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后练习题一、是非题1、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紧密相联。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3、虽然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5、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6、以直接的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生产是产品生产。
(×)7、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历史的进步。
(√)8、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9、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愈越的历史阶段。
(√)10、不同形式的分工是不同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发展的结果,(√)11、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相同。
(×)1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1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 × )14、凡是能交换的东西都有价值。
(×)15、在商品经济中,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6、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17、凡是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18、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19、商品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违背了价值规律。
(√)20、交换价值是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与比例。
(√)21、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22、如果货币供应量超过或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局面。
(√)23、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24、商品流通过程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25、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6、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售商品的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总量。
(√)27、信用制度并没有节省流通费用。
(×)28、在1只绵羊=2把石斧这一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是绵羊。
(×)29、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3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它一方面是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增值过程。
(√)31、超额剩余价值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32、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必然引起无产阶级贫困化。
(√)33、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之间的矛盾。
(×)34、商业利润是商业职工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35、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级差地租产生的经济原因。
(√)36、利息率通常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变动。
(√)37、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38、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肥沃程度不同。
(×)39、资本与货币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作为流通手段。
(×)40、整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降低。
(√)41、平均利润率形成后资本家所得的利润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相等。
(√)42、股份公司的形成属于资本积聚性质。
(×)43、产业资本的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44、W’-G’是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45、G-W…P…W’-G’表示的是货币资本的循环。
(√)46、P-W’-G’•G-W-P表示的是生产资本的循环。
(√)47、W’…G’•G-W…P…W’…G’表示的是商品资本的循环。
(×)48、流通时间是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资本的流通时间所组成。
(×)49、资本流通时间是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它与生产时间是相互排斥的。
(×)50、缩短生产时间中的非劳动时间和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能提高资本的生产效率。
(√)51、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成反比,与周转时间成正比。
(×)52、固定资本物质损耗仅仅是因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而引起的。
(×)53、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的比重成正比,与流动资本的比重成反比。
(×)54、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内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
(√)55、从垄断价格的形成过程来看,它是由垄断组织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人为地制定出来的。
这意味着垄断资本家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价格。
(×)56、金融寡头是垄断组织的指挥者和操纵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统治者。
(√)57、资本积累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高度集中必然会产生垄断。
(×)5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59、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获得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
(√)60、资本积累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高度集中必然会产生垄断二、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 A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2、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C )A. 劳动资料B. 劳动对象C. 生产工具D. 生产的产品3、从劳动过程来看,进入汽车修配厂修理的汽车是( B )A、运输工具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劳动产品4、广义的生产关系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在这四个环节中( A )A、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B、分配决定生产、交换、消费,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C、交换决定生产、分配、消费,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D、消费决定生产、分配、交换,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 )A、生产关系B、生产力C、生产方式D、资源配置6、社会生产方式是( 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C、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D、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有机结合和统一7、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 C )A、生产力的社会形式B、生产关系的基本要素C、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各种经济规律产生的条件8、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式是( A )A、商品经济B、产品经济 C. 传统经济 D、现代经济9、社会分工是指( B ) ?A、按性别和年龄自然形成的分工B、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C、企业内部的分工D、企业内部不同工种之间的劳动分工10、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C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11、下列关于市场经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完全相同没有区别B.市场经济是价值规律起调节生产作用的经济,商品经济则不是C.市场经济是市场对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D.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是反映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经济1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 B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社会分工C、劳动力成为商品D、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13、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C )A、生产商品的两次不同劳动B、生产商品的两个劳动过程C、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1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D )A. 简单劳动B. 商品的使用价值C. 价格标准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5、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 A)A.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B.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C.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D.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16、不同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是所有商品( C )A、都具有使用价值B、都是具体劳动的结果C、都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D、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17、商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18、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D)A、商品的价格经常高于价值B、商品的价格经常低于价值C、商品的价格经常与价值保持一致D、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19、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C)A、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B、商品是交换的劳动产品C、商品必定有价值和使用价值D、有价值的东西一定具有使用价值20、商品的两个属性是( A )A、交换价值与价值B、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与价值D、生产与消费21、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是( A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22、使用价值是商品的( D )A、社会属性B、物质属性C、本质属性D、自然属性23、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B )A、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正比B、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C、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成比例D、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按相同方向变动24、从本质上看,决定两种商品相互交换数量比例的是(C )A.使用价值B.供求关系C.价值D.自然属性2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C )A、生产商品的不同劳动B、生产商品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C、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D、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26、货币产生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外化为( C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C.商品和货币的矛盾D.货币和资本的矛盾27、与商品的赊购赊销相联系的货币职能是( D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28、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成正比关系的因素是( C )A.货币流通速度(反比)B.货币周转次数C.商品价格总额D.相互抵消的货币额29、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 D )A. 一般的价值形式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 货币形式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30、下列关于纸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B.纸币代表贵金属执行流通手段职能C.纸币流通也要遵循货币流通规律D.纸币流通必然导致通货膨胀31、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C)。
A、流通中待售商品的数量B、商品的价格水平C、纸币的发行量D、货币流通速度32、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是(A )A、商业信用B、银行信用C、国家信用D、消费信用33、在信用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 A )A、商业信用B、银行信用C、国家信用D、消费信用34、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数量与( A)A、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B、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次数成正比C、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次数无关D. 商品价格总额相等35、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 A)A、观念上的货币B、现实的货币C、足值的金属货币D、纸币36、在货币的各种职能中,以观念上的货币即可执行的职能是(A )A. 价值尺度B. 流通手段C. 贮藏手段D. 支付手段3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 )A. 劳动力成为商品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38、资本积聚( A )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39、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中,土地所有者获得的是(D )A. 全部剩余价值B. 租金C. 平均利润D. 超额利润40、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 C )A.剩余价值率的存在为前提B.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C.平均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D.年剩余价值率的存在为前提41、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是由于( D )A、人口的绝对增加B、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C、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D、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42、表示可变资本增殖程度的是( C )A、利润率B、平均利润率C、剩余价值率D、年剩余价值率43、可变资本是( A )A、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货币资本B、转化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C、货币资本D、生活资料44、借贷资本的利息通常( B )A、高于职能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B、低于职能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C、等于职能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D、与职能资本家的利润无法比较45、绝对地租的来源是( A )A、土地私有权的垄断B、农业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社会资本有机构成C、土地的优劣差别D、农产品价值高于其生产价格的余额46、银行利润的来源是( C )A、银行资本家自由资本的平均利润B、银行资本家借入资本的平均利润C、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D、银行资本所创造的剩余价值47、农业资本家租种劣等地,( B )A、需缴纳较高的级差地租B、需缴纳地租C、不需缴纳地租D、需缴纳实物地租48、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是( B )A、货币转化为资本B、劳动力成为商品C、劳动成为商品D、价值转化为剩余价值49、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B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资本运动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50、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等于( D )A、雇佣工人工资B、劳动力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差C、产品的全部价值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51、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总趋势是( A )A不断上升 B、不断下降 C、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D、基本不变52、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 D )A、生产成本B、垄断价格C、企业利润D、生产价格5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资本总公式与( A )A、价值规律B、简单的商品流通C、剩余价值规律D、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54、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价值中,既是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又是生产成本组成部分的是( B )A、 cB、 vC、 mD、 v+m55、股票价格是( B )A 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 B、和股息成正比,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C、和股票票面额完全一致D、和股息成反比,和存款利息率成正比56、劳动力商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随着对它的消费( D )A、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也消失B、其使用价值和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C、只能再生产出和自身价值相等的价值D、生产出大于其自身价值的价值57、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