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师3团沙井子湿地公园项目建议书

第一师3团沙井子湿地公园项目建议书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沙井子湿地公园项目建议书第一师森林公安局编制二〇一六年二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沙井子湿地公园项目建议书一、调查第一师3团沙井子湿地公园项目背景湿地是一种多类型、多层次的复杂生态系统,具有水陆过渡性、系统脆弱性、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特征,支撑着独具特色的物种和较高的生产力,湿地具有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除作为濒危和特有动植物的栖息地外,它们还是迁徙鸟类重要的停歇地和繁殖地。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师3团沙井子湿地公园属新井子水库湿地,主要为人工湿地,归属第一师沙水处管理局管辖,陆续建于1974年至1981年,是第一师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有着极其重要的生态区位。

由于多年的人类活动及在生产生活中开发利用程度逐渐增强,干扰了水库内各种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限制了流域内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导致其种群数量减少及栖息地的转移,生物结构变化较为强烈。

同时,由于水库水量逐年减少,造成水库的蓄水量减少。

水库周围湿地面积减少,对湿地生物物种构成巨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了第一师沙井子垦区工农业生产和各族人民生存环境质量的提高。

由于第一师3团沙井子湿地公园的特殊地理位置,与南疆经济及各族人民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是新疆区内迁徙鸟类重要的停歇地和繁殖地,其生态区位及其重要。

为此,进行新井子水库湿地保护,已显得刻不容缓。

二、第一师三团沙井子湿地公园保护的必要性(一)鸟类栖息地保护、管理的需要。

第一师三团沙井子湿地公园具有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湿地生态系统的稀有性、脆弱性、自然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特点,是一个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存的各种珍稀鸟类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主要保护对象是区内的各类野生动植物,重点是栖息、繁殖和迁徙过境的众多水禽。

湿地具有广阔的水域、滩涂和湿生植被,是众多鸟类栖息、繁殖的理想场所,是许多国际性迁徙水禽的重要停歇地,是从事鸟类生态学研究和进行湿地生态系统演变规律研究的理想场所。

(二)造福人类、遏制生态恶化的需要。

湿地是一个丰富的遗传基因库,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具有许多特有的、珍稀濒危的生物物种,湿地所保存的遗传基因对保障生物种群的存续,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存续具有难以估量的重要价值。

湿地还具有调节气候,控制风侵蚀,促淤造地,降解污染物,美化环境等多种功能。

3团沙井子湿地公园具有广阔的水域、滩涂和湿生植被,是众多鸟类栖息、繁殖的理想场所。

广阔的滩涂和湿生植被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治土地沙化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近年来,在3团沙井子湿地公园区域内,由于各种农事活动的开展,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的利用,造成了湿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较为严重的破坏,己出现区域性退化趋势,天然湿地大量丧失、湿地野生动植物种数量大量减少,已经威胁到该区域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因此,制定科学的湿地恢复与重建对策,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恢复天然湿地,并控制湿地面积减少,对于恢复3团沙井子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三)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科研工作的需要。

加强湿地的科学研究是认识和了解湿地的主要途径,是促进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发展的重要保证。

保护区的水域、滩涂和湿生植被是鸟类栖息繁殖的良好环境,是从事鸟类生态学研究和进行湖泊生态系统演变规律研究的理想场所。

3团沙井子湿地公园恢复与重建项目实施后,对了解水库复杂的生境类型、湿生植被的自然演替及人类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为保护这里复杂的生态系统,改善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湿生植被、湿地景观及野生动物种群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项目建设对于开展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湿地公园保护与建设条件(一)地理位置。

拟成立的第一师3团沙井子湿地公园位于天山南麓支脉的柯坪塔格山南侧约27 km,属山前冲洪和平原中下部,库区构造稳定,无断裂,褶皱。

地层沉积物为冲积,洪积物组成,地质时代为QP3—QH,大区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小区地形基本平坦,无切割较深沟谷,有零星孤立的固定沙丘,高度一般1—2m,地面海拔高程在1053—1059m之间。

水库区无断裂通过,但其西北侧山前构造活动强烈,断裂活动频繁,地震时有发生,波及影响库区,库区基本烈度为Ⅶ度。

北止乌喀公路314国道,南与3团接壤,西与柯坪县相邻,东止312省道。

地理坐标为东经79°44′--79°50′,北纬40°29′--40°35′,管理范围东西长13KM,南北宽6KM,水库蓄水量8600万M3,种植面积30万亩,人口万。

距阿克苏市98公里,距柯坪县92公里,淹没面积,死水位,死库容万M3,坝长,其中主坝,付坝,平均水深,最大坝高,坝型为均质土坝。

库区多种水生植物生长繁茂,为麻雁,鸦鹃、普通鸬鹚、中华秋沙鸭等保护动物创造了优质的生存环境。

胡杨,细穗柽柳、塔里木柽柳、荆三棱等植被对固定河床、防止水土流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井子水库又称千鸟湖,2005年千鸟湖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06年被国家评为AAA级旅游风景区。

(二)气候特征。

新井子水库受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天山支脉的影响,形成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降雨稀少,年均降雨量,蒸发强烈,年均蒸发量,夏季酷暑,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7月最高气温℃,1月最低气温℃,绝对最高气温℃(7月),绝对最低气温-25℃(1月),最大冻深—,昼夜温差大,全年盛行东北风,西北风发生在3—4月水库高库容期,给水库安全造成威胁。

(三)土壤类型。

表层普遍为暗红棕色的粘土、粉质粘土、壤土等粘性土组成盖体,局部夹有砂性土,而下层多由灰黄色的轻壤、砂壤及粉细砂组成,局部存在淤泥质层,5m以下深厚的粉细砂组成。

地表植被有:细穗柽柳、多花柽柳、密花柽柳、塔里木柽柳、盐地碱蓬、荆三棱、盐穗木、毛拉、芦苇、碱草等,Ph值在7—8之间,为弱碱性,有利于地表植被的生长发育。

(四)水资源。

拟成立的3团沙井子湿地公园进水闸1座,包括进水闸和节制闸,进水闸设计流量30 m3/s,加大流量35 m3/s;节制闸设计流量35 m3/s,加大流量40 m3/s。

放水闸2座,分别是三团1座,设计流量20 m3/s,库容为2100万 m3;二团放水闸1座,设计流量8 m3/s,库容为1800 万m3。

管理区干渠1条,属胜利渠,全长102公里。

以农业灌溉为中心,供水单位主要为3个农牧团场供水。

四、湿地建设方案(一)指导思想与建设原则。

1.指导思想。

以3团沙井子湿地公园内自然生态系统为对象,贯彻“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自然保护工作方针,坚持以保护流域湿地生态和湿地野生动植物为中心,严格核心区的保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活动对湿地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的干扰和破坏,确保湿地生态功能和效益的发挥;充分利用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在保护、恢复、发展生物资源和不降低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开展多种经营、发展生态旅游,达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2.建设原则。

(1)从实际出发,高标准起步,以保护为目的,以恢复重建为手段,通过恢复重建促进保护,建设措施突出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

(2)本着讲求实效、结合实际、逐步提高的原则,积极采用先进技术;着眼未来,满足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和管理需要,充分考虑与国际接轨。

(3)坚持保护第一、持续发展的原则,遵循自然规律,认识自然、保护和利用自然相结合,力求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保护区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4)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最大限度地使各种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在抓好保护、科研、经营三大任务的前提下,将保护区建设成为西北地区具有生物多样性特点的湿地生态保护区示范基地。

(5)协调好湿地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湿地恢复与重建措施尽可能与当地及周边社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二)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根据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结合新井子水库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性质、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状况、地理环境等,确定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A:恢复和重建3团沙井子湿地公园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并保持湿地原生地貌,合理利用保护区内的水资源,减轻农药和化肥对湿地的危害,严格控制保护区内的农业活动。

B:保护好流域内各种野生动植物,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鸟类,为鸟类提供理想场所,使它们能在人工保护下正常地生存、繁衍、不受侵害,同时加强科学研究工作,收集湿地及水禽相关资料,减少核心区的人为活动,尤其是鸟类繁殖要严禁人为干预破坏,为鸟类提供优良的栖息地,促进其种群数量的增加。

C:保护并合理的利用区内自然资源,合理安排捕捞量,有计划的利用湿地边缘区域的自然植被,保持湿地群落物种数量的平衡,保持物种多样性。

D: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利益,妥善处理好保护区与社区群众的关系,以及湿地公园与当地经济建设、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使塔里木河下游湿地自然保护区能在获得最佳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最好的社会效益。

2.近期目标。

A:从实际出发,高标准、高起点,运用措施有力的恢复与重建手段,用3年时间,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保护体系,使各种野生动植物主要是栖息珍稀水禽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恢复和重建3团沙井子湿地公园生态系统。

B: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巡逻保护,最大限度地制止人为活动对湿地生态的破坏和干扰,恢复湿地生态面貌,保持自然景观,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禽的生长、繁殖、迁徙。

C:在实行有效保护、不破坏自然资源和湿地生态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

D:在生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生态等方面积极开展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珍稀水禽生活习性、湿地生态系统等课题的科学研究工作。

E:加强队伍建设,引进和培训专业人才,努力造就培养一支政治思想好,业务素质高,技术力量强,爱岗敬业的保护管理和科研队伍。

3.远期目标。

确保良好的湿地生态与随之不断增加的栖息和迁徙来此歇息的珍稀水禽协调一致,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建立科研、科普宣传基地,大力驯养繁育珍稀水禽和救护珍稀鸟类;加强国内、国际合作,加强专题性科学研究,逐步把3团沙井子湿地公园建成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管理科学、运营高效的内陆湿地公园。

(三)湿地公园性质和保护对象。

1.湿地公园性质。

以保护湿地野生动植物重点是水禽及其栖息环境为主,适度开展经营利用和科学研究、生态旅游、教育示范等于一体的流域湿地公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