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指导一定时期的各级各类教育工作。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家长、教师等对新一代寄予的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 / 6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四、教育目的的依据(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三)人们的教育理想(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五、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一)个人本位论:
1、观点:
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2、代表人物:
卢梭。

他认为,人生下来是好的,可是一到了人的手中就变坏了。

(二)社会本位论 1、观点:
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

2、代表人物:
---------------------------------------------------------------最新资料推荐------------------------------------------------------ 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一般认为,个人和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所以,确立教育目的应该考虑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需要。

六、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1957 年,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第一个教育方针。

(二)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9 年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素质教育随之成为我国各级各
3 / 6
类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内涵(1)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第二节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二、建立学制的依据(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三)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四)人口发展状况(五)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一)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1、 1902 年的壬寅学制(未实行)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
---------------------------------------------------------------最新资料推荐------------------------------------------------------ 1902 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它是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2、 1903 年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另外,这规定不许男女同校,轻视女子教育,体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点。

3、 1912 年的壬子癸丑学制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 1922 年的壬戌学制 1922 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

由于是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此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壬戌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

此后,国民党政府于 1928 年就学制作了些修改,但基本上继承了壬戌学制,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二)新中国的学制沿革 1、 1951 年颁布中华人
5 / 6
民共和国新学制 2、 1958 年的学制改革 3、 1985 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4、 1993 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四、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到 2020 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五、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一)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 3、非制度化教育(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