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细胞膜及膜骨架
六、膜骨架
1.膜骨架
定义(膜下结构,细胞表面特化结构的一类) 约0.2 μm(溶胶层)——细胞骨架纤维
2.红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1)特性(质膜最简单,弹性和强度) ❖2)血影(低渗处理)——理想材料
3.膜骨架蛋白
带4.1 (α,β 四聚血体影)
(加强结合)
锚蛋白
血影蛋白(红膜肽) (介导连接)
3.去垢剂(deterent)
去垢剂是一端亲水、另一 端疏水的两性小分子
1) 原理 2)类型
1.离子型去垢剂
SDS: CH3-(CH2)11-OSO3-Na+ 2.非离子型去垢剂(TritonX-100)
CH3
CH3
CH3 – C – CH2 – C –
CH3
CH3
(O-CH2-CH2)10- OH
2.膜内在蛋白与膜脂结合的方式
a、膜内在蛋白形成跨膜结构域 b、跨膜结构域一般形成α螺旋 c、某些跨膜的α螺旋既具有极性侧链又具有 非极性侧链,形成特异极性分子的跨膜通道 d、较少形成β折叠片结构 e、跨膜结构域两端带电荷的氨基酸残基和磷 脂的极性头部相互作用 f、一个蛋白可以跨膜一至多次,跨膜结构域的 氨基酸是较保守的
生物膜分子结构共同特点
(1)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骨架 (2)具不对称性
(3)具有流动性
三、膜的流动性
1.膜脂的流动性 1)膜脂的运动方式
(1)沿膜平面的 侧向运动
(2)脂分子围绕 轴心的自旋运动
(3)脂分子尾部 的摆动
(4)翻转运动
• 流动性 膜脂的运动 旋转
上下翻转
摆动
2)影响膜脂运动的因素
① 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验
②成斑(patching)、成帽(capping)现象
③ 光脱色恢复技术 (fluorescence recovery after photobleaching, FRAP)
四、膜的不对称性
(一)细胞膜各 部分的名称 1. 细胞外表面(ES) 2. 质 膜 的 原 生 质 表面(PS) 3. 外 小 页 断 裂 面 (EF) 和 原 生 质 小 页断裂面(PF)
锚蛋白(2个功能域)
带3蛋白
带4.1蛋白(加强结合)
肌动蛋白 血型糖蛋白
血型糖
*平均10万个四聚体
肌球
(多个结合位点,网络)
SDS-PAGE
肌动
带3(跨膜12-14次)
(膜支架蛋白提供结合位点,N)
4.膜骨架的功能
(1)稳定细胞形态 (2)使细胞富有弹性 (3)限制内在膜蛋白的侧向扩散 (4)防止细胞间的任意融合 (5)防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
(三)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S.J.Singer & G. Nicolson提出
1、认为脂双层 形成膜骨架, 膜蛋白成折叠 状 2、膜的流动性 3、膜蛋白分布 的不对称性 4、糖类以糖脂 或糖蛋白的形 式存在于膜的 外侧表面
流动镶嵌模型的优缺点
优点
该模型克服了过 去模型的缺点,能够 解释膜的各种功能活 动,不仅阐明了膜的 基本分子结构,还强 调了膜的不对称性和 流动性。
4、膜蛋白的功能
1)酶 2)物质转运:载体 3)受体:信号识别、接受、转导 4)介导细胞内外连接
(三)膜糖类
所有真核细胞的表面均含有糖类 膜糖类与膜蛋白或膜脂共价结合
二、膜的结构模型
(一)片层结构模型(1amella structure model)
1935年Danielli & Davson提出 1、由脂双层分子形成 膜的骨架。
(二)膜蛋白
(membrane protein)
1.类型
外在(外周)膜蛋白 (extrinsic/peripheral membrane proteins ) 内在(整合)膜蛋白 (intrinsic/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s) 脂质锚定蛋白(lipid-
anchored proteins)
要点及思考(四章)
1、名词:细胞膜、生物膜、磷脂的双亲媒性、膜内在 蛋白、外在蛋白、脂质锚定蛋白、脂质体、成斑及成 帽现象、膜骨架、血影 2、生物膜的几个模型要点及评价; 3、生物膜有那些共同特征? 4、组成生物膜的分子有那些,各有那些特点? 5、简述膜的流动性及不对称性; 6、膜内在蛋白跨膜的一般特征; 7、去垢剂的作用原理及类型; 8、细胞膜的基本功能; 9、以红细胞为例,说明膜骨架的结构、组成及功能。
缺点
忽略了蛋白质分 子对脂类分子的控制 作用。
(四)脂筏模型(lipid rafts model)
在生物膜上胆固醇、鞘磷脂等富集而形成有序脂相,如同 “脂筏”一样载着各种蛋白。
孔蛋白(porin):在大肠杆菌的细胞膜上,或线粒体、叶绿体的膜上 有一种整合蛋白,其膜结合区氨基酸形成β折叠,是一些分子通过 膜的通道。而真核细胞膜无孔蛋白。
(二)膜的不对称性
1. 膜脂的不对称性 2. 膜蛋白的不对称性,具有明确的 方向性 3.膜糖类分布的不对称性,分布于质 膜的细胞外表面。
卵
鞘
胺
膜脂的不对称性
膜蛋白及膜糖的不对称性
五、细胞质膜的功能
为细胞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 选择性的物质运输 提供细胞识别位点 为多种酶提供结合位点 介导细胞间、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连接 质膜参与形成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3. 磷脂
(1)类型 A.甘油磷脂(phosphoglyeeride)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 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 磷脂酰丝氨酸 磷脂酰肌醇 B.鞘磷脂(sphingomyelin)
(2)特征
①双亲媒性 ②脂肪酸碳链为偶数 ③有不饱和脂肪酸
(3)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体(liposome)
A.概念 B.用途
第四章 细胞质膜
(plasma membrane)
细胞质膜出现的意义
1.原始生命进化的关键,细胞形成的前提; 2.限定细胞的范围,保持细胞内外的区别(稳定 的内环境); 3.物质的运输; 4.可识别,接受外界信号,信息和能量传递;
几个概念
细胞膜(cell membrane)
质膜(plasma membrane) 约7.5nm厚
生物膜(biomembrane) 单位膜(nuit membrane)
一、细胞膜的基本组成成分
脂类 蛋白质 糖类 少量水份 无机盐 金属离子
(一)膜脂
1.膜脂的种类 磷脂 胆固醇 糖脂
2.膜脂的共性
amphipathic molecule 双亲媒性分子
头部具有亲水性 尾部具有疏水性
极性头部 非极性尾部
(1) 脂 肪 酸 链 的 饱和程度 (2) 脂 肪 酸 链 的 长度 (3)胆固醇
2、膜蛋白的流动性
(1)以侧向运动为主 (2)受到限定某些部位,不能随意运动 (3)热运动,不需要代谢能量
(4)成斑现象和成帽现象 (5)光脱色恢复技术是研究膜流动性的基本 实验之一
膜蛋白运动方式
(1)侧向扩散
a. 研究膜脂与膜蛋白的实验材料 b.基因转移 c.临床治疗
C.脂质体的类型
(a)水溶液中的磷脂分子团 (b)球形脂质体 (c)平面脂质体膜 (d)用于疾病治疗的脂质体的示意图
4.糖脂
糖脂普遍存在
(真核和原核,神经元质膜)
双亲性 人的ABO血型糖脂
人红细胞表面的ABO血型糖脂
5.胆固醇
胆固醇存在于真核细胞膜上 (30.3%以下),细菌质膜不含有 胆固醇。
2、蛋白质-脂-蛋白质 结构
3、蛋白质以完全伸展 4、膜上有一些蛋白质 围成的极性孔
(二)单位膜模型(unit membrane model)
J.D.Robertson提出
1、蛋白-脂-蛋白
2、蛋白质层为单层伸展 的β折叠片状
3、膜蛋白在膜两侧的分 布是不对称的
4、所有的生物膜都类似
不足:1、认为膜是静止 的。2、蛋白是伸展的, 不能解释酶活性同构型的 关系。3、不能解释膜蛋 白有的易分离,有的则很 难。4、厚度上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