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校园情,快乐心
----心理健康小知识为了迎接石河子第二中学第四节心理健康节的到来。
我校进行心理知识义务宣传活动。
5月25日是全国心理健康日,“5·25”的谐音即为“我爱我”,提醒大家“珍惜生命,关爱自己”。
其核心内容是:关爱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进而爱别人,爱社会。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我们已经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健康,更别说心理健康了。
那么您觉得自己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吗?您了解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吗?
1、“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有道德。
"
2、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
具体来说心理健康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及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3、认识心理疾病与心理亚健康的区别
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维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和现象。
心理亚健康是指在环境影响下所决定的心理特征造成的健康问题,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
所以说,心理亚健康≠心理疾病。
4.对心理学几种误解的纠正
(1)心理学只研究变态的人很多人都说他们走进心理咨询室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可能还有过思想斗争:“去还是不去?人家会不会认为我是精神病?朋友知道了会怎么看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很多人对心理学的看法: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心理有问题就是变态;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所以与心理学有干系的非专业人士都不正常。
纠正: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是针对正常人的。
有些人把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混淆了。
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精神病学家主要从事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治疗,他们的工作对象是所谓“变态”的人,即心理失常的人。
精神科医生和其他医生一样,在治疗精神疾病时可以使用药物,他们还必须接受心理学的专业培训。
与精神病学家不同,虽然临床心理学家也关注病人,但他们不能使用药物。
除此之外,大多数研究都探讨正常人的心理现象,如儿童情绪的发展、性别差异、智力、老年人心理、跨文化的比较、人机界面,等等。
(2)心理学家会催眠在很多人眼中,催眠术是一种很玄妙的技术,让人感
兴趣。
而知道催眠术的人,又往往把它和心理学家的工作联系起来。
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一是因为弗洛伊德的知名度,二是和几部深有影响的“心理电影”有关。
纠正:催眠术只是精神分析学家在心理治疗中使用的一种方法,并非心理学家的“招牌本领”,而且大多数心理学家的工作并不涉及催眠术,他们更喜欢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实验和行为观察。
5、如何预防心理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积极、乐观、向上,避免长时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
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试,必要时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以确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l)保持乐观心态,遇事泰然处之。
(2)要合理安排生活,培养多种兴趣。
(3)尽力寻找情绪体验的机会。
(4)善于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宁静。
(5)适当变换环境,扩大社会交往。
6.心理健康十个一
一个宽阔的胸怀
一种规律的生活
一种合理的饮食习惯
一种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
一种活泼热情开朗合群的性格
一种能调节心身的业余爱好
一种不向任何压力低头的意志
一种对待疾病的正确态度
一种对年龄的忘却
一个永远微笑的面孔
健身健心,你我同行!期待越来越多的你们的加入!让我们的明天成为真正“健康”的明天!
愿以上知识能对您在健康上有一定帮助,愿您和您的家人天天开心,健康美满!
——石河子第二中学心理社团宣
2015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