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暴力研究综述

家庭暴力研究综述

家庭暴力研究综述【关键词】:家庭暴力 类型 特征 原因 危害 抑制方法家庭暴力是一种社会和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现象,而暴力本身更趋向生物性,因为它毕竟是一种野蛮的行为。

自人类组成家庭以来,就伴随家庭暴力的发生。

在家庭暴力中,中国家庭暴力发生率为29.7%—35.7%,受害者多半为妇女,而老人,儿童和男性的比例也有所上升。

2005年,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对海淀区、丰台区、顺义区和朝阳区看守所当年5月10日至6月10日期间在押的全部女性犯罪嫌疑人进行调查发现,捕前她们遭受过家庭暴力的比率是35.7%。

尽管引起暴力的因素很多,但心理和生理因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男性的生理因素导致的性暴力。

可以说,家庭暴力的实施者至少在当时就存在心理障碍和品德问题。

1.家庭暴力类型 1.人格障碍占家庭暴力的1/4,其中以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冲动型人格障碍居多。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从儿童格障碍居多。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从儿童时期就有暴力行为记录,这类病人不仅是家庭暴力的实施者,而且是社会暴力的制造者。

他们不仅经常殴打妻子或孩子,还威胁配偶不得离婚。

冲动型人格障碍常为一些琐碎小事大发雷霆,进而出现暴力行为。

而他们的配偶一旦提出离婚即痛哭流涕或者以死相要挟。

 2.情感障碍中的躁狂症病人通常无暴力行为,只是在病情严重发作时有暴力倾向,但易较快消失。

抑郁症患者的暴力行为后果较为严重,多可发生凶杀或自杀现象。

 3.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可出现严重的暴力行为和自残行为。

他们有时把自己的配偶当成魑魅魍魉进行殴打,常常把亲人打的鼻青眼肿、头破血流甚至残废。

 4.更年期精神病以女性居多,暴力行为也常见于女性。

嫉妒妄想是更年期精神病的主要症状。

她们因无中生有地怀疑丈夫另有新欢而不断地辱骂和殴打自己的忠实伴侣。

 5.经前期综合症是引起家庭暴力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

有经前期综合征的妇女几乎每月都会挑起家庭争端,所谓小吵天天有,大打月月有就是指这类家庭。

二.家庭暴力的特征蒙丽华认为,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违法性、持久性、后果严重性。

受害者往往因“家丑不可外扬”这一陈旧观念,因此对施暴者一味忍让,不敢为外人所知,因此具有隐蔽性。

,是因为暴力行为本身侵害了家庭成员的生命、健康和人格尊严。

家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来进行解决和救济,但是决不能诉诸暴力的手段,否则就具有违法性。

另外由于受害者对家庭暴力无力反抗或不愿公开,导致实施暴力行为者更加为所欲为,长时间、屡次地对受害者施暴,因而具有持久性。

当然,家庭暴力的后果是严重的。

首先,它严重摧残了被害人的身体,使其受到肉体伤害和痛苦,甚至直接导致被害人的死亡。

其次,家庭暴力给被害人的精神带来极大的痛苦,这种无形的痛苦和伤害比身体上的创伤更难愈合,造成的后果也更加严重,如导致精神失常,人格扭曲,或因不堪精神重负而自杀、自残、离家出走流落街头,极端者甚至以身试法,以暴抗暴,造成一系列悲剧。

刘晓善认为,手段的多样性。

因为家庭暴力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肉体上的伤害,也有精神上的损害,还包括性虐待和婚内强奸。

家庭暴力按其危害程度可分为重大暴力和一般暴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家庭暴力形态一冷暴力,是对对方表现得比较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是隐性暴力中较常见和隐蔽的做法,而这也是现代家庭中的一个易被人忽视的问题。

三.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1.轻率恋爱结婚。

不少青年人讲究激情,没有深入了解对方的品德、经济基础、性格等。

(2)由于心理品德因素而发生的家庭暴力。

可分为几种:无情型人格,妻子往往成为家庭暴力侵害的主要对象;偏执型人格,容易怀疑配偶不忠,并采取暴力行为、报复配偶;暴发型人格等人格。

(3)不法和不良行为,例如男人的抢夺行为和女人的吸毒行为等,也是导致家庭暴力的原因。

(4)因干涉妇女的婚姻自由而使用暴力。

特别是因离婚不成或迫使对方不离婚而残害虐待妻子,还有的是离婚以后因子女抚养问题、房屋分配问题等而对前妻施暴。

另外一、外遇,妻子红杏出墙或丈夫包养情妇都可造成家庭暴力。

 2.更年期的暴力可谓男女势均力敌。

有的男性在更年期控制情绪能力减弱,动辄暴跳如雷,摔盆翻桌,殴打妻小。

女性多为以上所述的更年期综合征而出现的家庭暴力。

 3.亲子之间的暴力多系父母虐待子女,有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有的是子女品行障碍如习惯性偷窃、说谎等,也有的是子女生理缺陷如遗尿、肢体残疾等。

非生身虐待孩子的暴力多为后继的一方把孩子视作夫妻感情交流的障碍,给予体罚或殴打。

4.酗酒引起的家庭暴力已为公众所熟悉。

而更为严重的后果是,酗酒者子女在成年后往往有人格缺陷或成为家庭暴力的继承人,他们因幼年遭父亲的毒打而埋下的仇恨心理,在父母年迈时实施报复,虐待和殴打老人。

5.心理危机,人们在遇到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创伤后,情绪极度不稳定,若此时再。

予不良刺激,可出现伴有意识障碍的激情状态,发生残忍的暴力行为。

四.家庭暴力的危害唐丽娟认为:爱情要求男女双方要信守承诺,彼此关爱,而一次拳脚相向则会彻底破坏双方的感情基础,尤其是遭受到暴力的妇女,长期生活在充满恐怖的气氛当中,生活紧张,心里时刻充满了悲哀与恐惧,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事情普遍感到麻木,甚至失去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和希望,最后被迫走上离婚的道路。

因家庭力或离婚而引起的过度悲伤,导致了部分女性心情抑郁或者精神分裂,即使可以通过离婚暂时摆脱掉身体上的伤害,但是情感的创伤可能是一生难以愈合的,并且会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对自己产生怀疑,不敢再去追求新的爱情与婚姻。

李思其认为家庭暴力严重危害了下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家庭暴力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处理,就容易导致婚姻破裂,家庭离散,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即使家庭没有破裂,勉强维持,也很难想象一个充斥吵骂、充满暴力、充满怨恨和悲愤的家庭中,其家庭成员会是幸福、快乐的。

事实上,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子女,深受家庭暴力的影响,其生理、心灵上必然会受到较大的伤害,尤其是会给下一代人在心理上投下灰暗、悲伤的阴影,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子女,大多数患有焦虑、孤独、自卑、恐惧、不相信任何人等心理障碍,在他们长大之后,如果其心理得不到及时疏导诊治,很可能会成为新的家庭暴力的实施者,其中有的人会成为敌视社会,报复社会的人,结果走上犯罪道路。

这一点,已被过去和现在社会上发生的许多案例所证实。

颜芹哥指出,2008年2月23日《中国妇女报》消息,据全国妇联调查,在2.7亿个中国家庭中,30%不同程度存在家庭暴力:每年约40万个解体的家庭中,1/4缘于家庭暴力。

因家庭暴力导致离婚和人身伤害事件增多,而这些家庭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他们成人后使用暴力的概率要比一般孩子高15倍。

冯源提出家庭暴力对家庭成员的负面效应不仅体现在直接造成了对妻子身心的极大摧残,轻则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反应,重则导致精神疾病或使妇女在极端压抑的心理状态下走向犯罪的不归路。

家庭精神暴力事件的发生可以成为导致不良行为和不良社会现象的诱因:比如丈夫对妻子施行家庭精神暴力,若引发妻子或其近亲属的不满,轻则可能纠集亲友、寻衅滋事,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重则可能使其杀人放火、诱发恶性案件,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另有甚者,助长了吸毒、卖淫、嫖娼等不良社会风气。

此外,增加了社会应对这些行为所花赞的成本,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社会资源的总量十分有限,因此这些资源必须用在刀刃上,以实现共同进步与盼调发展为宗旨。

丈夫对妻子实行家庭精神暴力所导致的不良恶果很多是需要整个社会来买单,这样就浪费了社会资源。

比如家庭暴力的逐年增长之势消耗了大量的司法资源,也可能会增加全社会对相关受害人所承担的社会义务。

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一个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而当这种代价超越了其所能承担的程度,将会演变成全社会共同的债务。

五.抑制家庭暴力的方法避免家庭暴力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 2008年8月6日,我国第一道“人身保护令”,由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法院根据受害人陈某的申请签发。

该裁定禁止作为丈夫的被申请人许某殴打、威胁妻子陈某,首次在民事诉讼中将人身安全司法保护的触角延伸至家庭内部和案件开庭审理前。

9月24日,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法院发出“人身保护令”,并向当地公安机关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要求警方监督被告丈夫华阳(化名),一旦发现其威胁、殴打原告妻子张丽芳(化名),要采取紧急措施,保护张丽芳人身安全。

该裁定得到当地公安机关的积极配合。

不到两月,中国法院连发“人身保护令”,挥出重拳防止家庭暴力,折射出我国防家暴理念的重大转变——变事后惩罚为事前保护。

这一变化,源自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今年5月发布的《涉及家庭暴力婚姻案件审理指南》。

将人身安全司法保护的触角延伸至家庭内部和案件开庭审理前,这也让数目众多的家暴受害者,看到了希望。

除了人身安全保护措施的规定,《审理指南》[1]涉及家庭暴力的定义、审理涉及家庭暴力的婚姻家庭案件的基本原则、人身安全保护措施、证据、财产分割、子女抚养和探视、调解等诸多方面,将以往离婚案件仅有对加害人的财产性惩罚措施,转变为对受害人财产、人身进行全面保护。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副所长介绍,《审理指南》最突出的是厘清观念,将家暴置于社会文化范畴,因此考虑到离婚诉讼的提起可能激怒加害人,导致针对受害人的“分手暴力”,《审理指南》规定了人身安全保护措施,并对人身安全保护措施的申请条件、审查重点、裁定内容、生效执行、违反裁定所应承担的责任等内容作了全面规定。

针对取证难的问题,《审理指南》规定了一定情况下的举证责任转移。

原告提供证据证明受侵害事实及伤害后果并指认是被告所为的,举证责任转移至被告。

被告虽否认侵害由其所为但无反证的,可以推定被告为加害人,认定家庭暴力的存在。

江苏、湖南出现的“人身保护令”,正是参照《审理指南》的规定及精神作出的。

同时,《审理指南》规定,当事人举证时,因报警记录内容含糊不清的,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通知当时的出处警民警出庭作证,让法官最后作出综合判断。

也可请求法院给予人身保护,法院可裁定期限为15日的紧急保护或3至6个月的长期保护,由法院监督执行该裁定,给予违反裁定的行为以制裁,并告知公安机关保持警觉,履行保护义务。

如果公安机关不履行必要的保护义务,造成申请人伤害后果的,申请人可以起诉其不作为。

《审理指南》还有两大亮点:一是确定了家庭暴力的类型。

性暴力、精神暴力、经济控制等也属家庭暴力“成员”。

二是确立了牺牲补偿与照顾原则。

《审理指南》规定,应在财产分割时适当照顾牺牲方,而不是机械地平均分割。

《审理指南》的发布得到了各方面的积极反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