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5教育学导论(第五章定稿)(1)
5教育学导论(第五章定稿)(1)
课程,进行教学。 我国古代最早提出分科教学的是孔子,在欧洲当推亚里士多德。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学科课程的理论主要有: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 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德国教育学家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课程论、前苏联教育
家赞科夫的发展主义课程论。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理论名称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1.注重学科基本结构为学习中心。基本结构包括科学知识的 基本慨念、原理、态度。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布鲁纳 2.依学习者思维发展阶段的特地但采用螺旋上升方式编制课 程,3.倡导发现式学习法,培养学习者的直觉思维和独立思 考能力。 1.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基本性、范例性,教给学生基本知识、 概念和基本科学规律
二、课程的类型
•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和综合课 程 •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 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
1.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主张课程
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
综合课程
活动课程 (经验课程 、儿童中心 课程)
• 显性课程也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 的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 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美国学者 杰克逊在1969年提出的。
•
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 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 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 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3.课程内容(简和基本技能。
(2)加强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实用化、人本化与本土化。
(3)注意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课程内容
的协调整合。
(4)强化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和发展性、创造性学力。
课程的开发与评价(附) • 一、课程开发
• 1、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 (园本)课程 • 2、课程资源:对课程而言是潜在的,本身不是为课 程而存在的,只是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才被考虑进来, 作为一种素材或条件的资源。 • 3、课程开发:是指使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 科学及人际关系需求的,持续不断的决定课程、改 进课程的活动和过程。
• 课程开发的策略: • 1、需求导向的策略(客观的需要:升旗) • 2、增强特性的策略(如学校、老师自身的特性: 废物利用) • 3、因地制宜的策略(地区的资源优势)
制约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1) 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审定、实施和评价的课 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它编订的宗旨是保证国家确 定的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能力。 地方课程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 构编订的课程,其宗旨是补充、丰富国家级课程的内容或编订 本地区需要的教材。它既可以安排学科类课程,也可以安排各 种活动课程;既可以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对本校 学生的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 源而开发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依据
名称
内涵
属一级课程,是基础课程的主体。保证国家确定的 国家课程 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普通教育的先进水平,规定
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体现国家对教
育的基本要求。
课程设
计、开 发和管 地方课程
属二级课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情
况自行安排的课程,包括特色课程开发和国家课程
选用。省市级课程编定的宗旨是补充、丰富国家级 课程的内容,满足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要求
• 二、课程评价 • 1.课程评价的含义 •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 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 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 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 一种活动。课程评价具有导向功能、诊断 功能、决策功能和促进发展功能。
• (1)目标评价模式。 • 目标评价模式是美国课程专家泰勒提出的,是课 程评价发展进程中最早出现、也是最完备的评价 理论模型。这一模式以泰勒的“评价原理”和“ 课程原理”为基础,以目标为中心,目的在于确 定课程方案达成目标一致的课程评价模式。但这 种评价只是将结果与预定目标相比照,而此过程 中的其他有价值的东西以及目标以外的结果却被 忽视了。
二是融合课程也称合科课程,就是把部分
的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 于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
三是广域课程,就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
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
四是核心课程,这种课程是围绕一些重
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社会问题
就象包裹在教学内容里的果核一样,又 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
范例方式的课程论
瓦根舍因 2.教材要精选具有典型性和范例性内容---举一反三
3.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综合性—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我
呢提的能力
主张“一般发展”,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发展,
发展主义课程论
赞可夫
即整个个性的发展。
(2)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 共同领域的课程。 根据综合课程的综合程度可分以下几种: 一是相关课程,就是在保留原来学科的独立性基础上,寻找两 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这些学科的教学顺序能够相互照 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
• •
• 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 斯宾塞的《什么知识 最有价值》一文中。 • 课程=学习的进程
•
2.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含义
• 把课程看作教育者试图达成的一些教育教学 目标,或者希望学习者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结果 • 代表人物:博比特、泰勒等
3.概念 从狭义讲,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 科目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从广义讲,即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教育教 学因素的总和。
理主体
和各地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校本课程
学校自行研究开发的课程。它的设置目的在于尽可 能适应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
2.课程结构(简述当代课程结构改革的特点?)
(1)建立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构成的课程基本结构。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实行学分化管理。
(3)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丰富完善活动课程和综合课
教育学
主讲人:李勇
第五章 课程
1.课程最初的含义
中国★
• • 始见于唐宋时期。 唐代的孔颖达:“维护课 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 制。” (课程=秩序) 宋代的朱熹在《朱子全 书· 论学》中提到“宽着期 限,紧着课程”,“小立 课程,大作工夫”等。 (课程=功课及其进程)
西方
• 源于拉丁语 “currere”,意指 “跑马道”。
活动课程理论 杜威、 3.反对把教材视为“固定的和现成的”、“儿童经验之外的东西”。 主要代表:卢梭的自然主义课程理论、杜威的儿童经验主义课程理论、 屈 儿童中心课程理论 克伯 经验课程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课程论
名称
理论基础
内涵
例子
学科课程
学科中心课 程理论
1.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 语文、数 2. 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文化 学、“六 精华。 艺”“七 3. 不足在于容易忽视学生的需要,脱离学生 艺”等。 的生活经验,也容易忽略社会的现实需要。 我国古代 最早提出 分科教学 的是孔子。 1.相关课程2. 融合课程3. 广域课程4. 核心课 人口教育课、 程 环境教育课、 社会技能课等 而对于学校课程编制思想,真正具有革 新意义的是核心课程。 1.学习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出发; 2.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强调在活动中 学习,教师发挥协助作用。 追溯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 探索学习、实 地考察、社会 实践、社会服 务、健康教育 等
2.课程标准
即教学大纲,是国家关于某一教学科目的纲 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 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 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 基础性文件。
基本内容:(1)前言(2)课程目标(3)内容
标准(4)实施建议(5)术语解释 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
三、学校课程的三种物化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
1.课程计划
(1)含义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
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意义 它是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 (3)内容
学科设置(核心)、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
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例:普通高中课程计划
逻辑----按照有关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组织教材
心理----以学生为本位,兴趣、需要、能力、经验等
(2)教材的编排方式: 直线式排列:环环相扣、直线推进、不予重复 螺旋式排列: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
第三节 当代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改革实质是课程现代化问题,一般要从
课程管理、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等方面着手。 1.课程管理(简述当代课程管理改革的趋势?) (1)建立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均权化管理体制。(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 本课程) (2)实行统一性与多样化相结合的教材管理制度。 (3)鼓励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参与课程编制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古德莱德关于课程的分类: 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3.根据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分为必修课程 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必修课程 有利于学生达到社会的统一要求,形成学生共同的 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知识基础。 选修课程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决定 是否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特长,促进人才的个性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