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三 诊治纲要
• (一)、诊断依据
• 1.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 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
• 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 • 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 3.可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 4.常由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及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
阿托品试验,对评价窦房结功能,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有重要
意义。心室晚电位检测判断缺血性心脏病与心梗后恶性心律失常
与猝死有一定价值。临床配合测量血压、x线胸部摄片、
• 心脏超声检查等更有助于明确诊断。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 四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 心悸的辨证应分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
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 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 应酌情配合安神镇心之法。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 (三)、证治分类
• 心虚胆怯证
•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
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 证机概要: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失常有效、
可靠、方便的手段,它可区分是快速性心律失常或是缓慢性心律
失常;识别过早搏动的性质,如房性早搏、结性早搏、室性早搏、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动过速;判断I度、II度、Ill度房
室传导阻滞,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病态 窦房结综合征及预激综合征等。必要时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即 动态心电图监测,亦是心律失常诊断的重要方法。食道心房调搏,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 2.心悸与奔豚
•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难经·五十六
难》云:“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 无时”,称之为肾积。故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 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 发自少腹。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 (三)、相关检查
诱发。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二)、病证鉴别

1.惊悸与怔忡
• 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 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 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 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 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 悸, 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 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 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 1)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 要略》和《伤寒论》, 称之为“心动悸”、 “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 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 等,如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 病脉证治》篇有“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 弱则为悸”的论述,并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 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 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 (二)不寐与西医病名的关系: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
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 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 心肌炎、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表现以心悸为主症者,均 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 (三)源流: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二 病因病机
• 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 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 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 神。
• (一)、病 因

体虚劳倦

七情所伤

感受外邪

药食不当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二) 病 机

心悸的病因虽有上述诸端,然病机不外于气血阴
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其病位
在心,而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 心悸的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 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 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虚 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实证日久,病邪伤正, 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 致实,兼见实证表现。
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
• 心悸的病位在心,心脏病变可以导致其它脏腑功
能失调或亏损,“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 问》);同样,其它脏腑病变亦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及心。 故临床应分清心脏与它脏的病变情况,有利于决定治疗 的先后缓急。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二)、治疗原则
• 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 • 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 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 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
心悸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 一 概述 • 二 病因病机 • 三 诊治纲要 • 四 辨证论治 • 五 转归预后 • 六 预防调护 • 七 研究进展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一概 述
• (一)定义: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
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 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 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 续性。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2)《丹溪心法》认为心悸的发病应责之虚与痰,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从 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 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痰因火动。” • 3)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
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日:“怔忡者,心中惕 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 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 • 4)《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 • 5)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 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