
2. 根据常用骨度分寸法下列哪几项之间相距均为12寸( )
A. 前发际至后发际
B. 耳后两完骨之间C.肘横纹至腕横纹D.腋以下至季胁
E. 髀枢至膝中
F. 臀横纹至膝中G.膝中至外踝高点
3. 以下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有( )
A. 水突B.扶突 C. 天鼎 D. 天容E.气舍F.肩髎G.肩髎
4.内伤咳嗽治疗最佳选穴( )
A.尺泽 B. 孔最C.三阴变D.列缺E.肺俞F.太渊G.曲池
5. 小儿惊风的主要临床特征是( )
A.角弓反张B.口噤 C. 皮肤瘙痒D.四肢抽搐E.口吐白沫 F. 喉中痰鸣G.易惊吓
四、填空题(每空0 5分,共10分)
1.南宋针灸学家王执中,于( )年撰成( )一书。
2.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 )开始,到( )为止。
3. 任脉络穴鸠尾位于( ),督脉络穴长强位于( )。
4. 奇穴又称( ),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 )系统的腧穴。
5. 为防止外伤性气胸发生,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从( )穴至( )穴均应斜刺,不能过深。
6. 臂臑穴属于( )经,位于曲池穴与肩髃穴的连线上,曲池穴上( )寸。
7.《难经·七十八难》说;“知为针者( ),不知为针者( )。
”
8.艾炷灸是常用的灸法,根据其施术方式可分为( )和( )两类。
9. 痹证中医辨证,分为行痹、( )、( )和热痹。
10. 经闭根据发病原因、症状、脉象等,分为( )和( )两类。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l. 简要回答郄门穴的归经、定位及主治操作。
2. 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临床表现各有什么特点?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
1. 论述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七、病案分析题(每案10分)
答题说明:诊断、分型、治则、处方、方义
孙××,男性,47岁,干部,1995年9月10日初诊。
阵发性眩晕3年,近1年来加重,神疲乏力,腰酸耳鸣,发作时天地旋转,不能启目,心烦欲吐,舌质红,脉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