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高尔基谈到创作体会是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因此精彩的新课引入,能营造清新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产生急需交流求知的欲望,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内驱力,为新课的学习铺路搭桥、为学生主动参与,为师生积极有效互动,提供了思维涌动的原动力。
教学片段一:人教版《静电场》第一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课堂教学的引入:教师甲:用风筝引电,揭开天电神秘面纱1745年,荷兰莱顿大学的物理学教授马森希罗克发明了莱顿瓶,使摩擦生成的电可以被储存起来,不久这项发明便传到了美洲。
富兰克林得到朋友赠送的一只莱顿瓶,便开始了对电现象的研究。
1752年7月的一天,美国费城的上空阴云密布。
富兰克林叫上儿子威廉,带上莱顿瓶,跑到田野上放风筝。
随着一阵电闪雷鸣,大雨倾盆。
为防止将电引到自己身上,富兰克林用一块干绸巾包住拉风筝线的手,并且在风筝线上挂上一把铜钥匙准备引电用。
当他感到拉风筝线的手有些麻木的感觉时,就把另一只手的手指靠近铜钥匙,顷刻之间,钥匙上射出一串串火花。
富兰克林赶紧将手指抽回,无限的欢乐也像电流一样传遍他的全身。
他顾不得危险,让儿子拿出莱顿瓶,将铜钥匙移近莱顿瓶的金属球,直接给莱顿瓶充了电。
就这样,过去神秘而可怕的天电被富兰克林装进了瓶子。
事后,富兰克林用收集起来的天电做了一系列实验,结果证明它的性质与发电机产生的电完全相同。
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其实是很危险的,在富兰克林实验后的第二年,一个叫李赫曼的俄国人也学着富兰克林做这个实验,结果当场被电死。
启示:勇气并不是无知者无畏的胡闹,而是明知有不确定的可能,却愿付出生命去证实对与错的规则,这是探索者必备的品质。
教师乙:拿了一个梳子,演示梳头发,然后让梳子靠近一些碎纸屑,让学生观察,发现梳子能把碎纸屑吸引起来。
教师丙: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静电知识,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静电现象?小组可讨论,然后让学生自由回答。
评析:三位老师都想到了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案例引出课题,达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符合物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社会的理念。
教师甲结合历史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物理学家富兰克林是怎样收集静电的,能体验物理学家的创新、奉献、探索、事实求是精神这些都值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教师乙结合演示实验引入课题,形象直观,增加了现象的可信度,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若让学生能做一做更好,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践能力。
教师丙让学生结合初中知识动脑思考、小组讨论合作、然后回报展示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嘴,使他能读;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其核心就是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使学生主动地、全方位地学习。
若让学生能制作一个小实验带到教室展示应该更好。
由此可见,引入新课的形式灵活多样,在设计和实验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目的性、思想性原则,科学性、整体性原则,启发性、趣味性原则,直观性、抽象性原则,针对性、代表性原则。
常见的引入新课的形式有:(1)观察和实验引入:丁肇中物理学家说:实验可以推翻理论,而理论永远无法推翻实验。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物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伽利略说过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和实验中得来,因此在教学中,用一些新奇、生动的实验引入新课,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实验引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和新知识间建立感性认识,创设诱发情景,从而驱使学生主动地猜想,探讨、研究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
教学片断二:人教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老师说:“上课、同学们好”,同学们都站起来回答:“老师好”,老师又说:“同学们辛苦了!”同学们缓慢答道:“老师辛苦了!”老师说:请坐,我想试一试大家的反应时间,看来大家的反应还是很快的,反应时间可以用实验来测量,用一把尺子就可以,老师拿起一把尺子,老师提前在每一个刻度标上了时间,谁愿意和老师共同完成这个实验呢?上去两位学生,老师用手捏住刻度尺的上端,告诉学生老师松手的同时学生捏住刻度尺,看一看学生捏住对应刻度的时间,第一位同学的反应时间是多少……,第二位同学的反应时间是多少……,大家看,尺子从静止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竖直方向下落,这种运动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但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相同呢?是否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桌子上放着橡皮、面积不同的纸片,学生们分组探究。
几分钟后同学们自由回报,其中一组是这样探究的:让橡皮与大纸片在同一高度下落,发现橡皮下落的快,但把纸片折叠成与橡皮面积差不多的情况下,在同一高度落下,发现它们的下落快慢差不多,让小纸片与大纸片在同一高度下落,发现小纸片下落的快,把它们团成纸团从同一高度落下,发现它们的下落快慢差不多,由此可见,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无关,与空气阻力有关。
这组同学设计的方案非常好,是不是这样呢?教师演示牛顿管发现在没有空气阻力的作用下,不同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之后让大家总结自由落体的定义、特点。
这样引入新课,巧妙地使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操作中产生疑问,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急于释疑,很自然会把学生引入到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去。
(2)生活实例引入日常生活中包含许多物理知识,采用学生熟悉的现象和生活实例引入课题,学生会觉得亲切具体、易于接受,如教学片断一教师乙和教师丙的引入。
(3)物理史料引入物理学的发展中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任何一个具体的物理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建立都是许多科学家经过很多年的不懈努力得来的。
因此,用物理史料引入,有助于学生树立勇于探索的求真精神和研究科学的严谨态度。
如教学片段一教师甲。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牛顿第一定律、库仑定律中,都不防一试。
(4)创设美感引入美感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情感,生活中我们随时能感受到美,接触到美,人们向往、追求一切美好的东西,我们利用身边的事物和教师自身的语言美、行为美等堵多因素渗透其中,让学生一上课就感知到美好,从而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地接受知识。
如教学片段三:人教版选修3——4《波的反射和折射》一位老师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大家先看一段视频,同时考虑几个问题:这段音乐会是在什么音乐厅举行的?这个大厅的屋顶与两侧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如此华丽璀灿的音响效果?你能说一下混响与混响时间吗?让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屋顶为平顶镶板,两侧有楼厅和音乐女神的雕像,这些具有美学意义的装饰物使原本直接撞击到墙壁上的乐音有延长和舒缓的作用,“金色大厅”的木质地板和墙壁就像是小提琴的共鸣箱一样,使乐队演奏的声音在厅内振动和回旋,余音袅袅,与阿姆斯特丹的音乐大会堂和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相比,这个“长方形鞋盒”的确是狭长了些,然而它的声音流动性特别好,在这里,弦乐器与木管乐器、木管乐器与铜管乐器的平衡达到了巧妙无比的境界,“金色大厅”的确是独一无二,称得上是世界上音响效果最出色的音乐厅。
由于墙壁、地面、天花板对声波的多次反射、当声源停止发声后,声音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消失,这种现象叫做混响。
这段时间叫做混响时间。
混响时间的长短是音乐厅、剧院、礼堂等建筑物的重要声学特性,处理各种建筑物的声学特性,取得好的声音效果,这门学问叫做建筑声学,看来,声波的反射在建筑声学中应用非常广泛,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今天学习《波的反射和折射》,导课中渗透了美感的声音、美丽的画面、在配合教师精心修饰的教学语言,一定会“亲其师、信其道”,敬而受教。
(5)诗词谚语引入我国古代的文化博大精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诗词大家,而且民间百姓的智慧也是不可估量的,他们在生活中总结出一些耳熟能详的谚语流传民间。
引用诗词谚语引入,让学生在品味美好中展开联想,不但能落实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才能,同时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如教学片段四: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一位老师是这样引入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是谁的诗词,当我们“坐地”时,感觉不到自己在动,而主席却说“日行八万里”这是为什么呢?为新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6)以旧带新引入新课(7)设置悬念引入新课悬念是灵感集成的火花,能使人们产生心理追踪,造成一种“欲知不得,欲罢不能”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想,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悬念的设置,在技巧上应是“引而不发”,令人深思,富有余味。
如教学片断五:人教版选修3——5《重核的裂变》与《核聚变》中一位老师是这样引入的:老师问:同学们谁能说出我们人类制造的杀伤性武器中,杀伤性最强的武器是什么?学生答:是核武器。
老师又问:同学们能否说的具体一些呢?学生回答:原子弹、氢弹老师说:同学们答得很好,为什么核武器具有这么大的杀伤力?它爆炸时获得的巨大能量是怎样得来的?学生们似乎不像刚才那么明白了,取而代之的是思考和猜想,老师接着说: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这些知识,解决同学们想弄清楚的、长久以来困惑的问题,是什么呢?同学们用心听课了。
一个恰当的耐人寻味的问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8)练习、讨论引入新课通过练习、讨论的方法引入,适度的给学生设置一些富于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练习,在困难和障碍中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避免教师的教学放不开手,打包大揽现象。
如教学片段六:必修二《机械能守恒定律》一位老师这样引入新课:1、找出生活中你所常见的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例(至少三个)2、分析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呢?3、用动能定理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如图所示为一固定斜面,其高为h=5m,倾角θ=30°,现有一质量为1kg的金属球以2m/s的初速度从顶端滑下。
①若斜面光滑,求小球滑到最底端时的动能大小;②若斜面粗糙,小球所受阻力为0.2N,求小球滑到最底端时的动能大小。
4、若3中两例所示我们均选择地面为零势能面,试分析以下两个问题?(1)在①情景中,物体在运动的初末位置的机械能有何关系?(2)在②情景中,物体在运动的初末位置的机械能又有何关系?对比分析以上两个问题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你能从理论角度证明你的猜想吗?若能请加以证明。
通过学生的亲历亲为,自己总结出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充分体会到了新内容的新意,收获颇丰。
(9)提问、质疑引入新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学生的创新思维恰恰从疑问和好奇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