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实习报告 湖北省博物馆

认识实习报告 湖北省博物馆

认识实习报告湖北省博物馆一实习目的:通过参观湖北省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的整体布局、藏品种类和陈列方法、管理防盗系统及盈利方式等博物馆建设基本内容,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和走上社会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一定的经验。

同时,将平时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相印证,提高基本专业素质。

二实习单位:湖北省博物馆三认识实习时间:2011年10月11日星期二11:30-------17:00四认识实习任务:了解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和布局特点,展品种类及陈列方式,博物馆管理方式等基本内容。

五实习单位介绍:湖北省博物馆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主要承担着全省文物的收藏、保管、保护、陈列展览及藏品的研究工作。

馆舍位于东湖之畔,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56号。

湖北省博物馆现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馆藏文物20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套),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

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是国家旅游局4A级旅游景区(点),其前身是建国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学馆,1953年3月16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科学馆的基础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筹备处位于水陆街,1956年迁至武昌水果湖,1960年迁至风景秀丽的武昌东湖之滨,1963年1月正式更名为湖北省博物馆,3000平方米的陈列楼建成并对外开放;1999年1月,建筑面积5717平方米的编钟馆建成开放;2005年12月,楚文化馆建成开放;2007年9月,新馆综合陈列馆建成开放。

馆区内绿荫掩映,综合陈列馆、楚文化馆、编钟馆等高台基、宽屋檐、大坡面屋顶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构成一个硕大无朋的“品”字。

其总体布局高度体现了楚国建筑的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的高台建筑布局格式。

整个建筑风格突出了楚国多层宽屋檐、大坡式屋顶等楚式建筑特点,建筑外墙为浅灰色花岗石装饰,屋面用深蓝灰色琉璃瓦铺装。

室外环境按景观式、园林式的特点进行布局,通过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园林绿化、配套的综合服务设施等形式,营造出与博物馆主体建筑和谐配套的历史文化氛围,给观众提供一个休闲、舒适、幽雅、公园式的室外游览空间。

是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也是武汉市一座光彩夺目的标志性建筑和对外开放的一大精品名牌景观。

丰富且有着地方特色的珍贵藏品和不断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显著成就,使本馆在海内外享有一定声誉。

世界上最庞大的青铜乐器曾侯乙编钟、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翘楚之作越王勾践剑、地质年代早于北京人的郧县人头骨化石等,都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并具有世界意义。

湖北省博物馆举办有《楚文化展》、《郧县人——长江中游的远古人类》、《屈家岭——长江中游的史前文化》、《盘龙城——长江中游的青铜文明》、《曾侯乙墓》、《九连墩纪事》、《书写历史——战国秦汉简续》、《秦汉漆器艺术》、《梁庄王墓——郑和时代的瑰宝》、《土与火的艺术——古代瓷器专题展》、《荆楚百年英杰》等十多个展览,以其精美丰富的展品、精良的陈列布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宜人的观赏环境,向观众介绍湖北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深受海内外游人欢迎。

每年接待观众达十几万人次,成为我省重要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对外开放窗口,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等曾给予高度评价,国际友人基辛格曾多次来馆参观,留连忘返。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9年自湖北省博物馆分离,成为隶属于湖北省文化厅的独立法人单位,具备国家文物局认可的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在湖北省文化厅(文物局)的领导下,主要担负湖北省境内的文物保护、考古发掘、文物建筑保护设计维修等项工作,承担配合大、中型基本建设的文物保护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任务,组织编写考古报告,开展科学研究。

自考古所成立以来,一直把配合大、中型基本建设工程的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工作放在首位,十多年来,相继和正在完成配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北)京九(龙)、合(肥)九(江)、焦(作)柳(州)、长(江埠)荆(门)、西(安)南(京)等项铁路工程;(北)京珠(海)、黄(石)黄(梅)、襄(樊)十(堰)、襄(樊)荆(州)等项高速公路工程;清江高坝洲、隔河岩、水埠垭等项水库工程的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目前,配合南水北调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2002年10月馆所合并,对外两块牌子,对内一套班子。

属全民事业单位。

主要部门16个:其中湖北省博物馆业务部门有社教部、保管部、陈列部、文保中心,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业务部门有史前考古部、历史时期考古部、地上文物研究室、信息中心、考古协调部,综合部门有办公室、人事部、财务科、保卫部、后勤部、基建办、市场部。

六认识实习安排:11:30在学校图书馆前集合,乘坐统一车辆前往湖北省博物馆,13:00左右到达。

在博物馆了解博物馆展品种类及陈列方式,管理方法等基本情况, 15:30乘车离开博物馆返校。

17:00到校。

七实习具体内容及过程:在湖北省博物馆实习主要有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在解说的带领下,对湖北省博物馆的馆藏有了一个总体上的认知,同时对重要馆藏的历史典故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第二部分是不依靠解说,自由参观。

基于前面解说的帮助,自己观看有了明确的方向,避免了无头苍蝇乱撞的盲目性,使观看的效率大为提高。

但即使如此,馆中大量的价值不菲的馆藏还是看得人眼花缭乱。

博物馆总共有四层,每一层的展品不同,但都是对同类展品或同时期展品进行展出,有一定规律可寻。

对于价值极高的展品会单独陈列,以表示其重要性,并会配有专门的文字加以解说,尽可能加深游客对展品的认识。

展品除了运用高科技摄像头进行防盗监控之外,还配备了大量的保安为展品保驾护航,可以说慎重之极。

对于历史文献提到的文物,基本都会在附近的墙壁上附加典籍原文,尽可能做到和历史吻合。

在观看文物的过程当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应该说这些文物的学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其经济价值,堪称真正的无价之宝。

八实习总结与体会:通过本次参观湖北省博物馆,基本将平时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比如说,平时在书上看到湖北省博物馆是政府机构,属于文化事业单位,但到底是个怎么样的文化事业单位,却缺乏直观的认识。

通过这次参观不仅了解到了博物馆的整体布局、馆藏种类及陈列方式、管理模式及防盗安全系统等等基本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丰富了自己的经验,为自己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通过这次参观,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比如对历史文物的知识积累还很欠缺,面对着满室的文物,自己能叫得出名字的屈指可数,至于对其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进行点评更是难上加难。

可见,在这一方面尚有待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如何将博物馆与经济效益挂钩,在不违反法定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前提下,既做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又能兼顾经济效益很值得相关专业人员思考。

现虽已出现的盈利形式有由文物衍生出的工艺品,但这个方面太过于狭窄,应该有更多的领域值得我们探索。

李白写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月亮,必须得抬头看,不然你看见的月只是水中月,而思故乡,必须得低头,看着脚下的土地,土地连结深情,传递的思念感应才会自然。

可见,李白对抬头和低头,有看似经典的认识,只是李白的脖颈不听使唤,该低头时却抬头,该抬头时却低头,搞得李白一辈子光碰头,有时被摔的鼻青脸肿的,但这时的李白爱喝酒,喝了酒就疯疯癫癫的,于是,李白就借着痛感籍着癫意把一肚子的酒吐出来,成就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

元萨都剌《北人冢上》诗:“低头下拜襟尽血,行路人情为惨切。

”可见,古人从心里是不喜欢低头的,喜欢的是抬头。

记得我以前在学校操场里喜欢低头,体育老师说我是一个没有自信的学生,还说我是一个没有阳光心态的人。

记得体育老师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瓜子之所以长的粒粒饱满,那是因为向日葵始终抬头向着太阳。

”记得我第一次去应聘工作,应聘的工作人员看我低着头,直接就叫我回去了。

那我就抬起头吧,进家门的时候,由于我抬起头,我的头一下子就被碰出了血来,搞得我在家里好几天就不想出门的。

我走下坡的时候,依然是抬起头,这样显得自己有自信,冷不防,我一连向下栽了好几个跟斗,摔的我头破血流的。

48写作时,只与写作为伴,就能听到内心的声音,飘忽的灵感也能捕捉,笔下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和思想。

就我为例,大学期间,常一个人钻在图书馆,早进晚出,看完一本书,常有感悟到笔尖,亦能有几篇散文杂评登报。

毕业后,到西双版纳工作,与内心的对话少之又少,每日工作之余,与友聚餐、喝酒、烧烤,不到凌晨绝不不回家,回家即一头醉晕埋进被子,日复一日,丧失了与灵魂独处的时间,自然再无创作灵感。

写作的人,几乎都远离正常人生活,也不遵守惯常的生活秩序。

安妮宝贝曾说,只有死去的繁华,能让我安静,所以,她常在黑暗中敲打键盘。

太温馨的生活,亦会使写作者陷于温柔之乡,懒得思考,更懒得动笔,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时,因为忽略家,忽略妻女,造成与林达的婚姻不睦,这或许不能怨路遥,因为他是个真正的写作者,是写作对孤独的需要,离间了他们的感情。

张爱玲,荒原上的孤独者,以23岁的人生阅历对人性作出冷酷、深邃、老道的剖析,生逢苍凉时代的孤独,成就了她文坛奇女的地位。

一代文学大师川端康成亦是孤独成就了他,出生不久,父母去世,7岁,祖母去世,10岁,姐姐去世,14岁,祖父去世,孤独是他500多篇小说永远的笔调,最终,他也选择在孤独中毁灭了自己。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在我少年时期,吃不饱、穿不暖,牵着一头牛或者羊,在四面看不到人的荒凉土地上孤独地生存。

饥饿和孤独是我写作的源泉。

所以说,很多人不是写不出来东西,只是缺乏独处的机会,一旦自处,孤独,下笔,无需微言大义,只需直言生活,定会渐渐文思汹涌,像有神魔推动。

这种深入骨髓的孤独,能让人打开灵感的黑匣子,在里面不能看到多少美好东西,却能自由的在一片完全属于自己内在精神空间翱翔,在孤独中煎熬自己、消耗自己的过程,亦生脱胎换骨升华自己的过程。

孤独的写作,让文学变得更具魅力。

所以,从现在开始,告别与日同醉,除去浮华,静下心来,提起笔与自己谈心,与孤独相伴,这是个决绝的行动,但是伟大作品都来自于孤独的写作,出自于决绝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