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及改进(1)内容摘要: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是旅行社竞争的关键,旅行社能否开发出令旅游者满意的产品,决定着旅行社客源量的大小和竞争实力的强弱程度,可见旅游产品设计对于旅行社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在分析我国旅行社产品开发中存在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行社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旅游产品是指旅行社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需要而向旅游者销售的所有服务和产品。
旅游产品是由多种因素组合起来的特殊产品,由交通、住宿、饮食、游览、购物、娱乐六大要素构成,并贯穿于整个旅游活动中。
旅游产品是旅行社竞争的核心,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对于旅行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在分析我国旅行社产品开发中存在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建议。
我国旅游产品设计存在的问题旅游产品设计过于单一且雷同目前旅行社向游客提供的旅游产品,主要是“团体、包价、观光、标准等”旅游产品,散客游产品比例很小;包价旅游产品以全包价为主,灵活包价和单项服务的比例很小;消费档次上以标准等为主,豪华等和经济等比例很小;旅游以观光为主,其他形式的旅游所占比例很少,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难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需求。
旅游产品设计层次低首先,我国的观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还处于初级开发水平,高质量的观光旅游产品应突出游客的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和享受性,这几方面在我国观光旅游产品开发中没有充分得到体现。
其次,度假旅游产品、商务旅游产品等其他旅游产品开发的水平也同样存在着差距。
再次,旅行社旅游产品科技含量低,容易被抄袭。
市场调研环节薄弱市场调研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
通过市场调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与西方发达旅行社对比,中国旅行社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往往不进行或不注重进行市场调查,而是靠主观判断或跟风,一些设计者认为“只要产品好,不怕没有卖点”,这种一厢情愿的产品设计思路,会冒很大的风险。
模仿和抄袭盛行当某家旅行社设计出很受市场欢迎的旅游产品后,这时会有大量的旅行社采用“跟风”的方式,模仿、抄袭这些好的产品,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极大的挫伤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发产品的积极性。
而跟风的旅行社由于生产成本低,往往用低价格来吸引旅游者,从而加剧了市场的混乱与竞争。
产品缺乏特色对于不同类型的旅游,当今旅游者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旅游者希望通过参加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活动来体现自己的个性。
目前我国旅行社的旅游产品中,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很少,大多表现为无差别、无特色,众多旅行社经营千篇一律的产品,加剧了市场竞争,尤其是恶性价格竞争。
品牌意识淡漠品牌是企业竞争的王牌。
对于生产者来说,品牌有助于他们区分不同产品和进行产品介绍和促销,也有助于培育回头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顾客的忠诚。
对于购买者来说,品牌可以帮助他们识别、选择和评价不同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并可以通过对旅游产品品牌的选择来获得旅游活动的最大满足感。
目前旅行社普遍不重视品牌企业、品牌产品的创立,整个旅行社行业,品牌企业所占的比例很小,品牌产品也为数不多,不利于增强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实力。
旅游产品开发问题产生的原因对旅游产品设计重视程度不够无论是旅游局还是旅行社,对旅游产品设计重视程度都不够。
旅游局等旅游行政部门认为旅游产品设计是旅行社的事,因此缺乏对此项工作的引导;旅行社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不愿在旅游产品设计上耗费时间、资金和精力,西方旅行社开发产品往往需要18个月,而我国的旅行社多则几个月,少则几天就完成,或者干脆照搬其他旅行社的旅游产品,这种相互抄袭使旅游产品雷同现象十分严重,其最终结果就是游客对这些产品麻木乃至厌倦,最终使旅行社失去这些客源。
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例如以前海外游客用“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来形容在中国的旅游感受,现在则改为“白天看庙,晚上看戏”,还是没有摆脱“看”,说明我们的旅游产品缺乏文化性、知识性。
经营理念落后旅行社的经营者不在旅游产品设计开发、服务质量上做文章,反而盛行跟风、打起价格战。
经营者缺乏创新意识,不能对旅游产品推陈出新,及时对旅游产品进行换代。
而是通过“搭便车”的方式,模仿他人的产品,降低风险,减少成本,低价竞销,严重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1支持平台的专业化升级,从而实现对大部分软件市场的独占,所以说:1.进入专业化高级阶段是企业成熟的标志。
2.“多元化”战略的最佳时机应该是企业进入专业化高级阶段以后。
中国企业的误区说中国的企业长不大,这没有道理,我们的确有创造企业神话的社会环境,层出不穷的商业机会会使一些企业一夜成名;说我们没有大企业也没有道理,我们有很多行业垄断企业,有时一个企业就是一个社会。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和国外同等规模的企业相比,我们的企业没有竞争优势,其专业化水平很低。
我们要么是小作坊式的企业,靠钻市场的空子,靠打“擦边球”而生存;要么就是昙花一现、高台跳水式来去匆匆。
要么就象我很多的国有企业一样,大而空、大而全。
可以说对企业专业化的长期不重视是这些企业的共同的弊病,致使我们能够跨入企业专业化高级阶段的企业寥寥无几。
一.为什么在最须要专业化的时候放弃专业化战略市场1.市场反弹力和利润匮乏的共同作用随着企业进入专业化的中级阶段,市场作用在企业的反弹力迅速的增大,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反弹力。
另一方面,在专业化的中期,企业的利润将由于激烈的竞争而变得很小,同时企业的各经营费用将趋于最大化,企业在这一阶段将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
如果企业没有长期的规划,如果经营者(或所有者)对现代企业专业化成长期认识不够,单从企业的短期盈利角度来说,很容易主动的或被动的退出市场。
如图所示,我们把这一阶段称为企业经营信心的瓶颈区。
2.对于一些在短期内完成专业化初期而进入专业化中级阶段的企业,往往会遇到管理的脱节,企业的原有管理平台只能支持企业到某一专业层次,进一步发展须要“二次创业”,我国的很多民营企业都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企业的管理平台无法升级,那只有放弃专业化的升级。
3.太看重市场的麻木扩展,而忽视市场的扩展和专业化水平之间的必然联系,我们谈到竞争优势就很自然的想到市场规模,似乎市场规模全面的反映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的很多企业往往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到市场扩展上,而忽视了对企业专业化水平的发展。
其实市场的扩展和专业化水平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他们必须同步发展,企业才能获得最大利润率,见图-企业利润/成本最大曲线。
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放弃对专业化的重视,而以销售额的膨胀来弥补太多毛利润的不足,这种“粉饰太平”的方法是很危险的。
二.为什么会麻木的进入其他领域对企业专业化的轻视还表现为我们的企业“多角化”经营的战略,虽然社会对“多角化”经营有不同的看法,但时下“向××行业进军”的口号依然很流行,“多角化”经营会直接削弱企业的专业化,在今天我们企业的专业化水平都普遍低下的情况下,“多角化”无疑对整个社会的综合竞争力的增强不利。
那么为什么有些企业还要奉行“多角化”呢?1.期望过高、困难低估(见进入阻力曲线和利润曲线)对其他行业的利润的预测以业内处于专业化高级阶段的企业为基准,如前所述,我们认为任何行业内处于专业化高级阶段的企业都会得到该行业的超额利润,而待进入的企业往往看中的就是这些超额利润,比如说IT行业的华为的效益好,人们就认为IT行业有利可图,所以进军IT 行业就成了时下最时髦的话题。
然而他们却忽视了多年来华为所积累的几千名专业硕士、博士员工,忽视华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基本法》以及华为每年投入销售额10%的R&D费用。
另一方面对市场反弹力的预测是以业内处于专业化初级阶段的企业为标准,企业往往从专业化初期进入该行业,其所受的市场反弹力也就是此时的进入阻力,而这些永远不是企业在以后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市场反弹力,企业如果要想在某一行业中发展,也必然遇到在自己行业中同样的专业化问题,那种在自己行业中都无法立足,却想到其他行业去碰碰运气的企业,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的。
2.担心自己日后发展的空间在我国的今天,这种想法虽然有些可笑,但的确是一些企业进行横向扩展的理由,有些企业在自己的专业化进程中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由于认为自己的领域不足以提供企业日后发展的空间,从而过早的进入其他领域,放弃或削弱其专业化战略。
目前在中国,不仅是中小企业,一些被国人抱以很大希望的知名大企业也有这种动向。
相信他们在进入其他行业时都会经过深思熟虑。
但从专业化的角度和世界上一些大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怀疑的做法:专业化很强的公司,你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无限制的扩展,而专业化水平低下的公司你将不得不将自己拥有的国内市场让给别人。
3.把机体的膨胀作为追求的目标对企业机体膨胀的麻木追求是我们企业经营的又一误区,很多国内大企业都把进入世界五百强作为企业的长期的经营目标,企业的规模固然重要,但如果在追求规模时而忽视专业化,就会对企业长远利益造成损伤:在强烈的膨胀欲支配下,当在自己的行业领域内继续膨胀受到限制时(来至专业化的压力),企业只能在别的领域低阻力下扩展。
企业通过资产兼并、资本运营可能在短期内使自己的资产成倍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和世界五百强的距离在缩短。
恰恰相反,如果没有专业化作为基础,企业的这种膨胀将给企业进一步发展带来包袱、埋下隐患。
4.认为“多角化”经营能够分散风险笔者以为:“多角化能够分散经营风险”的提法只是一个借口,企业每进入一个行业都必然接受这一行业的市场反弹力的作用,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如果企业在每一个领域都把自己置于专业化的最低级阶段,他才会接受很小的市场反弹力。
所以从专业化的成长期的角度看,多角化经营实际上是在制造风险后又逃避竞争,尽而回避风险。
这样我们的企业将永远长不大,我们的市场将永远被国外企业所控制。
从专业化的角度,我们的很多所谓大企业目前的根本问题不是进入世界五百强的问题,而是生存问题。
建议:1. 企业应该认真的研究自己行业的企业专业化成长期。
明确本企业所处的具体的阶段,从而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不要为其他的诸如资产、年销售额、年利润等不太可靠的因素左右,而对自己企业的市场地位作出不切合实际的判断。
对于一个大企业或一个意在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在企业的营销和科研的高层结合部增加一专业化战略研究职能是非常必要的。
2. 企业的中长期目标应充分考虑企业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企业规模的扩大应建立在企业专业化水平增强的基础之上,充分研究并促成企业规模和企业专业化水平的合理关系。
3. 面向国际市场,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踏踏实实的经营,着重将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向纵深方向发展,以谋求企业的专业化的国际地位。
4. 政府应加大鼓励企业知识创新的力度,引导高新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鼓励并培育风险投资,在资源配置时考虑专业化这一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