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业分析检验专业培养计划

工业分析检验专业培养计划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培养计划专业代码:一、专业培养目标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牢固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熟练地运用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等分析检验技术对生产原料、中间产品及成品等进行质量检验及监控,能熟练地维护及使用现代分析仪器,能进行化验室的组织与管理,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规格及培养要求:知识要求:本专业要求牢固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熟练地运用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等分析检验技术对生产原料、中间产品及成品等进行质量检验及监控,能熟练地维护及使用现代分析仪器,能进行化验室的组织与管理。

能力要求:1、培养从事工业分析与检验的工作能力2、具备与同事合作共事、依靠团队力量达成工作目标的能力3、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文献检索、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

素质要求:1、具有较强的科学文化素质。

2、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

3、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良好的思想品德。

4、具有敬业、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体魄。

5、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就业方向:1、化工、医药、轻工、环保及相关领域从事工业分析技术应用2、产品分析检验三、学制、学历及总学时:三年制、大专学历、2426学时四、主干课程、课程简介、教材选用原则、实验实训条件主干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学、工业分析、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仪器分析、化验室组织与管理等。

课程简介:1、无机化学(代码:0210015、0210001)课程内容有物质的聚集状态、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含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位平衡)、氧化还原和电化学、配位化合物、酸碱理论及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系统地掌握无机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进一步感受化学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议使用教材:《无机化学》主编: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无机化学》主编:袁亚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有机化学(代码:0210016、0210100)课程内容: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应用,以及有关问题的学科。

工科类有机化学(包含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工、轻工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有机化学内容有比较系统和比较全面的了解,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成就打下必要的基础。

建议使用教材:《有机化学》主编: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有机化学》主编:袁红兰化学工业出版社3.分析化学(代码:0210017)分析化学是环境与化工制药类、轻化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生物技术等各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定量化学分析中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科研、生产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内容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含量和结构等信息的获得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科学。

建议使用教材:《分析化学》主编: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分析化学》主编:陶仙水化学工业出版社4.物理化学(代码:0210020、0210002)物理化学课程主要内容有物理化学概论、气体的pVT性质、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相律与相图、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电解质溶液与电化学系统、界面现象、胶体分散系统与粗分散系统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会对化学中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方法,系统地掌握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同时得到科学方法的进一步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将来解决生产工艺和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建议使用教材:《物理化学》主编: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物理化学》主编:王正烈化学工业出版社5.化工原理(代码:0210019、0210040)化工原理课程属化学工程技术科学学科,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必修的一门化工基础技术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用自然科学方法考察、解释和处理化工生产中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及其计算(包括选型)方法,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计算和工程设计(研究)能力的训练,强调处理工程问题的方法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除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工程知识基础。

建议使用教材:《化工原理》主编:李殿宝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化工原理》主编:陆美娟化学工业出版社6.化工工艺学(代码:0210027)《化工工艺学》是化工及相关专业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

以化工工艺为主线,突出“宽、精、新、用”思想,即强调口径宽阔、简明精练、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型实用化,使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化,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化,便于学生熟悉和掌握生产第一线生产技术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有机化工、无机化工、精细化工、高分子化工、煤化工、石油加工、生物化工等各方面理论和知识有机统一,形成完整的大化工系统知识体系,体现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完整性、充实性,奠定现代化工工艺技术基础,满足企业生产第一线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建议使用教材:《化工工艺学》主编:曾之平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工工艺学》主编:黄仲九高等教育出版社7.工业分析(代码:暂无)工业分析是分析化学在工业生产上的具体应用。

在学习了《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和《物理化学》的基础上,通过工业分析能评定原料和产品的质量,检查工艺过程是否正常,从而能够及时地、正确地指导生产,并能量经济合理的使用原料、燃料,及时发现、消除生产的缺陷,减少废品,提高产品质量。

主要内容包括:绪论、试样的采取与制备、水质分析、气体分析、装饰材料分析、肥料分析、药物分析、化工生产分析以及食品饮料分析、农药残留分析、石油产品分析、岩矿分析等。

建议使用教材:《工业分析化学》主编:张燮化学工业出版社《工业分析》主编:张小康化学工业出版社8.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代码:0420019)《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是化工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该课程从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入手,系统地讲述构成自动控制系统的各个基本环节,包括被控对象、测量元件及变送器、显示仪表、自动控制仪表、执行器等;以及简单控制系统、复杂控制系统、新型控制系统与计算机控制系统;最后结合化工生产过程讲述几种典型化工单元操作的控制方案。

建议使用教材:《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主编:厉玉明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主编:尹美娟科学出版社9.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代码:0210029)现代仪器分析技术是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测定时,常常需要使用比较特殊或复杂的仪器。

它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

仪器分析作为现代的分析测试手段,日益广泛地为许多领域内的科研和生产提供大量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等方面的信息,通过仪器分析的学习,使学生能基本掌握主要仪器分析方法和原理,并初步具有应用这些方法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

建议使用教材:《仪器分析》主编:丁明洁化学工业出版社《仪器分析》主编:朱明华高等教育出版社10.化验室组织与管理(代码:0210111)该课程为本专业领域方向的重要技术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工业企业环境污染及综合治理的相关知识。

建议使用教材:《化验室组织与管理》主编:姜洪文化学工业出版社《化验室组织与管理》指导书校内自编讲义11.顶岗实习上岗前职业见习环节中,学生进入企业,在工厂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岗位群技能训练,从而给学生在毕业后能较快,较好地适应专业岗位群工作创造条件。

建议使用教材:《岗前见习报告》校内自编讲义教材选用原则:优先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教育部门和行业部门推荐使用的优秀教材、我校优秀自编教材和参编教材,尽量使用近三年出版的教材。

实验实训条件:实验实习情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校内部建有相应的实验室(无机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化工原理实验室);校外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华泰集团、华星集团、金岭集团、西水集团、金宇集团等),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自动手操作以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五、主要资格证书及技能证书:1、山东省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2、山东省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3、化学检验工、化工总控工等中级证书。

六、各学年各教学环节时间安排(见附表一)附表一:各学年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表(单位:周)备注:教学栏目中理论与实践周数可根据各专业教学计划实际安排情况进行变更。

七、教学计划总表(见附表二)、实践教学计划表(见附表三)、能力分解表(见附表四)、知识、素质要求分解表(见附表五)等。

附表二:各学期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计划安排表注:1、总学时不包括选修课和集中实践(见附表三)。

2、专业核心课为该专业的主要专业方向,专业方向课为该专业的拓展方向。

专业方向课原则上二选一。

3、各类课时分布:理论教学1262学时;课内实践教学604学时;专业集中实践教学中技能教学560学时(见表三)。

4、教学总学时=总课时+集中实践教学=1866+560=2426(学时)。

5、理论教学学时:理论教学学时:实践教学学时=(1262):(566+560)=1.12:1。

6、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总学时数为38学时,第一学期集中安排16学时的班级授课,其余22学时在2-5学期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平均每学期举办2-3个专题讲座,每一个专题讲座记2学时工作量,不计入论坛讲座。

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学时数为32学时,第二学期集中安排16学时的班级授课,其余16学时在3-5学期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平均每学期举办2-3个专题讲座,每一个专题讲座记2学时工作量,不计入论坛讲座。

8、周课时规定:第1学期教学周数14周,第2—6学期教学周数16周;第1-2学年为每个教学周24-26课时,第3学年为每个教学周20-24 课时。

9、第1-4学期开设选修课,第2-5学期开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

10、第6学期主要安排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定题和开题安排在第4学期或第5学期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及毕业鉴定安排在第6学期进行。

11、关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总学时中包含计算机技能模块的辅导,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技能,如网页制作、网站设计与维护、动漫设计等。

12、关于外语课的开设:前三个学期统一开设大学英语,第4学期可以开设专业英语,英语专业学生不开设大学英语。

省英语统考辅导不单独安排时间进行。

13、关于社会实践:共安排两次,每次为1周,分别安排在第一学年的寒假和暑假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