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综合模拟考试 (3)

教育综合模拟考试 (3)

教育综合模拟考试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持教育万能论的教育思想家是( )。

A.马克思B.爱尔维修C.狄德罗D.涂尔干2.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3.“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办教育,注重培养合格的公民”所体现的教育目的论是( )。

A.个人本位论B.宗教本位论C.社会本位论D.兴趣本位论4.《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 )。

A.循序渐进原则B.直观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5. 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

A.科技进步B.生产发展水平C.政治需要D.产业革命6.《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基础教育权属于( )。

A.中央B.地方C.学校D.家庭7. 我国当代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

A.班集体建设B.搞好教学工作C.进行思想品德教育D.教书育人8.在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中,( )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

A.备课B.上课C.课外作业和课外辅导D.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9. 在教育对象问题上,提出“有教无类”主张的是( )。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0.知识直观的类型中,( )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广泛使用。

A.实物直观B.模像直观C.言语直观D.符号直观11.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决定,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培养的对象,教育的目标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文化教育的公民观点的是( )。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形式教育D.实质教育12.( )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一成长。

A.波斯纳B.特韦尔克C.布鲁巴奇D.布鲁纳13.科尔伯格认为,一个人的道德成熟是指( )。

A.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B.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两方面C.道德信念的形成D.能运用道德原则进行是非判断14.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是( )。

A.沃尔夫B.桑代克C.布鲁纳D.奥苏伯尔15.“距离等于速度与时间的乘积”所表达的内容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

A.概念B.原理C.规则D.技能16.将那些不被社会和自己所接纳的欲望和冲动,采取一种被社会所赞许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心理防卫机制是( )。

A.转移B.补偿C.升华D.合理化17.关于知识应用与学习迁移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知识的应用中都存在着迁移B.在知识的应用中可能存在着迁移C.知识的应用与迁移没有关系D.迁移就是知识的应用18.按照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的观点,学生将“猫”“狗”“鼠”等概括为“动物”的学习属于( )。

A.信号学习B.言语联结学习C.辨别学习D.概念学习19.一个人想起岳飞、文天祥等英雄人物时,多半会唤起一种对高风亮节、坚贞不屈行为的钦慕之情,这种情绪体验属于( )。

A.直觉的道德感B.想象性的道德感C.伦理性的道德感D.感性的道德感20.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和行为的现象叫( )。

A.服从B.从众C.去个性化D.认同21.学生在写记叙文之前在头脑中构思所要描述的场景,属于( )。

A.无意想象B.有意想象C.再造想象D.幻想22.测得一名儿童的智商为60,他属于( )。

A.正常儿童B.智力超常儿童C.弱智儿童D.聋、哑、盲儿童23.作报告、发通知、演讲大都属于( )。

A.正式交往B.非正式交往C.单向交往D.双向交往24.属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归因的是( )。

A.能力B.努力C.任务难度D.机遇25.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能力成分26.首先提出教育要心理学化的西方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B.裴斯泰洛齐C.杜威D.赫尔巴特27.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予以揭示而不是凭臆测加以歪曲,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应遵循的这一原则是( )。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教育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28.专家型教师相对于新手型教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优势关键在于( )。

A.记忆容量大B.动机强烈C.智力水平高D.专业知识的储备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优势29.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倾向于依赖外界的环境和参照物,根据外界的情况作出自己的行为,这属于哪种认知方式?( )A.高智能型B.高创造型C.场依存型D.场独立型30.下列学习策略属于组织策略的是( )。

A.画线B.记笔记C.列图表D.记忆术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多个选项中,有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右边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墨家认为对于知识的理解,主要有哪几种途径?( )A.亲知B.闻知C.说知D.行知2.组织之间人员的往来、会议制度等,都属于( )。

A.正式交往B.非正式交往C.直接交往D.间接交往3. 依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点是(A.具体性B.不可逆性C.自我中心主义D.守恒性4.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的主要学习定律有( )。

A.准备律B.因果律C.练习律D.效果律5.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

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6.下列( )属于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A.认知者本身的特点B.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C.知觉的情境D.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7. 衡量创造性高低的标准主要有发散思维的( )。

A.流畅性B.变通性C.稳定性D.独特性8. 如果一位教师对全班学生说:“假如这次期中考试全班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那么这个周末我们就一起去郊游。

”这位教师使用的管理方法是( )。

A.团体行为矫正技术B.个体行为矫正技术C.团体相倚管理D.代币制经济9. 被称为教育学上三大里程碑的著作为( )。

A.《理想国》B.《爱弥儿》C.《教育漫话》D.《民主主义与教育》10.与动作技能相比,心智技能具有的特点包括( )。

A.展开性B.物质性C.内隐性D.观念性答案解析一一、单项选择题1.B[解析]爱尔维修是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他认为人是教育的产物。

2.B[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即为各个年龄阶段呈现不同的身心特点,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3.C[解析]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是两种对立的教育目的论。

社会本位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题干所述正是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具体体现。

所以,本题选C。

4.C [解析]“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意思是“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决不直接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即注重引导启发学生,这是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5.A[解析]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

现代科技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蹿人的素质要求并引发教育的现代化。

现代教育正是人们在自觉适应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现代化大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科技进步的需要。

6.B[解析]略7.D [解析]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全面实现教育目的。

我国学校教师现阶段为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就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良好基础。

8.A [解析]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中,上课是整个教学工程的中心环节;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课外作业和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充环节;学业成绩的考核和评定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终反馈。

9.A [解析]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意思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10.C [解析]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想象而进行的一种直观的能动的反映形式,与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相比,它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

11.B[解析]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标在于发掘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社会本位论的观点是教育的目标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文化教育的公民。

12.A[解析]波斯纳认为经验的反思非常重要,并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13.D[解析]略14.A[解析]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是l8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其理论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15.C[解析]略16.C[解析]升华是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另辟蹊径用符合社会认同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并得到本能性满足。

17.A[解析]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着迁移,因为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在新的情境中的运用就是迁移。

但是迁移并不都是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应用主要是一种顺向的、正迁移过程,负迁移就不是知识的应用。

18.D[解析]学生将“猫”“狗”“鼠”等概括为“动物”的学习属于对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学习,按照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应属于概念学习。

19.B[解析]道德感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三种:直觉的道德感、想象性的道德感、伦理性的道德感。

(1)直觉的道德感:如,人常会由于莫名其妙的不安感或突如其来的荣辱感迅速地制止自己不当的需要与行为。

(2)想象性的道德感:如,想起岳飞、文天祥、刘胡兰等英雄人物,多半会唤起钦慕之情。

(3)伦理性的道德感:指把道德的感性经验与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有较深刻认识的概括的情感体验。

20.B[解析]题干所述是从众的定义。

服从是指个体在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的压力下,被迫实施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

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的影响下,会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认同表示赞同,彼此观点一致。

21.B[解析]有意想象又叫随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努力地进行想象。

这种想象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方向性,人在想象过程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一直控制着想象的方向和内容。

22.C[解析]常态智商为80一120,智商低于常态者是弱智儿童。

23.C[解析]单向交往是指交往的一方只发出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无反馈系统。

24.D [解析]能力是内部的稳定的;努力是内部的不稳定的;任务难度是外部的稳定的;机遇是外部的不稳定的。

25.B[解析]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26.B [解析]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他曾说:“我正在试图将人类教学过程心理学化,试图把教学与我的心智的本性、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与别人的交往都协调一致起来。

”27.A [解析]客观性原则就是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予以揭示而不凭臆测加以歪曲。

只有坚持客观性原则,才能对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研究作出科学的解释,才能保证在相同的条件下获得一致的研究成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