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导论》
傅树京著
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P1-P28)
第一节行政、管理和教育管理
一、管理与行政
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古老)的、(普遍)的、(重要)的社会现象。
管理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劳动)、(集体活动)。
管理成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活动是从(奴隶制社会)开始的。
管理是人类生存、社会延续、生产发展、科学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之一。
管理是一种普遍的永恒的范畴。
现代化社会的三大支柱是(科学技术)、(教育)和(管理)。
2、管理的概念:管理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科学原理和方法,有组织地对人力、物力、财力等
资源不断地进行协调,去完成预定目标的活动。
表明:管理具有(目的性)、(客观性)、(过程性)、(组合性)。
3、行政的概念:行政是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力,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
表明:①行政是国家的管理活动;
②依据国家赋予的权力进行;
③组织和管理国家事务。
行政VS管理:①范围小—仅指国家事务管理和组织活动,后者遍及人类足迹所到之处;
②历史短——随着国家出现而产生,后者随着人类社会出现而产生。
二、教育管理
1、概念教育管理是指国家为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而对教育系统所进行的计
划、组织、控制等一系列有目的的连续活动。
2、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目标是:(实现教育目标),即(培养人才)。
3、实施教育管理的依据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4、教育管理包括(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
5、教育行政是指国家对教育的管理。
主要是指教育行政机关的活动,包括中央和地方两级。
6、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为实现培养目标,遵循教育管理规律,运用一定原理和方法,对
学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一系列有目的的连续活动。
三、教育管理二重性
1、教育管理的二重性是指(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2、自然属性是指教育管理中与(生产力)、(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的管理活动。
如:协调活动、课程、经费、设备的管理等。
3、社会属性是指教育管理中与(社会制度)、(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管理活动。
如:指导思想、领导体制、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等。
4、—是客观发展的必然反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运动的必然反映,不可分割。
意义:①既有利于认识教育管理与社会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又有利于认识教育管理系统自身的内在、本质联系,掌握其客观规律;
②既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又要考虑中国国情,鉴别改造;
③既要重视自然属性,又要重视社会属性,两者辩证统一。
四、教育管理职能
1、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1916年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首次提出:管理的职能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五种职能。
2、教育管理职能分为(基本职能)和(专门职能)。
3、教育管理的基本职能是:(决策)、(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
第二节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研究方法
一、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主要研究教育行政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原理、原则、制度和方法,揭示并运用教育管理的规律,科学地组织和调整教育系统内部的人际关系,协调各机构和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人力财力物力的作用,为实现教育目的创造良好的条件。
2、教育管理学包括(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
3、教育行政学是研究(教育行政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学校管理学是研究(学校内部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特点
1、社会性
①基本理论不能离开对社会环境的认识;社会环境中对教育管理影响最大因素是(生产
力)、(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等
②把教育的社会效益作为评价考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标准。
教育管理积极主动地通过
全部活动及其产品为社会服务,促进它们的发展。
2、综合性①教育管理活动和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综合性。
②与教育管理学有密切联系学科是(教育管理学的若干学科基础):
Ⅰ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思想)
Ⅱ系统科学(是研究教育管理学的一般方法论)
Ⅲ教育科学(是教育管理的重要依据)
Ⅳ管理科学(对教育管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应用性—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①(教育管理活动)和(实践经验)是这门学科的根基;
②指导实践;
③追求(以培养人才为核心的高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和。
注意:①不要忽略其理论性②不要忽视其艺术性③不要把其等同于教育管理的经验汇编4、政策性—①贯彻执行由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教育方针政策,即:
Ⅰ研究~的制定;Ⅱ反映~的内容和规定;Ⅲ有助于~的贯彻执行。
②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内容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Ⅰ两者都是以一定的客观规律为基础;
Ⅱ都受到教育的传统与现状、基本观念、政策倾向性的影响;
Ⅲ政策的执行借助于教育管理学的原理、原则等。
区别:Ⅰ方针政策具有指令性,教育管理者必须执行,教育管理学理论起指导性作用,无法定的约束性;
Ⅱ教育管理学具有探索性;
Ⅲ教育管理学具有政策性。
但绝不等同于方针政策,也绝非单纯抄录政策。
5、权变性——影响教育管理工作的众多因素中,有系统性因素,有偶发性因素。
前者长期
起作用,具稳定性;后者偶然出现,具不稳定性。
对于偶发性因素造成的问
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具有权变性,即权宜应变之意。
教育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
6、双边性——任何管理活动均包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教育管理过程是管理者与被
管理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双边活动。
教育管理学既要研究管
理者一方的活动及其行为规范,又要研究被管理者一方的态度和行为。
三、研究教育管理学的方法
1、历史研究法
2、比较研究法(横向)
3、调查研究法
4、案例研究法
5、实验研究法
6、统计研究法
第三节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完整意义上的教育管理活动是在(奴隶社会)产生(学校)之后出现的。
教育管理学大体上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三个阶段。
一、国外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萌芽阶段有完整的~活动,但比较简单;有~思想,但局部、零散
埃及——宫廷学校
古希腊——斯巴达(教练所)、雅典(私立学校、体育馆)
古罗马——国家教育行政制度,政府委派教师
中世纪封建时代——教会学校、大学等
16世纪后——班级授课制
17世纪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建立“完善的学校”
2、形成阶段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真正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分支学科。
②促成~成为独立学科原因:
Ⅰ生产力迅速发展是最初动因
Ⅱ教育事业自身发展提出了必要性;
Ⅲ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可能性;
Ⅳ行政学及企业管理理论提供了条件。
③产生国家及标志说法不一
Ⅰ 1884年德国施泰因(现代教育行政学理论的创始人)《管理学》A阐明了“社会”与“国家”的作用;
B阐明了“国家”与“财富分配”的关系;
C阐明了“宪政”与“行政”的关系。
提出:
A应建立公共教育制度;
B国民教育属于国家公共事务;
C国家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介入教育;
D教育行政是内务行政的重要部分;
E国家利用教育立法建立统一标准。
Ⅱ 20世纪初美国达顿、斯奈登《美国公共教育管理》(很多学者认为)3、发展阶段
大体经历了(古典管理)、(人际-行为科学)、(当代管理理论)三个阶段。
学科体系:
①以(权力)为中心的行政学、法学教育管理学体系;
②以(人的特点)为中心的行为科学的教育管理学体系;
③以(科学方法)为中心的教育管理学体系;
④以(组织理论)为中心的教育管理学体系;
⑤以(系统理论)为中心的教育管理学体系。
二、中国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古代(萌芽状态)
原始社会虞舜“痒”;
奴隶社会学校
反映此时期教育管理情况的文献《学记》
2、现代(研究水平较低)
1904清《奏定学堂章程》
20世纪初翻译、出版;后出版专著
3、建国后
建国初期解放区办学经验
1952苏联波波夫《学校管理与领导》
1959郭林《小学行政和管理讲座》
1962华中师范学院《学校管理与领导》
1978后开设课程、出版专著、成立团体
三、教育管理学发展趋势
1、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趋势
①由部门优化研究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②由单向一元结构向(双向多元结构)发展;
③由少数教育行政人员管理向(全员管理)方向发展;
④由以行政管理手段为主向(行政手段与科学手段相结合)方向发展。
2、教育行政的发展趋势
①均权化②民主化③科学化④专业化
3、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①法制化②科学化③民主化④专业化⑤社会化和开放化⑥跨校性和国际化⑦新趋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