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姓氏源流教案

姓氏源流教案

梳理探究姓氏源流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了解自己姓氏的来源。

了解中国姓氏发展的脉络,提高语文学习的探究能力。

2、通过网上搜索、分组讨论、合作讨论归纳出姓氏发展的脉络。

3、培养学生语文探究学习的兴趣爱好,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

教学重点:利用互联网搜索来查找关于自己姓氏的资料。

难点:运用科学的分类方法对中国姓氏的来源及发展进行归类、整理。

活动准备:与主题相关的资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叫秦涧全的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义愤的在岳王庙前题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可见秦涧全对自己的姓的尴尬。

而著名学者孔庆东教授每次出来讲学,总是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子的第十三代传人。

可见,姓名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我们的姓氏是如何来的呢?今天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到网络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答案。

二、展示问题:
1、利用互联网查找自己姓氏的来源。

2、利用互联网找出自己姓氏在本地的分布情况。

3、思考姓氏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三、分组:按姓氏和人数将班级学生分成六小组。

三、上网查阅资料、讨论、最后展示成果。

优秀成果展示
第一组
我们组每个人的姓氏来源:
杨姓:
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6。

是现时中国第六大姓氏,杨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杨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

据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和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杨姓出于姬姓,源于晋地之杨国。

西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领地于今山西西南一带,建都于唐,为唐侯。

因唐地临晋水,由此为晋国,叔虞即为晋开国之君。

至春秋时,晋国内乱,晋武公灭瑉侯统一晋国。

武公死后,其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

献公相继灭周围诸小国,包括杨国。

献公封其二弟伯侨领地于杨,以地取姓即为杨姓。

由此伯侨成为杨氏得姓始祖。

杨姓属于以封地为姓。

在我们中牟县,杨姓的分部比较广泛,在各个乡镇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三官庙乡,九龙镇一带。

第二组
贺姓:
出自姜姓,是为避帝王名讳所改的姓氏。

春秋时,齐桓公(姜姓)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他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

庆封在齐灵公时任大夫,在庄公时与崔杼曾为上卿,执掌国政。

后两人再升为左右相国。

因崔杼家内发生内乱,庆封以弑君罪灭掉崔氏,独霸朝政。

于是庆封把政事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自己只管吃喝玩乐,引起了朝上朝下对庆氏的不满,后庆封的亲信卢蒲癸和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杀死了庆舍,庆封见势不妙,便逃到了吴国。

吴王噶朱方封给庆封,庆氏宗族闻讯赶来相聚,从此,庆氏比在齐国时还要富裕。

至西汉末,子孙徙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
的名讳,"庆"字改为同义的"贺"字。

庆纯改为贺纯。

史称贺姓正宗。

贺姓为避讳而改姓。

贺姓主要集中在刘集乡、大孟镇一代。

以贺兵马、贺庄为主。

第三组
雷姓:
源出有三:
1、出自方雷氏,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方雷之后,以国名为氏。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相传方雷氏是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在河南省中北部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

其子孙以国名为氏,为复姓方雷氏,后又分为两支,一支姓方氏,一支姓雷氏。

2、出自黄帝有臣子名雷公,其后以祖名为氏。

据《姓苑》所载,雷姓是个古老的姓氏。

相传黄帝有大臣雷公,是个名医,精通医术,曾与黄帝讨论医学理论。

据《素问·著至教书论》说:“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之。

”殷纣王有宠臣雷开。

其后子孙以雷为氏。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中有雷姓。

雷姓在我们县分部较少,主要集中在大孟万胜村附近。

第四组
司姓:
司姓渊出有二: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神农属下专事占卜的司怪,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

据史籍《元命苞》记载:“神农为上古部落酋时,有司怪。

”司怪,就是专职从事占卜祸福、解释当今、预测未来的祭司,是古代荒朦时期人类解释自然与社会现象的一种职能行为。

在司怪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怪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司氏、怪氏(圣氏)者,亦有维系复姓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朝官吏司成,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

据史籍《左传》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为司成,其后以先为姓。

”司成,即大司成,为商末周初即设有的官位,为专职教导世子(王族子弟)之官,职如先秦乃至两汉时期的祭酒。

在典籍《礼记·文王世子》中记载:“大乐正学舞干戚,语说命乞言,皆大乐正授数,大司成论说在东序”。

朱彬在典籍《礼记训纂》中也注解:“大乐正、小乐正所教者仪文器数,别设大司成一官专讲说义理。

”唐朝时期,唐高宗李治曾一度改国子监为古称“司成馆”,改祭酒称为大司成,不久又恢复原称。

从此,司成便成为祭酒的别称。

在司成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成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司氏、成氏者,亦有维系复姓者,世代相传至今。

先秦时期,司氏族人已分布于郑(今河南新郑)、晋(今山西)、卫(今河南濮阳)、程(今陕西咸阳)等地。

《姓氏考略》载,司氏最早繁衍发展中心是古代顿丘。

这个地名,曾经出现于《诗经》中的《卫风·氓》,是一个与中华民族有深厚渊源的地方,这个地方在春秋时代是属于卫国的一个邑,到了战国时代又改隶魏国,位置在今河南清丰县。

第五组
王姓:
姓氏起源:出自姬姓。

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

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

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

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

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

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王姓在中国是第二大姓,来源的说法也比较多分布比较广泛,在我县各个乡镇都有分布。

像官渡镇的小王庄、大王庄都是以王姓为主。

教师总结:
中国姓氏的来源有
1、以图腾作为姓氏。

最古老的姓氏和氏族社会的图腾有关。

如:王、姬、姜、姒、姚等。

2、以分封的土地作为姓氏。

如杨,其他还有周阳、虞、杨等。

3、以国名为姓氏。

如雷、齐、宋、鲁、秦、卫、韩、赵、魏、陈等。

4、以担任的官衔为姓氏。

如司、司马、司空、太史等。

5、以居住地为姓氏。

如东郭、南宫、西门等。

6、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

如陶、巫、卜等。

7、因避讳而改姓氏,如贺、还有丘姓因避讳孔丘而改为邱姓。

姓氏寻根的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原生态文化。

他是由三皇五帝等中华组向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追溯自己的根,中国人唯一可以凭借的线索就是自己的“姓氏”了。

通过姓氏的寻根,可以让我们了解对自己姓氏的历史来源、家族名人、迁徙分布等知识了如指掌……通过姓氏文化寻根,知道自己肉体、心灵之血脉传承,人们可以找到与祖先相连的血脉,从而感知历史,体味现在,思考未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