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防治家庭暴力研究

防治家庭暴力研究

随着经济的腾飞,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极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发生率却逐年在上升。

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现有社会法律机制在应对家庭暴力方面的缺失。

文章主要从法律的层面,通过对国外经验和国内现实的分析,力求揭示我国现今相关机制的不足,并提防治家庭暴力研究于法律层面的探讨[摘要]随着经济的腾飞,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极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发生率却逐年在上升。

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现有社会法律机制在应对家庭暴力方面的缺失。

文章主要从法律的层面,通过对国外经验和国内现实的分析,力求揭示我国现今相关机制的不足,并提出以法律为主、行政与社会机制综合防治的建议。

[关键词] 家庭暴力;司法救济;防治机制一、概述(一)家庭暴力的定义1.国际层面对家庭暴力的定义(1)1993年,联合国大会在《联合国在消除对妇女施暴的宣言》第一条中指出:在家庭内发生的身心方面和性方面的暴力行为,包括殴打、家庭中对女童的性凌辱、因嫁妆引起的暴力、配偶强奸、阴蒂割除和其它有害于妇女的传统习俗、非配偶的暴力行为和剥削有关的暴力行为均为家庭暴力。

(2)联合国对妇女暴力特别委员会认为家庭暴力包括(但不限于)殴打妇女、婚内强奸、乱伦、强迫卖淫、对女童的暴力、性别选择的堕胎和杀害女婴,以及对妇女的传统暴力习俗如强迫婚姻、偏爱男婴、女性生殖器割离和‘名誉’犯罪等。

[ 1](3)世界妇女大会为全方位保护妇女在家庭中的权利,1995年的《行动纲领》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在家庭中发生的身心和性方面的暴力行为,包括殴打、对家中女孩的性虐待、与嫁妆有关的暴力、配偶强奸、切割女性生殖器官和对妇女有害的其他传统习俗、非配偶的暴力行为以及与剥削有关的暴力行为等都属于对妇女的家庭暴力行为。

2.国外对家庭暴力的定义(1)美国由于体制的原因,美国各州的法律对家庭暴力的确认标准不尽相同,固没有统一定义,而美国律师协会反家庭暴力委员会把家庭暴力定义为:当一方亲密伴侣使用身体暴力、胁迫、威胁、恐吓以及用情感、性、经济暴力试图保持对另一个亲密伴侣的权力控制时,便会发生家庭暴力。

没有任何一种身体行为可以充分界定家庭暴力,心理的、社会的和家庭的因素综合发生作用,产生施暴行为的环境。

[ 2](2)英国英国皇家警察督察提供的家庭暴力定义为:家庭暴力是指在曾经或现在有亲密关系的伴侣之间发生的身体、性、情感或经济方面的伤害行为,行为性质不由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决定。

英国内务部在相关宣传品上表述如下:如果你受到与你共同生活者的身体或性的侵害,或受到此类威胁,这就是家庭暴力。

(3)南非南非《反家庭暴力法》以列举的方式来解释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指:①肉体虐待;②性虐待;③情感、言语和精神虐待;④经济虐待;⑤恐吓;⑥骚扰;⑦盯梢;⑧损害财产;⑨双方不住在一起时,未经同意擅闯原告住所;⑩任何其他的针对原告的控制和虐待行为,这些行为一旦发生,将给原告的人身安全、健康或幸福带来伤害。

3.我国法律对家庭暴力的不足与完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一条对家庭暴力的范畴作了更加明确表述: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参考国外定义后,笔者认为我国法律对于家庭暴力的界定存在一定局限性,具体表现在:(1)对暴力手段的界定较为笼统,不能涵盖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暴力形式;(2)对家庭成员即受侵害者的定义不明确;(3)强调造成一定伤害后果,将造成轻微伤及口头威胁等行为排除在外。

笔者认为,家庭暴力指发生在家庭中以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式,致使共同生活的亲密伴侣的人身、财产等权利受到或者足以受到侵害的行为。

(二)家庭暴力的特征家庭暴力的特征主要包括:第一、家庭性和违法性。

[ 3]家庭性是指家庭暴力主要发生在具有血缘关系或者婚姻(包括同居等)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

这点是家庭暴力与其他暴力的基本区别。

正是由于其家庭性,从而使其产生隐蔽性等其他特征。

违法性是家庭暴力的法律特征,因为家庭暴力无一例外的侵害受害家庭成员的生命、健康、尊严等权利,而亦只有当家庭矛盾诉诸暴力手段,侵害其他成员上述权利时,该矛盾才成为家庭暴力。

第二、行为的隐蔽性。

如上所说,正因为其具有家庭性,所以无论受害者还是施暴者,都或多或少地认为这是家庭内部的事情,不宜外扬,而行政执法部门也会产生一种清官难断家庭事的想法。

第三、区域和文化差异性。

经调查发现,经济发达地区家庭暴力发生率比较低,越是发达地区,家庭暴力的比例越小,并且文化水平高的人群中家庭暴力的比例越小。

说明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促使人们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可以积极抑制家庭暴力的现象。

第四、行为人与对象的特定性。

由古至今,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大多数是男性家长,根据中国妇女联合会权益部门统计,在目前的家庭暴力事件中,65%的施暴者是在36岁至45岁年龄段的男性。

而其对象,也就是受害人,基本上是其配偶及孩子。

(三)家庭暴力的分类由于国内对家庭暴力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而法律方面也没有更明晰的分类,所以根据国外的相关理论与国内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家庭暴力可分为:身体暴力犯罪、精神暴力犯罪和性暴力犯罪。

身体暴力指对家庭成员进行伤害、折磨、摧残等人身方面的强暴行为。

包括殴打、捆绑、残害身体、限制人身自由等暴力行为。

[ 4]精神暴力指对家庭成员进行语言上的侮辱、恐吓、情感上的忽视等强暴行为,包括辱骂、冷脸、白眼、忽略等行为。

[ 5]性暴力犯罪指故意攻击性器官、强迫发生性行为或性接触,使被害人身心遭受严重伤害的依法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四)我国家庭暴力现状、发生原因及危害性1.我国家庭暴力现状家庭暴力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而随着对它的重视程度的逐步加深,有关家庭暴力的情况开始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之下。

在1995至1998年对湖南省254起家庭暴力案件的随机调查中,有65人轻微伤,48人轻伤,27人重伤,8人在怀孕后殴打致流产,8人被杀,6人自杀。

[ 6]1998年武汉市妇联权益部信访中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共397件,涉及家庭暴力问题113件,占婚姻家庭纠纷的28.46%;其中丈夫殴打妻子的104件,占家庭暴力信访案件的92.04%。

2002年,全国妇联接到关于家庭暴力的信访量就达3.66万件,比上一年上升了40%,有关夫妻间暴力的信件达3万件,比往年上升了30%,同时40万个家庭解体,25%的起因是家庭暴力;33.9%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31.7%的人承认配偶对自己有暴力行为。

[ 8]上述数据只是受害者反映了的,由于家庭暴力的隐藏性,应该还有更多的家庭暴力事件没有被发现和处理。

由此可见,家庭暴力在我国是较为普遍的,并且情况也比较严重,有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

2.我国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针对我国具体情况,比对参考相关文章后,笔者将我国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文化思想因素。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精华之一就是男尊女卑,这种思想体现在家庭中就是夫权至上,尽管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这种封建残余思想还是存在在部分群众的脑海里。

这就仿佛给予了家庭中如丈夫等男性家长实施家庭暴力的一种特权,使他们肆无忌惮。

第二、社会经济因素。

由于改革开放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物质生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加之西方文化的冲击,间接激发家庭的矛盾,引发家庭暴力。

如工作压力大使男性家长以家庭暴力寻求宣泄、包二奶从而打骂妻儿等现象就是由此产生。

第三、放任态度及教育因素。

放任态度包括了社会对家庭暴力的宽容和女性同胞对家庭暴力的容忍,这两者皆助长了家庭暴力的蔓延。

在中国,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特别是在广大农村,这也使得部分男性家长因为缺乏教育而漠视家庭暴力问题的严重性。

,3.家庭暴力的危害第一、对于夫妻而言,轻则伤害夫妻间感情,重则导致婚姻破裂。

丈夫对妻子施暴,使妻子的身心健康严重受损,同时也损害了家庭的和睦、夫妻间的感情。

妻子不堪忍受折磨,只有选择离婚。

第二、对儿童的健康及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有统计表明,60%以上的人在对配偶实施暴力的同时,也经常对子女实施暴力。

而专家指出,即使没有受到殴打,见到家庭暴力和受到身体虐待的孩子所受的伤害同样严重。

他们会性情忧郁,变得懦弱或残暴,学习成绩下降,有自杀倾向等,这些影响在成年后仍会存在。

另外,存在暴力的家庭,其孩子长大后大多也有家庭暴力行为,违法犯罪的比例也较高。

第三、导致女性犯罪的发生,扰乱社会秩序,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有些妇女遭受家庭暴力侵害后,没有通过有效的、合法的途径解决问题,来自肉体上和心理上的痛苦,使她们产生以暴制暴的想法,走上犯罪的道路。

毫无疑问,家庭暴力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因为其破坏的不仅是家庭的和睦,还可能导致其他相关犯罪的发生,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

二、防治家庭暴力的立法状况(一)国外反家庭暴力法律概况由于国外流行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分法,固在介绍国外立法时也分类述之。

英美法系在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和加拿大,至于大陆法系则以瑞典为典型。

1.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对个人权利比较重视,自20世纪70年代至世纪末,联邦和各州制定和修正了一系列法律来惩罚家庭暴力行为,比如《预防家庭暴力与服务法案》、《对妇女暴力的法令》、《民事保护令》、《家庭暴力监护权》等。

美国在防治家庭暴力方面主要表现在:第一、民事保护令制度,包括暂时保护令和保护令’等。

暂时保护令由法院依一审程序做出,判令当事人之一独占当事人双方或原告的住所,或将施暴者逐出该住所等等。

而保护令是法律授权法院于通知被告开庭审理后做出的判决,其保护范围和有效期间通常比暂时保护令更广、更长。

第二、形成了反家庭暴力的法治网络。

二十多年来所展开的立法活动,使反家庭暴力法的涵盖领域深入民事、刑事法规及社会与健康服务法规中,形成了反家庭暴力法治网络,为受害者创设许多权利,使警察、司法、行政机关及社会服务机构担负许多责任以降低家庭暴力所造成的伤害,而相关法律救助措施及各种政府非政府组织的救助行动更是及时、有效地保护了被害人利益。

第三、专门审理家庭暴力案件的专门法庭在各州逐渐设立。

专门法庭主要审理民事案件和轻微刑事案件中涉及家庭暴力的案件。

法官都经过专门训练,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其职责并不局限于法庭,他们经常到学校讲演,对公众进行关于制止家庭暴力的教育,并积极与律师、医生、教育工作者、心理专家、牧师、记者等建立治理家庭暴力的协作性社会系统,这个系统可以为受虐妇女和儿童提供公开的避护场所。

上述制度,特别是保护令制度,均对我国反家庭暴力法律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