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安全生产案例分析
12化工(1)班1206081101131 徐炜鹏
一. 一起往复式低温液氧泵爆炸的原因分机及教训
一、事故经过
辽宁省沈阳市某制氧站从某工厂接回1台经该工厂大修竣工验收合格的制氧机。
随后,按照有关要求,该制氧站对制氧机进行开机前的各项检查、清洗脱脂、试机、调试和加温等准备工作。
该制氧站正式开机制取氧气,当制氧机转入正常工作后,当班充氧员用安装在分馏器旁的液氧泵对氧气瓶正常按规定灌充氧气,当19个氧气瓶内的氧气升至8~9MPa的压力时,突然发生爆炸。
这起爆炸事故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液氧泵受到严重损坏。
二、事故原因分析
经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现场勘测认定,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液氧泵内部爆炸引起。
引起液氧泵内部爆炸的主要因素是由于液氧泵内部沾有油脂。
多孔的有机物质(如炭、羊毛纤维等)若被液氧浸透,在一定冲击力下,就会发生剧烈的爆炸,所以,浸有液态氧的多孔性有机物常被称为“液态炸药”。
油脂是不饱和的有机化合物,属可燃物质,极易分解,当其与大于或等于2.94MPa的压缩氧气接触时,分解加快,易引起自燃,导致化学性爆炸事故。
该制氧站的液氧泵中,变速箱、凸轮箱虽有润滑油,但都采取了隔离措施,用挡油密封圈阻止润滑油向外渗漏。
填料在装入缸体端后,
用压紧螺母压紧密封柱塞和活塞杆,以免液氧泵工作时,液氧沿柱塞和活塞杆向外渗漏。
为了使液氧泵可靠地工作,防止从十字头来的润滑油顺活塞杆渗入气缸,在活塞杆上还套着一只“O”形挡油橡胶圈,阻挡活塞杆上残余的润滑油。
实际工作过程中,只要“O”形挡油密封圈磨损不严重,基本上可以控制润滑油不外渗。
液氧泵工作时,由于液氧泵的泵缸和柱塞部分与氧接触,该部分须绝对禁止沾有油脂。
因此,更换新的单向阀、缸套和柱塞时,安装前应清洁脱脂,防止带油而引发事故。
泵缸中的缸套和柱塞在工厂制造、修理出厂或制氧机长时间停放时,应按规定将其放入润滑油中浸泡封存,以防止锈蚀
三.分析总结
往复式低温液氧泵(简称液氧泵)是用来抽送制氧机生产的低温液氧并提高其压力的机械。
制氧机生产的往复式低温液氧经液氧泵升压,再经汽化复热升温后充入气瓶。
采用这种方法充氧比用汽化器充氧操作简便,液氧利用率高,还可回收液氧的冷量,使产品的能耗下降。
故此,在空分设备中,越来越多地用液氧泵来替代氧气压缩机。
目前生产医用氧气和航空呼吸用氧气的小型空分设备,已普遍选用液氧泵充氧;新开发的大型空分设备,也有发展用液氧泵充氧的趋势。
但由于液氧是很强的助燃剂,与可燃物如油脂接触,一旦遇有激发能源时,极易发生燃烧爆炸事故。
二.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化肥厂火灾事故
1.事故经过
某年9月11日16时,吉林省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化肥厂空分车间682氧气装瓶站休息室,因违章吸烟致3人被烧死,重伤1人,轻伤2人。
11日16时许,因该厂空分车间的氧气不合格,不能装瓶,682氧气装瓶站的6名工人将室内的压缩机空气吹洗出口阀打开放空后,便集中在休息室内学习。
18时50分,1名工人在点香烟时,火柴在富氧中剧烈燃烧,该工人随即将火柴扔在地上用脚踩,火焰即由裤脚向上蔓延,另1名工人见状急忙协助其进行扑救,不料自己身上也着起火来,倾刻之间室内烟火弥漫,有2名工人破窗逃出。
班长、点烟的工人和1名工人夺门而出,协助灭火的那名工人因惊慌失措未将门拉开而烧死在休息室内,班长和点烟的工人因烧伤过重,经抢救无效而死亡,1名工人因惊恐过度精神失常,其它2人轻伤。
2.事故原因
(1)空分车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委托苏联设计的,原设计中氧气装瓶站压缩机岗位没有室外放空管线,而是利用室内压缩机一段入口的空气吹洗的出口阀做放空阀,只能将氧气排在室内,事故当时氧气放空达3小时,室内氧气浓度高。
(2)操作人员违反该厂有关安全的规定,在非吸烟点的空分车间682氧气装瓶站休息室内吸烟,加之职工缺乏安全防火知识,对富氧燃烧认识不足,以致扩大了灾情。
(3)氧气装瓶站休息室的门不符合有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门向内开,致在紧急情况下,不便撤离。
3.防范措施
(1)增设室外氧气放空管,将室内压缩机一段入口原放空处加盲板。
(2)组织检查厂内所有危险岗位的门窗,将方向不符者均改成疏散方向。
(3)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禁止在非吸烟区吸烟,并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使广大职工了解本厂、本岗位易燃易爆、助燃、有毒有害物质的特性及防护措施。
三. 锅炉长期高负荷运行引发火灾事故
1.事故经过
某年4月28日9时左右,热电下部岗位操作工常某及郭某在巡检时发现,3#锅炉冷灰斗南侧入孔门突然外溢燃烧的灰渣,3#鼓风机地面油污被引燃。
他们当即报告车间。
车间副主任吴某派操作工穆某带领民工灭火、清理现场并疏通冷灰斗积渣。
10时左右捅北侧出灰口时,赤热的细灰大量涌流,点燃地面油污,飞灰和黑烟顿时弥漫了现场,不断排出的热灰及炉渣喷向4#球磨机,引起仪表控制及动力电缆着火。
在紧急情况下(球磨机高位油箱面镜系有机玻璃,遇火易爆裂,润滑油会大量溢泄),下部司机立即关停了输油泵,球磨机跳车(仪表联锁保护装置启动)。
灰渣引燃油污及电缆,大量烟气由电缆沟窜入场3#、4#炉控制室。
球磨机跳车后,10时7分38秒热电报告调度室:控制室全黑了,要求停炉。
调席根据蒸汽压力减量时,接到火警的消防车已赶来扑救。
10时11分13秒一系统负荷由4.1万m3减至3.6m3。
30秒后,调度员周某向调度室据此信息于10时12分18秒再次要求减量至2.5万m3;10时15分10秒又通知压缩开3台“3回1”阀减量。
10时19分46秒调度通知压缩减至2机最低量,即1.2万m3,3台机停车。
5分钟后要求减至1机最低量。
10时26分40秒调度员余某从压缩现场报告调度室:一系统已停3台剩2台,一入煤气管压力偏高(16KPa),要求降压至5-6KPa。
10时30分调度长钟某通知煤鼓岗位停运1台煤气鼓风机。
压缩岗位遵照调度指令,连续实施操作。
在执行停止3机供气指令,将1#机切除过程中,调度再次指令停止4台机供气,保留1机最低量运行。
2#机切气停运后,操作工赶往3#、4#机关阀门时,1#机操作工任某返回,停1#辅机。
在按动循环油泵停车按钮时,西配电柜内发生火花,随即听到一楼爆鸣,火焰从1#机回中小学管缝隙窜至二楼平台。
操作人员在用灭火器扑救的同时报告调度报火警。
随后,1#机自动启动(初步判断系开车回路控制电缆烧结短路所所致)。
该机操作工任某及工长段某见装
立即赶往总变要求拉闸停车,另一操作工魏某报告调度。
拉闸停车后,一楼大火熊熊,浓烟滚滚。
车间技术潘某及操作工魏某发现煤气从倒“U”型出水管外泄燃烧,判断1#机水封被冲破。
在报告调度室要求停止一入总管供气的同时,在消防水枪的掩护下,打开了1#机水封上水阀,煤气火焰很快熄灭。
一楼顶部电缆桥架上的火势仍然很猛,并不时伴有爆鸣。
报告调度完全断电后,经消防队员和其他员
工的全力扑救,11时50分火势被彻底熄灭。
2.事故原因
(1)热电火灾事故原因
①直接原因:3#锅炉长期高负荷运行,燃煤灰粉高达40%,炉膛正压大,无法燃尽的煤粉被带至炉膛上部燃烧,致使水冷管壁表面大量结渣。
近期煤质的进一步恶化,使冷灰斗积存了大量灰渣。
而炉子在运行状态下无法彻底彻底清理,加之炉膛上部大渣块掉落,引发大量积渣倾泄。
②管理原因:a、车间工艺管理滞后,对煤质变化没有确定防范措施,排渣管理不严、排渣不及时。
b、工作安排不周密,只强调积渣的疏通,忽视了工作过程的安全防范。
c、油污未清除(2)压缩岗位火灾事故原因
①直接原因:a、1#机操作工任某在现场煤气外泄时,未发现异常,仍按常规操作程序停运辅机,导致电火花引燃配电柜内积聚的煤气。
b、煤鼓操作工刘某、付某对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压力变化监测、调整不及时。
c、系统大幅度减量时,调度室未给煤鼓、压缩岗位监视一入压力的明确指令,使一入压力超标,冲破水封。
②管理原因a:压缩岗位配员不足,系统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减量时,操作工忙于现场处理,忽视了对一入水柱压力的观察。
b、调度室在处理突发事故时,忙于事故岗位的联络指挥,忽视而不见了其它岗位的防范措施。
c、煤鼓岗位设在电除尘岗位,无法发现煤气压力的波动和异常。
d、压缩岗位对系统减量后,对一入压力超标,水封
可能被冲破无预见性
3.防范措施
(1)热电火灾事故防范措施
①冷灰斗排渣口改变方位,避开球磨机等重要设备。
②出渣口盖板限定开度,避免大量热灰渣涌出。
③及时清除现场油污等易燃物。
④加强管理,提高巡检质量,及时发现和清理灰渣。
⑤及时清理炉膛结渣,避免冷灰斗堵塞。
⑥加强安全教育,真正做到安全生产“五同时”。
(2)压缩岗位火灾事故防范措施
①分别给一、二系统增设煤鼓上下限压力报警装置,并将监视信号移至电除尘操作室内,以便监控。
②对现行《压缩岗位操作法》进行修改。
③编写事故案例,组织员工学习讨论,杜约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④加强调度及有关操作岗位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学习,规范调度指挥和岗位处理程序。
⑤在适当的时候完成对压缩水封的技术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