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摩擦起电和起电原因

摩擦起电和起电原因

《科学》八年级第三册第四章
电路的探秘摩擦起电形成来自流的原因(补充内容二)
电学概念掌握系列
回顾:
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 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2、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 A、验电器法:观察验电器的金属箔是否张开。 B、带电体性质法: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观察物体是否吸引轻小物体来判别是否带电。 C、可利用电荷之间相互作用规律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AA B
B
②.干电池构造:干电池的碳棒是电源正极,锌筒
做的外壳是负极,碳棒与锌筒之间有化学药物。
③.功能:
干电池的正极能不断地聚集正电荷, 负极能不断地聚集负电荷。
④.电流方向:
在干电池的外部,电流方向从电源的正极,
电 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返回

电源的种类
各种各样的电池
1.化学电池:
①.种类:
干电池(大号、5号、7号)、氧化银电池、
对外不显电性 ,这种现象叫做中和。
小结:
1.原子结构: 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构成,原子里面有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2.摩擦起电的原因: 不同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摩擦时束缚电子
本领弱的原子核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束缚电子本领强 的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所以 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 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转移。
3.电流的形成,及方向规定: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
为电流的方向。在电池的外部,电流方向是从正极流向负极。
4.电源及其能量转化:
能够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叫电源,干电池的正、负两极
分别有聚集正、负电荷的本领,化学电池供电时,是化学能
复 转化为电能,充电电池充电时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1.电流的形成:
电荷(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
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所以,电流的方向与电子的定向移动方向相反。
问题:上面实验中出现的电流是短时间的,如何能

得到长时间的、持续的电流呢?
返回

三、电流的形成:
3.电源: ①.定义:
能够提供持续电流的 装置叫电源;
TOSHIBA
3.摩擦起电的实质: 不是创造了电荷,
而是电子在物体之 间的转移。
(以验电器和带电体的接触为例)
二.中和现象:
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物体相互接触,正负电荷
完全抵消,对外不显电性 ,这种现象叫做中和。


返回
三、电流的形成:
实验: 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B,先使验
电器A带负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 A、B连接起来,可看到A的金属箔张开角度变小, B的金 属箔张开,最后两个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角度相同,说明 金属棒连接两验电器时,电子发生了定向移动
摩擦后的玻璃棒带正电,橡胶棒带负电
一、摩擦起电的原因:
1、原子结构:(核式结构)
质量 带电
带负电
物质 分子 原子
电子在原子核 的电力吸引作用 下(即原子核的 束缚作用)高速 绕核运转。
原子核 原子
电子
带正电
带正电 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带负电 质量较小
中性:通常原子核的正负电荷数相等,对外不显电性。
2.两种电荷: 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规定: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正电;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负电。
3.电荷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验电器的构造及其作用: 有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等。
5.中和现象: 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物体相互接触,正负电荷抵消,
习 5.中和与中性的区别:
返回
充电电池(蓄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电池)
②.能量: 干电池供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蓄电池
蓄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2.发电机:
发电机供电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小结:
1.物体的带电和摩擦起电: 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质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简称物体带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为什么摩擦后的玻璃棒带正电,橡胶棒带负电?
摩擦
失去电子 缺少电子
电子转移 电荷守恒
得到电子 多余电子
带正电+3
带负电-3
带等量异种电荷
一、摩擦起电的原因:
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摩擦时:
束缚电子本领弱的原子核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叫正离子;
束缚电子本领强的原子核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叫负离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