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类型
人工土壤受到原来土壤性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变异也比较大
人工土经过熟化过程后,土壤肥力普遍得到提高
人工土通常会改变减弱原来土壤所存在的不利因素
干耕人为土剖面图(陕西省乾县)
中国人为土剖面及其性状图 (据龚子同,1999)
第八节 干旱土
一. 地理分布和成土因素
干旱土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干旱区。 在中国干旱土广泛分布于西部,包括新疆、甘肃、 宁夏、内蒙古、青海和西藏省区。
水系统,增施矿质养分。
第六节 潜育土 一. 地理分布和成土条件 潜育土的形成发育总是和低洼地形相联系,全
球潜育土集中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北极苔原带。中国
潜育土分布在东北地区和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
二. 成土过程和土壤特性 其主导成土过程有强烈的还原过程和有机质的积累 与分解。潜育土土体构型为A-G型。表土层有机质
盐成土景观图
三、改良利用
盐成土分布区是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区域,也具有 发展农牧业的巨大潜力。只要坚持“因地制宜、 综合治理”的原则,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就能 适度开发利用盐成土资源。
盐土改良:抗旱、治涝、洗盐相结合,因地制宜采取 综合措施。 平整土地 排水、灌溉 种稻 种植绿肥 碱土改良:使用钙盐改良碱土 深耕 施用大量有机肥 掺沙和客土
具有特殊的土体构型,即E-Btn-Bz-C型。盐成
土有机质含量低,pH值高,土壤结构差,盐分含 量高或代换性钠离子含量高。
盐化过程: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烈的
蒸发作用下,通过土体毛管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积 聚的过程。 地下水的盐分积累 海水浸渍下的积累 地表水和地下水渍涝共同影响下的盐分积累作用 含盐地表径流影响下盐分积累作用 残余积盐作用
碱化-盐化作用
碱化过程(钠质化过程) 交换性钠不断进入土壤吸收性复合体的过程。
碱土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显著数量的钠离子进入土壤胶体 土壤胶体上交换性钠的水解 碱化过程的进行 苏打积盐
积盐与脱盐频繁交替,促进钠离子进入土壤胶体
盐土脱盐
图7-16 中国盐成土剖面及其性状图
(据龚子同,1999)
南亚红河、湄公河、伊洛瓦底江等三角洲。
二. 成土过程和土壤特性
人为土的主导成土过程有水耕熟化过程、旱 耕熟化过程。其土体构型为耕作熟化层(Ap层)- 犁底层(P层)-耕作淀积层(B层)-母质层(C层)或 潜育层(G层)。土壤颜色较暗、壤质、粘粒含量相
对较高,养分含量丰富,土壤多呈现中性或酸性,
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
三、 改良与利用
富铝土区降水和热量丰富,可种植各种经济作 物或粮油作物,生产潜力很大。
限制因素:酸、瘦、旱、粘 地形起伏大,容易水土流失
改良措施: 合理利用土地,防止水土流失;
平整土地,修成梯地,等高种植。 广辟有机肥源,培养地力;
种植绿肥、秸杆还田、积造农家肥。
合理使用化肥,提高土壤营养供应水平;
二. 成土作用与土壤性状特征
在寒温带湿润的气候条件下,针叶林对土壤有 机物累积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强酸性化合物 将矿物分解成为各种氧化物,并使土体发生分 异。
灰化淀积过程
碳酸盐的分解淋溶 代换性盐基分解淋溶 铁、铝、锰分解淋溶
灰化淋溶层形成
诊断层:灰化淀积层
剖面形态:O-Ah-E-Bsh-C
作用下,盐类直接参与成土过程而形成的。
气候:干旱或半干旱气候
地形:低平地、内陆盆地、局部洼地以及沿海低地
水文地质:地下水埋藏深度和矿化度越高,土壤积盐越强
成土母质:近代或古代沉积物
植物:盐土植物、碱土植物
2. 主导成土过程和土壤特性 其主导成土过程有盐化和碱化过程。盐成土表层 常有白色或灰白色盐分富集,盐成土中的碱土则
植被: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 草本植物
地形:低山丘陵、低平原河谷阶地、山间盆地和盆地
母质:残积物、坡积物、第四纪沉积物
二、主导成土过程与特性
淋溶土具有淀积粘化和腐殖质累 积过程。淋溶土的土体构型为O- Ah-Bt-C。土壤剖面通体无石灰 反应,土壤呈微酸性至酸性,pH
值多为6.0~7.0,土壤阳离子代换
C。土壤剖面通体呈酸性或强酸性,潜在酸度较 强,土壤质地粘重,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
图7-6 富铁土剖面图 (据美国农业部资料,1998)
图7-8 铁铝土土剖面图
(据美国农业部资料,1998)
图7-7 中国富铁土剖面及其性状图
(据龚子同,1999)
图7-9 中国铁铝土剖面及其性状图 (据龚子同,1999)
第五节
有机土
一. 地理分布和成土条件
有机土分布极为广泛:从寒带到热带、从沿海区到 内陆区、从平原区到高山区。只要是气候湿润、因 地表富集水分和养分而通气状况较差的地段,都有 可能分布有机土。在中国有机土分布于东北三江平
原、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
二. 主导成土过程和土壤特性 有机土的主导成土过程是沼泽化过程。土体构型 为H-G,泥炭层(H层)有机质含量可达500 g/kg, 以黑棕色或灰棕色为主,潜育层(G层)因受还原
第二节 富铝土
包括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黄壤 一. 地理分布和成土环境 富铝土广泛分布于世界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在亚
洲东南部、非洲中部、北美洲东南部和南美洲北
部有大面积分布。在中国富铝土则广泛分布在江 苏、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福 建大部分地区,以及广东、广西、海南、台湾、 贵州、云南、西藏部分地区。
林地、牧地、干草地和种植农作物 气候冷湿、土层浅薄、强酸性、结构差、植物养分
缺乏,肥力低,一般不宜大面积农用。 中国灰土区属于重要的原始林区,由于初夏大量
冰雪融化水与降雨注入土壤,再加土壤心土层还 处于冻结状态,极易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导致
针叶林-灰土生态系统的崩溃。
第四节 盐成土
一、地理分布和成土因素 盐成土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低 平洼地、滨海平原以及红树林区。盐成土是在气 候、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
二. 主导成土过程和土壤特性 其主导成土过程有干旱表层的形成、钙积过 程、石膏化过程和盐积过程。干旱土的表土层由
特征表土、孔泡结皮层和片状层组成。
干旱土剖面图
(据美国农业部资料,1998)
中国干旱土剖面及其性状图
(据龚子同,1999)
三、改良和利用 干旱土是受干旱因素控制最强的土纲,这里 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
气候:高温度多雨
植被:热带雨林、季雨林、南亚热带季雨林和亚 热带常绿阔叶林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母质:酸性和基性岩,并以富铝风化壳为主
二、 主导成土过程与特性 其主导成土过程有:高度风化作用、强烈盐基淋 失作用、明显脱硅和铁铝氧化物富集作用,强烈
的生物富集过程。富铝土的土体构型为Ah-Bs-
累积明显,土壤腐殖质呈现泥质腐殖质,潜育层则
是还原过程的产物,有少量锈斑纹、铁锰凝团、结 核或铁锰管状物。
中国潜育土剖面及其性状图 (据龚子同,1999)
三. 分类与利用
潜育土作为湿地土壤的组成部分,既是可垦耕地 的重要后备资源,又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物 多样性的重要基地。
第七节 人为土
一. 地理分布和成土条件 人为土集中分布于农耕历史悠久的地区,包括中国、 印度、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 河下游、恒河三角洲,日本群岛沿海平原、以及东
理化性质:
土壤呈酸性(pH低于5.5或5.0) 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腐殖酸组成以富里酸为主 剖面中各种氧化物均有明显的流失,以Ah和E层最明显 粘粒含量从表层向下层明显增高
图7-2 灰土剖面图 (据美国农业部资料,1998)
图7-3 中国灰土剖面及其性状图
(据龚子同,1999)
三、利用与改良
过程影响,以灰绿色、浅蓝色为主,土壤质地多
为壤粘质,土体紧实,常有锈纹斑物。
有机土剖面图
(据美国农业部资料,1998)
中国有机土剖面及其性状图 (据龚子同,1999)
三、改良与利用 有机土含有大量有机物和氮素,再加平
坦的地形,更有利于开发利用。但因有机土
过湿、土壤比热大、解冻升温缓慢,磷、钾 等矿质养分含量偏低,故在垦殖时需修建排
调节酸度、改良土壤
第三节 灰土 一、 地理分布和成土因素
灰土广泛分布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即寒温带针
叶林气候区。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北部呈 现纬向地带性分布。在中国,灰土分布区相对教 小,灰土主要集中分布于大兴安岭北端。
气候:寒温带湿润气候区
பைடு நூலகம்
植被:以针叶林为主
地形:山地和丘陵或平原
母质:冰川沉积物、砂岩、粘土以及石灰岩风化物
第五章 土壤类型
第一节 淋溶土
包括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白浆土等
一、地理分布和成土环境
淋溶土广泛分布于温带湿润气候区,淋溶土约
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5%。
中国淋溶土从温带、暖温带到北亚热带均有分
布,约占中国土地面积的12.2%(约125-104km2)。
气候: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量较高,盐基饱和度高,淋溶土质 地粘重,次生粘土矿物以2:1型
水云母、蛭石为主。
淋溶土剖面图 (据美国农业部资料,1998)
中国淋溶土剖面及其性状图
(据龚子同,1999)
3. 分类与利用 淋溶土是中国重要的森林土壤资源,也是重要的
农业土壤资源。
防止水土流失:水平梯田、等高种植、植树造林 发展牧草 增施有机肥,提高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