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的艺术处理

论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的艺术处理

论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的艺术处理内容提要: 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起始兴奋点。

因此,课堂上导入的设计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基调,甚至关乎课堂教学最终的成败。

一堂课只要有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就会为这堂课获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导入、艺术、处理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之,此一法也.”当然,他说的是如何写好一篇文章的开头.不过,这句话对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同样适用. 正如于漪老师所说:“阅读课文的起始阶段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头,须反复斟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上课伊始,老师应该用最精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选用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在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着希望上好课的动力准备,心理学称此现象为“心向”,这种“心向”既强烈又短暂.因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每堂课的导入设计,他们往往能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动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导入所用的时间过长,多则几分钟,少则几秒钟.但它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更为重要的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起始兴奋点。

因此,课堂上导入的设计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基调,甚至关乎课堂教学最终的成败。

一堂课只要有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就会为这堂课获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特别在语文教学中,导入设计艺术的讲究则更是语文教师的课堂必备素质之一。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利用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与学顺利进行,收到良好的效果呢?下面,结合这次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一)音乐渲染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到是否能充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

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回顾导入孔子云:“温故而知新。

”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

如在教授《致橡树》时,这样设计导语:“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树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

”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两篇课文的风格,也交代了新课的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对前两课内容的回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二、情境导入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鸿门宴》时,我首先让学生听歌曲《霸王别姬》,音乐声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我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

”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三、由面到点导入学生学习知识是由点到面的积累,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变。

我们在导入课文时则可反其道而行之,由一般情况落实到特殊的一篇课文上来,这样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这样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涌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宋代文豪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后人传唱。

”四、故事导入在教学中,教师经常用讲故事的形式(如典故、传说、历史故事等)导入对新知识、新课题的讲解。

故事导入突出了情趣性,最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来,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去。

但值得注意的是,故事的内容与课题要紧密相联,做到贴切、典型,以更好地起到激活学生学习思维的作用。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

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拿来主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这时学生立即问“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于是便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

五、对联导入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对于它,学生知道不多,但都很想了解,教师如抓住学生的这一求知欲,进行适当的引导,便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副对联:“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依闾,亲朋盼信。

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

”学生读着对联,兴趣倍增。

对于对联中所描绘的悲惨命运深感同情。

然后我说:“这副对联是周作人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和杨德群两人而作的对联,周作人对两人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

对于两人的遭遇,鲁迅先生也拿起他那匕首般的笔,写下了这一篇棗《记念刘和珍君》。

”根据对联,学生很快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悲愤之情,理解文章方便了很多。

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因此,导语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

在新课导语设计上,除上述例示外,还有审题导入、图示导入、提示问题导入、提炼观点导入、介绍背景导入、针对语病导入、点出人物导入、叙述故事导入等。

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

具体来说,一是力避落入俗套,给学生以新鲜感,造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

二是不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收获。

三是开宗明义,单刀直入,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一盆鲜花,会使你的房间增添不少光彩;一首优美的乐曲,会使你疲劳的身心顿时感到轻松舒展;峭壁上的劲松,能给你奋发向上的力量;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会让你留恋忘返……美滋润着人们的心灵,给人以愉快的享受。

人们热爱美,寻找美……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因此,导语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

在新课导语设计上,除上述例示外,还有审题导入、图示导入、提示问题导入、提炼观点导入、介绍背景导入、针对语病导入、点出人物导入、叙述故事导入等。

这里,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

具体来说,一是力避落入俗套,给学生以新鲜感,造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

二是不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收获。

三是开宗明义,单刀直入,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六、即景闲谈贴近生活课间十分钟对学生来说,是欢乐而短暂的。

刚打过上课铃,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点往往不在与本节课相关的区域。

怎样把一颗颗年轻的心从沸腾的操场拉回课堂中来呢?这时只要稍稍留意一下周围的环境,从学生身边谈起,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

适当即景闲谈,就能使学生的情绪逐渐稳定,使不应兴奋得到抑制,而相应兴奋被激活。

初一学习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时,我留意到了当时的天气变化情况,便由天气变化谈到人的感受,又谈到教给海伦•凯勒各种感受的老师,设计了下面的导语:同学们,经过了几天阴霾的天气,久违的阳光又照耀在我们身上。

课间,同学们都在尽情的嬉戏,享受着阳光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

是的,我们可以用眼睛看到明亮的世界,用耳朵听到宛转的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用鼻子嗅到百花的芳香。

可同学们试想:一个从小就又聋又哑,双目失明的人靠什么来感受这一切呢?(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由课间游戏不知不觉转移到了语文学习上,被海伦•凯勒的命运所吸引,学生由对自己生命的珍爱到对对方的同情,再到对对方的尊重、崇敬,最后到对教会她这一切的老师的感激、热爱。

这几句看似随意的即景闲谈为下面新课的学习牵了一根巧妙的“引线”,这比单刀直入正题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起,这较之强迫他们进入课堂角色的方法显得科学得多。

这样就极好得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七、相关联想导入新课在初三学习《藤野先生》一课时,我考虑到其创作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甚远,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某些句子含义的理解,而如果开门见山介绍背景又容易使学生厌倦的的特点,就巧用一幅具体可感的彩图导入新课。

当时我随手拿起一本我一直鼓励学生订阅的《读者》,由封面的一支点亮的蜡烛导入: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画,我们会发现这支蜡烛似乎比以往我们所见的任何一支蜡烛都亮,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学生讨论并回答)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在周围黑暗背景的衬托下,蜡烛显得更亮了。

所以,有句话说“光明由于黑暗而愈见其光明”。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很多,比如,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曾经拉过我们一把的那双手能够成为我们一生的动力。

在鲁迅先生的成长过程中,也遇到过这样一双手,那就是藤野先生的手。

当时,弱国国民的鲁迅留学日本,在弱国国民受人歧视的环境中,藤野先生给了他无私的关怀和深刻影响,并成了他终身奋斗的一个动力。

《藤野先生》就是对这一段生活的深情追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