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制度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和完善发展的人。

其他目的如传递特定文明区域的文化遗产,为参与社会生活和成为优良的公民做好准备,以及履行整个社会的特定职能,完成家庭责任和谋生所需要的精神准备,乃是一些推论,它们是重要的,但属于第二位的目的。

”这段话体现了( )的观点。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教育无目的论D.教师中心论2.教育目的是衡量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作用。

A.导向B.评价C.激励D.指导3.(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A.人的全面发展学说B.旧式分工C.社会主义制度D.机器大工业生产4.生活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B.洛克C.斯宾塞D.装斯泰洛齐5.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从事智力劳动C.从事体力劳动D.接受教育6.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方针B.教育规律C.教育任务D.教育目的7.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 )的关系。

A.抽象与具体B.全面与片面C.整体与部分D.普遍与特殊8.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B.关于人的发展的理想C.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学说D.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是( )A.新课程改革B.素质教育C.教育的国际化走势D.教育改革的实践10.( )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A.社会本位论B.文化本位论C.生活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1l.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中,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 )A.传授基本体育知识与技能B.提高运动水平C.增强学生体质D.培养体育人才1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发布时间是( )A.1986年B.1985年C.1987年D.1988年13.“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两句话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体现了( )的观点。

A.教育无目的论B.社会本位论C.科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14.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的现代学制是( )A.癸卯学制B.壬寅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15.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A.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C.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D.面向全体学生16.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由( )提出的。

A.毛泽东B.周恩来C.蔡元培D.陶行知17.《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教育发展的“两基”“两全“‘两重”目标,其中“两全”指( )A.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D.全面改革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18.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征是( )A.学校的产生B.教育实体的出现C.学制的建立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19.( )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A.劳动技术教育B.劳动教育C.社会公益劳动D.美育20.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A.京师大学堂的出现B.学堂的出现C.废科举,兴学校D.壬寅学制的颁布21.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 )时,高等教育就处于普及化阶段。

A.低于15%B.大于50%C.大于30%D.大于15%小于50%22.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六三三制23.( )主要是在欧洲产生并发展的。

A.分支学制B.多轨学制C.单轨学制D.双轨学制24.“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这一描述出自( )A.《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C.《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D.《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25.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新学制26.以下观点错误的是( )A.片面发展的本质特征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B.人口的分布、增长及年龄结构等,都对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改革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C.学制的建立没有必要参考外国学制的经验D.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2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提出了坚持把( )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A.育人为本B.教育 c.改革创新 D.促进公平28.《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地方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 )年制义务教育。

A.六B.七C.八D.九29.以下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的著作的是( )A.《终身教育引论》B.《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C.《教育——财富蕴藏其中》D.《为自由而教育》30.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是( )A. 癸卯学制B.壬子学制C. 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31.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A.教育为谁服务B.教育怎样培养人C.要把教育引向何方D.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32.以下不属于广义的教育制度的是( )A.国家教育领导体制B.文化宫C.课堂管理制度D.教育目的33.“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这是( )推崇的教育理想。

A.非制度化教育B.制度化教育C.形式化教育D.非形式化教育34.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是( )A-交往能力的培养 B.创新能力的培养c.读写能力的培养 D.听说能力的培养35.我国普通中小学(包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性质是( )A.学前教育B.基础教育C.高等教育D.中等教育36.我国最早实施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37.我国高校于1999年开始大幅度扩招,毛入学率已经由1998年的9. 8%增长到2004年的( ),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A. 19%B.18% c.15% D.18.9%二、多项选择题1.一般情况下,教育方针的内容包括( )A.教育的性质B.教育的服务方向C.教育目的D.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E.教育制度2.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包括( )A.国家的教育目的B.学生的学习目标C.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D.社会的价值取向E.教师的教学目标3.在培养目标上,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既有共同要求,又有一定差异。

养目标必须( )A.基本一致B.同中有异C.略有不同D.重点突出E.特点鲜明4.下列关于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关系的看法中,错误的是(A.教育规律和教育方针都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B.正确的教育方针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C.教育方针能替代教育规律D.教育方针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E.教育规律是制定教育方针的客观依据5.前制度化教育的特点有( )A.教育主体确定B.教育对象稳定C.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D.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E.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6.以下观点属于素质教育的特点的有( )A.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B.教学过程中,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C.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D.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E.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7.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有( )A.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B.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C.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D.培养学生的社会任务E.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学制方面发展任务,主要有( )A.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B.普及高等教育C.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D.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E.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9.德育的基本任务包括( )A.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B.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C.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E.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10.我国的学校教育层次包括( )A.幼儿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E.学历教育11.下列选项中,关于素质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素质教育强调的“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作业B.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C.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D:素质教育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E.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同步发展,不要“尖子生”1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 )A.学会认知B.学会做事C.学会共处D.学会做人E.学会生存13.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具体表现为( )A.人才的全球性流动、竞争与合作B.教育机构的跨国设立C.国际化网络教育兴起D.国际学分、学位的互认E.教育本土化趋势加强14.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A.导向功能B.强制功能C.调控功能D.示范功能E.评价功能15.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主要类型是( )A.职官学校B.官学C.文士学校D.私学E.书院16.下列选项中,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的学制有(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E.六三三学制三、填空题1.学制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即____、____、学校的结构。

2.教育制度应包括生活惯例习俗、____、____、学校教育制度、教育行政体制、教育政策法规、教育价值理念七个方面。

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的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即“两基?‘两全”‘两重”,其中“两基”是指____、____。

4.“教育无目的论”是____的观点。

5.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称为____。

6.——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17.教育目的调节控制的对象既包括对教育工作者____、也含有对受教育者的调控,体现为对学生的____和学生的___ _。

8.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是确定教育目的的____。

9.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它是____的集中反映。

10.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____。

11.素质教育立足于“___“来培养人,而应试教育则立足于“___”来培养人。

12.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___。

13.___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