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某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建议书

某某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建议书

珠江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建议书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2018年4月项目名称:广州湿地典型生态系统恢复建设单位:广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编制单位: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单位资质:工程咨询甲级证书编号工咨甲(风景园林)12320070002 工程咨询丙级证书编号工咨丙(建筑) 12320070002风景园林(甲级)证书编号A144013579项目负责:卢素娴风景园林设计高级工程师专业负责:江贝贝风景园林设计助理工程师审核:梁曦亮风景园林设计高级工程师审定:梁琳风景园林设计高级工程师参加编制人员:江贝贝风景园林设计助理工程师梁伟怡风景园林设计师黄志豪造价助理工程师关于咨询意见的回应1、第一章总论补充项目主要数据与指标表。

回复:已补充,详见1.1.1章节。

2、建议补充项目场地红树现状图片及建设需求分析,深入解析红树林土堤逐渐崩塌、直接影响到红树的稳定的情况,以推算种植规模及具体工程量,确定重种及补种密度。

回复:现状有关描述及边坡坍塌原因详见4.2.1章节。

种植工程量按岸坡支护长度10千米计算,种植宽度1米,得出种植面积10000平方米。

红树种植间距取68.25厘米。

有关红树种植描述详见4.3.3章节。

3、鉴于是补种红树项目,补种工程量6845株过高,应在方案中说明是否全部新种;另外需细化种树种类的选择,不同的种树尺寸及种植密度都不同,应根据实际需求深化。

回复:由于1米宽岸堤全部为回填土,故回填区域红树种植全部为新种,详见4.3.3章节。

本工程补种的红树秋茄、桐花树及木榄均为南沙湿地原有乡土红树品种,生长迅速、适应性强,且为管理南沙湿地的广州南沙湿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推荐的品种,详见4.3.3章节。

4、建议深化种植方案(树种的选择及种植间距的设置)。

回复:本项目种植区位于湿地公园河道边坡,且种植宽度只有1米,故种植采用行列式加品字形种植方式,种植间距68.45厘米,详见4.3.3章节。

树种选择在第3点已回复。

5、补充后期维护管养的方案及具体做法。

回复:本项目建设完成后由广州南沙湿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进行管理及养护。

后期管养建议详见4.3.4章节。

6、投资估算中,应对工程费用进行细化,复核各项费用的计算:松木桩(水上钩机压桩施工)单价建议取32元;河底原土回填河岸单价偏高,建议取费不高于30元;复核种植工程量。

回复:已调整河底原土回填河岸单价,详见11.1.4章节。

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 项目基本情况 (1)1.1.1项目简介 (1)1.1.2项目建议书编制单位基本情况 (1)1.2 项目建议书编制依据 (2)1.3 项目建设预期达到目标 (2)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4)2.1 项目背景 (4)2.2 项目研究范围 (5)2.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5)2.4 项目实施的紧迫性 (8)2.5 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8)第三章场址介绍与建设条件 (10)3.1 场址介绍 (10)3.2 建设条件 (13)3.2.1 土地资源 (13)3.2.2 气候特征 (13)3.2.3 水文条件 (14)3.2.4 现有景观条件 (14)3.2.5 社会经济环境 (16)3.3政策支持 (16)第四章建设的实施方案及建设内容 (18)4.1总体构思 (18)4.1.1设计依据 (18)4.1.2设计目标 (18)4.2实施方案 (19)4.2.1项目现状 (19)4.2.2解决方案分析 (19)4.2.3方案设计原则 (20)4.2.4方案建设内容与规模 (22)4.2.5方案实施方法 (22)4.2.6方案实施后效果 (22)4.2.7工程量汇总表 (23)4.3建设内容 (23)4.3.1岸坡支护 (24)4.3.2河道取泥回填河岸 (25)4.3.3补种红树林 (25)4.3.4后期维护管养建议 (27)第五章公用工程 (29)5.1 给排水设计 (29)5.2 供电、照明设计 (29)5.3 通讯、通信系统 (29)第六章节能环保措施 (30)6.1 节能编制参考依据 (30)6.2项目能源消耗分析及节能措施 (30)6.2.1 节水措施 (30)6.2.2 污水处理措施 (31)6.2.3 施工现场节约材料措施 (31)6.2.4 节地与施工用地的保护 (31)第七章环境影响分析 (32)7.1 项目环境现状 (32)7.2 施工期环境影响 (33)7.3环境影响评价 (34)7.3.1 编制依据 (34)7.3.2 环境保护防治措施 (35)7.4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36)第八章建设管理方式 (37)第九章招标方式和招标组织形式 (38)9.1招标组织形式 (38)9.2招标方式 (38)9.3招标范围 (38)9.4招标组织程序 (38)9.5招标基本情况 (39)第十章建设进度安排 (40)10.1 建设周期 (40)10.2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40)第十一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41)11.1投资估算 (41)11.1.1编制范围及内容说明 (41)11.1.2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41)11.1.3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取费标准 (41)11.1.4投资估算表 (42)11.2 资金筹措方式 (44)第十二章效益评估 (45)12.1社会效益评估 (45)12.2 生态效益评估 (45)12.3 经济效益评估 (46)第十三章结论及建议 (47)13.1 结论 (47)13.2 建议 (47)附件1 (49)附件2 (50)附件3 (51)附件4 (52)附件5 (53)第一章总论1.1 项目基本情况1.1.1项目简介项目名称:珠江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拟建地点:广州南沙湿地(以下简称南沙湿地)建设周期: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其中开工日期2019年4月,竣工日期2019年12月。

建设规模:新增红树林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计划完成5千米岸坡支护,两岸合计支护长度为10千米。

建设内容:计划先进行河道岸坡支护,计划先完成5千米岸坡支护,两岸合计支护长度为10千米,支护稳定后,挖河底淤泥10000立方米并回填河岸支护顶部护堤,而后在护堤种植秋茄、桐花等红树林,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

一是松木桩支护保护既有红树林;二是护堤上补种红树林,增加红树林总面积。

建设总投资:本项目总投资765.23万元资金来源: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部门预算建设指标:1.1.2项目建议书编制单位基本情况单位名称: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单位地址:广州市陵园西路八号大院单位资质:工程咨询资格证书号:工咨甲 12320070002风景园林(甲级):设计证号A144013579建筑(乙级):设计证号A2440135761.2 项目建议书编制依据编制《珠江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建议书》(以下简称项目建议书)主要依据为:(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CJJ83-99)(1989.12)(2)《城市绿化条例》(1992.6)(3)《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4)《公园设计规范》(CJJ 48-1992 )(5)《园林种植土》(DB440100/T106-2006)(6)《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7)《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1-2020)修编》(8)《广州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9)《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10)《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11)《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1.3 项目建设预期达到目标通过本工程对南沙湿地公园红树林区域开展生态恢复建设,完善红树林植物群落配置,改善生物栖息环境,有效保护南沙湿地资源特色,突出展现潮汐水文特性,营造鸟类栖息生境,逐步恢复湿地红树植物种类,大力提升湿地生物多样性,营造独特的海洋湿地红树林和野生鸟类群栖息地生态景观,充分发挥南沙湿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2.1 项目背景南沙湿地位于南沙区万顷沙镇十八涌与十九涌之间,总面积近万亩,以灵新公路为界分为东西两个片区,东区面积3400亩,西区6000亩。

经过多年保护和维育,形成了大片红树林,湿地一期现有红树植物11种,半红树植物4种,总面积约3000亩,为众多候鸟迁徙过冬营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截止至2016年,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在南沙湿地监测发现鸟类157种。

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白尾海雕;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3种,包括黑脸琵鹭、白琵鹭、普通鵟、黑翅鸢、黑鸢、小鸦鹃、褐翅鸦鹃等。

这里野鸭成群、苍鹭伫立。

与香港米埔、珠海淇澳岛共同构成候鸟东亚泛太平洋迁徙路线的重要一站,被誉为珠江三角洲的“候鸟天堂”,具有重大生态意义。

南沙湿地为人工湿地,原为珠江入海口滩涂,在上世纪围海造田,经过多年科学的人工改造,逐渐形成了“碧波荡漾、万鸟齐飞”的美景。

为有效利用南沙湿地的珍贵的生态资源,宣传绿色环保理念,湿地开展了红树林区游船观光科普教育活动。

由于红树林岸坡为自然土坡,受游船激起的波浪和雨水冲刷,红树林赖以生长的土堤逐渐崩塌,直接影响到红树的稳定,威胁到候鸟生存空间的安全。

因此,计划对红树林区的岸坡进行支护,并在支护桩护堤上补种红树。

根据《广州市“十三五”规划纲要》第21条,加强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

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根据《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应加快湿地生态系统重建和恢复,全面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本项目即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

2.2 项目研究范围南沙湿地公园位于广州市最南端,地处珠江出海口西岸的南沙区万顷沙镇十八涌与十九涌之间,总面积近万亩,是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息地之一,也是夏季观赏荷花荷叶的好去处。

按照《广州市“十三五”规划纲要》第21条、《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本项目结合南沙湿地保护建设实际,对南沙湿地东区红树林区岸坡进行改造,通过开展珠江口湿地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以岸坡支护为核心,同时补种红树林,提升恢复区域生物多样性,展现南沙湿地特有的湿地水文资源和湿地生态系统。

2.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优化区域人居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南沙湿地是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息地之一。

珠江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对于完善和优化广州城市生态网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南沙湿地具有不可替代的水文调节、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等生态服务功能,开展珠江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为广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特别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剂。

图2-1 现状红树林河道景观2、恢复特殊生态系统,突出展现湿地特色的需要南沙湿地是在人工围垦条件下形成的,其生态环境状况与围垦前大不相同,可视为一个由原来三角洲前缘开放性潮间带滩涂生态系统转化而来的次生湿地生态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