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落实训练高效增分古诗词鉴赏二含解析[京津鲁琼版]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落实训练高效增分古诗词鉴赏二含解析[京津鲁琼版]

古诗词鉴赏(二)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注]陆游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

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

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来镇江省亲暂住。

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解析:选A。

A项,“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错误。

这一句中“懒”字,表明词人因将与友人分别,心中难过,已不想喝酒,只是唤来友人一起赏景。

故选A。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查诗歌的情感。

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为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词的内容解说。

此题注意根据词中的“夕阳吹角”和注释中的“陆游在镇江通判任上”分析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根据“忙日苦多闲日少”分析劳于仕宦的疲惫;根据“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分析将要与朋友离别的惆怅。

答案:①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

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

②劳于仕宦的疲惫。

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

③将要与朋友离别的惆怅。

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登雨花台魏禧①生平四十老柴荆②,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③!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④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注】①魏禧:生于明末,明亡后,隐居翠微山。

②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

③园陵: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墓。

④冠盖:官僚们的华贵冠服、车盖。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杜甫曾以“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表示对唐王朝的耿耿忠心。

魏禧以“此日麻鞋拜故京”表达了更为深沉浓重的情感。

B.“谁使山河全破碎”的“全”字含义深刻。

金瓯破碎,竟然无一可以幸免,而且是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内遭到了迅速覆灭的命运。

C.最后两句,诗人在雨花台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的真挚情感似乎打动了天地万物,只见凄风悲号,日夜不怠。

D.题为“登雨花台”,笔墨即以景物为主。

通过写景,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使读者的心灵受到无法抵制的颤动,从而增强了诗的力度。

解析:选D。

D项,“笔墨即以景物为主”错误,从诗中来看,虽然诗歌标题为“登雨花台”,笔墨却并没有以景物为主,而是倾尽全力喷涌出深沉浓烈的愤激哀怨之情。

故选D项。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答:解析:“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老柴荆”“麻鞋”都点明诗人的布衣身份,流露出一股豪气。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诗人心头的怒火陡然升起,发出了激愤的责问:究竟谁是国家灭亡的罪魁祸首?表现了诗人对祸国殃民者的仇恨和对历史的反思。

颈联“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诗人内心的怒火转化为憎恶、怨恨,“牛羊践履”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是对异族侵略者的微妙讥讽,“多新草”形象地描绘出了被牛羊践踏的田园一片荒芜,只有野草时时更新的景况,而与此相对的却是雍容华贵的冠服、车盖,前呼后拥,招摇过市。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还是“半旧卿”三字,那些曾在明朝为官为宦的权贵们,在异族入侵者面前卑躬屈膝,侧姿求媚,摇身又变成了当朝的新贵,他们毫无民族气节,不顾国家生死危亡,只知追求个人安乐,不正是这些民族败类葬送了明代的江山吗?流露出诗人的憎恶怨恨。

尾联“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诗人在雨花台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满腹的悲愤还未倾吐干净,不觉暮色已经降临。

作者的真挚情感甚至打动了天地万物,只见凄风悲号,江水痛哭,日夜不息,全诗也就在这悲风声中收束全篇。

答案:①诗歌首联不仅点明诗人的布衣身份,还流露出一股豪气;②颔联、颈联情感突转直下,诗人心头升起怒火,发出了激愤的责问,并由愤怒转为了憎恶、怨恨;③尾联诗人的悲愤之情达到顶点,他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天地,全诗在悲风声中收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和游景叔月报三捷黄庭坚汉家飞将用庙谋①,复我匹夫匹妇仇。

真成折棰②禽胡月,不是黄榆③牧马秋。

幄中已断匈奴臂,军前可饮月氏头。

愿见呼韩④朝渭上,诸将不用万户侯。

【注】①庙谋:兵略。

②折棰:比喻轻易取胜。

③黄榆:边寨。

④呼韩:匈奴单于呼韩邪,曾主动与汉交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将游景叔比作汉飞将军李广,借以表现游景叔的非凡谋略和豪壮气魄。

B.第二句表明战事取胜,已为“匹夫匹妇”复仇,照应了题目“月报三捷”的内涵。

C.颔联和颈联承接首联,以铺排词句极言战争惨烈,突出了将士们苦战得胜的功绩。

D.尾联在前三联的基础上,表意深远,体现了格律诗结尾“合要渊永”的章法特点。

解析:选C。

C项,“颔联和颈联……以铺排词句极言战争惨烈”错误,从诗中来看,颔联和颈联没有“以铺排词句极言战争惨烈”,没有写“苦战”,而是高歌战争胜利。

故选C 项。

(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加以分析。

答: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加以分析”,然后分析尾联写了什么,再结合全篇分析情感。

“愿见呼韩朝渭上”,“愿”意思是希望,“呼韩”指匈奴单于呼韩邪,作者借匈奴单于呼韩邪与汉交好的典故表明希望宋朝和西夏交好。

最后一句是说将士们更希望获得全胜,使西夏能主动来降,实现和平统一、各民族友好相处的盛世局面,他们并不在乎像万户侯那样的功名利禄。

这两句写出了将士们不求回报,甘愿为国效劳奉献的爱国情怀,作者对此由衷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宋朝能尽复失地的热切期盼。

这一联表意深远,体现了“合要渊永”的章法特点。

答案:尾联写相对于获得功名利禄,将士们更希望最终获得全胜而使敌人来降;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奋勇杀敌、不求回报的爱国情怀的赞美,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失地尽复的期盼。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思王逢原[注](其二)王安石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注】王逢原:北宋诗人王令,字逢原。

王安石欣赏他的才华,遂成莫逆之交,并将妻妹嫁给王令。

然而,嘉祐四年秋,王令逝世,年仅二十八岁,这令王安石痛心疾首,黯然神伤。

第二年秋天,便写下了三首悼念故友之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了时令,同时营造了凄清氛围,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基调。

B.颔联表达对怀才不遇、知音者稀的感慨,包含对王令及自身的感喟。

C.颈联“当”与“入”二字将景物描写与人事叙述融为一体,气势阔大。

D.该诗有写景、议论,有回忆、感叹,运用了想象、对比、拟人等手法。

解析:选D。

D项,“运用了想象、对比、拟人等手法”错误,无拟人手法。

故选D。

(2)如何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蕴含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解析:解答此题,要先简要地翻译诗句的内容:一切往事都随你的离世烟消云散,昔日的欢会已一去不返。

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思王逢原”,诗中的词语“惟有故人知”“随手尽”“无复”以及注释中的“王令逝世,年仅二十八岁,这令王安石痛心疾首,黯然神伤”分析情感。

答案:意思:一切往事都随你的离世烟消云散,昔日的欢会已一去不返。

情感: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故友的深切思念和对人生知己难遇的怅恨。

5.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各题。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注]苏轼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本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潘、古、郭三人是作者在黄州结识的好友。

岐亭,在今湖北麻城西南,苏轼在黄州期间时常往游。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春天来得很快,诗人因“春寒”,仅仅十天不出门,而江边柳树已是一片嫩绿。

B.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既拟写了溪流潺潺之声,又描写了小草新绿之色,写出了春的生机。

C.颈联是写送别的情形,作者用“留”“待”两字表达了朋友们为其饯行的深情厚谊。

D.尾联的“细雨梅花正断魂”,写出了去年的今日,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时的悲伤心情。

解析:选D。

D项,“写出了去年的今日,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时的悲伤心情”错误,“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是说,去年的今日,诗人奔赴黄州途中孤苦寂寥,只有细雨梅花相伴。

故选D项。

(2)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尾联貌似与送别无关系,实则扣送别很紧,请对尾联进行简要赏析。

答:解析:解答此题,要理解尾联的意思,看写了什么内容,使用了什么手法,与“送别”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意思是“去年今日我走在关山道路,细雨中梅花开放正暗自断魂”,这是诗人在送别之时想到“去年今日”的情景,属于虚写。

此时此刻朋友正送别诗人,朋友之间洋溢着深情厚谊;而去年的今天,诗人只身一人行走在旅途之中,只有梅花细雨相伴,凄苦无比。

今年和去年的情形构成对比,突出朋友之情对诗人孤苦寂寥的人生旅程的安慰之状,看似与“送别”无关,实际恰恰展现了友人之间的情深义重。

考生围绕这些内容作答即可。

答案:尾联写送别很巧妙。

运用虚写,回忆“去年今日”,即前一年苏轼赴黄州,凄风苦雨的途中,只有梅花相伴,细雨断魂,暗寓迁谪之感。

而一年以前的孤独和凄凉正好与此刻朋友送别的深情厚谊形成对比,即不只是回忆“去年今日”,也是在写“今年今日”,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消释了诗人人生旅程的孤苦和寂寥。

6.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①纳兰性德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

欲眠还展旧时书。

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倦眼乍低缃帙②乱,重看一半模糊。

幽窗冷雨一灯孤。

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注】①作者写此词时,与其相知相守的妻子卢氏已离开人世。

②缃帙:套在书上的浅黄色布套,此处代指书卷。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点滴芭蕉”从细处落笔,营造出凄凉、孤独、忧愁的浓郁氛围,奠定全词感情的基调。

B.上阕最后两句写出词人因爱妻亡故,许久未写“鸳鸯”二字,如今写来,颇感手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