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泄泻 ppt课件
肠鸣,飧泄食不化” 《素问 举痛论》指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 《素问 宣明五气》指出:“大肠小肠为泄”
(2)唐称下利(泻痢不分)
《金匮要略》指出:“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
“下利气者,白头翁汤主之”
(3)宋代开始将泄泻与痢疾分开
《景岳全书》指出:“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 故以利水为上策”
腹胀腹痛 肠鸣纳呆
外邪饮食 情志因素
4
相关 检查
粪常规 钡餐 B超CT
泻泄
鉴别诊断
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 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 主证,大便不带脓血,也无
里急后重,腹痛或无。
痢疾
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 白脓血为特征。
辨虚实寒热
凡病势急骤, 脘腹胀满, 腹痛拒按, 泻后痛减, 小便不利者, 多属实证;
·病因病机
感受外泻
寒湿邪
侵袭皮毛肺卫
暑湿热
脾胃升降失司,运化失常 清浊不分
病后体虚
日久伤肾,脾失温煦, 运化失职
泄泻
久病失治脾胃受损
禀赋不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先天不足 禀赋虚弱
素体脾胃虚弱
不能受纳运化食物
泄泻
(三)范畴
急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等
病机
脾病和湿盛,
小肠受盛和大
肠传导失常, 清浊不分,相
食滞肠胃 主症: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兼症: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舌脉: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 治法:消食导滞。 主方:保和丸加减。
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和胃 半夏、陈皮——和胃降逆 茯苓——健脾祛湿 连翘——清热散结 可加谷芽、麦芽——增强消食功效 6、加减: 食积较重,脘腹胀满,可因势利导,根据“通因通用”的
之证;
五更飧泻, 完谷不,
腰酸肢冷, 为肾阳不足
久泻迁延不愈, 倦怠乏力,
稍有饮食不当, 或劳倦过度
即复发,多以脾 虚为主;
治疗原则
运脾化湿
暴泻 重在化湿
结合运脾;
久泻 以健运脾气为先, 佐以化湿利湿;
夹有肝郁 抑肝扶脾; 夹有肾虚 补火暖土
病案分析
赵某,女,53岁 患者自1992年起大便溏泄,时发时止,曾 服多种药物末愈,1998年冬季开始腹泻次数增 多,夹有末消化食物,白天大便2-3次,夜间 1-2次,常矢气后大便流出,食少神疲,在我 院门诊服肠炎灵,腹可安后,症状解除。今年 7月份因服不太新鲜的荔枝,腹泻复发,一日 10余次,呈水样,泻下急迫,伴有口干口苦, 小便短赤。查:舌质淡,苔薄黄腻,脉濡细。 腹平软,脐腹压痛,肠鸣音稍活跃,8-9次/分 。 大 便 常 规 : WBC(2-3), 粘 液 ( + ) , 脂 肪球(+),血分析正常
凡病程较长, 腹痛不甚 且喜按, 小便利, 口不渴, 多属虚症。
辨证要点
辨证候特征
泄泻反复 不愈,每 因情志不 遂而复发, 多为肝郁 克脾之证;
辨泄泻预后
泄泻而饮 食如常, 说明脾胃 未败,多 为轻证, 预后良好;
泻而不能食, 形体消瘦,或 暑湿化火,暴 泄无度,或久 泄滑脱不禁,
均属重证
粪便黄褐, 粪质清稀 味臭较重, 如水,腹 泻下急迫, 痛喜温, 肛门灼热, 完谷不化, 多属湿热症。多属寒湿
常用药: 葛根——解肌清热,煨用且能升清止泻 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 甘草——甘缓和中 车前草、苦参——清热除湿、利水止泻
加减: 若有发热、头痛、脉浮等表证者,加用银花、连翘、薄荷疏 若挟食滞者,加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导滞; 若湿邪偏重者,加茯苓、猪苓、泽泻健脾祛湿; 若在夏暑之间,症见发热头重、烦渴自汗, 小便短赤,脉濡数,可用新加香薷饮合 六一散表里同治,解暑清热、利湿止泻。
基本病机
病理 因素
夹而下。
病位 病理
性质
肠、脾胃肝肾 密切相关
主要是湿
有虚实之分可 相互兼夹转化
Please write down of contents explanation for Business Area.
诊断
诊断 依据
1.
粪质便 次的改
变
2.
伴随证
3.
诱因
完谷不化 或粪如水样 大便次数增多
用枳实导滞丸,用大黄、枳实,推荡积滞,使邪去则正
食积化热可中黄连清热燥湿止泻;
兼脾虚可加白术、扁豆健脾祛湿。
脾胃虚弱证 主症: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 兼症:食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
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虚失运,清浊不分。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肾阳虚衰证
主症: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 完谷,泻后则安。 兼症: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细。 证机概要:命门火衰,脾失温煦。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主方:四神丸加减
肝气乘脾证
主症: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 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
兼症: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 舌脉:舌淡红,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乘脾,气机不利,脾失健运。 治法:抑肝扶脾。 主方:痛泻要方加减。
寒湿内盛 主症: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 兼证:脘闷食少,腹痛肠鸣。若兼外感风寒, 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或苔薄白,脉浮。 证机概要: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治法:散寒化湿。 主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5、常用药:
藿香-----辛温散寒,芳香化浊 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化湿 半夏、陈皮------理气祛湿,和中止呕 厚朴、大腹皮-------理气除满 紫苏、白芷、桔梗-----解表散寒,疏利气机 6、加减: 若表寒重者,可加荆芥、防风、疏风散寒;
若湿邪偏重腹满胀鸣,小便不利,用胃苓汤健脾行气祛湿
若寒邪偏,腹痛食少,可用理中丸以温中祛寒、补益脾胃
湿热伤中 主症: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
味臭秽。 兼症: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互结,损伤脾胃,传化失常。 治法:清热利湿。 主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泄泻
一·概述
(一)·定义:泄泻是由于外感时邪,内伤饮
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脾失健运,引起 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 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
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
(二)源流
(1)《内经》称为泄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湿盛则濡泄” 《素问 脏气法时论》指出:“脾病者,……虚则腹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