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培优作业:第一编 专题三 大气及其运动 含解析

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培优作业:第一编 专题三 大气及其运动 含解析

专题三大气及其运动考点突破考点1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考向1 大气受热过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3)该地可能位于()A.吉林省B.河北省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解题思路答案(1)B(2)C(3)D1.气温(1)影响温差的因素(2)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⑤其他因素下垫面反射率:反射率高,气温低。

盛行风:盛行风由较低纬吹来,气温高;盛行风由较高纬吹来,气温低。

人类活动:受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气温高于郊区。

2.大气受热过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大气受热过程与全球变暖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2)大气受热过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

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大气受热过程与太阳能资源①高海拔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②内陆地区变式演练(2019·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联考)读我国某地冬、夏季山谷、山顶气温日变化图,回答1~3题。

1.该山地最可能位于()A.鄂B.晋C.黑D.新答案 C解析根据气温信息可知该地纬度较高(冬季气温很低),可排除鄂和晋,根据最高温出现在当地时间14时左右,可排除新疆。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山谷B.山顶气温日较差大于山谷C.山顶气温日较差冬季大于夏季D.夜间的大气比白天稳定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图一所示为冬季,图二所示为夏季,冬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山顶,排除A项。

山顶气温日较差小于山谷,排除B项。

山顶气温日较差冬季小于夏季,排除C项。

夜间山顶气温高于山谷,上热下冷,形成逆温层,大气较稳定。

3.野生蓝莓是多年生灌木小浆果果树,多分布在该地较高的山坡上,主要的自然原因是()A.水分充足B.冻害轻微C.土壤肥沃D.人类破坏少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冬季山地较高处气温较高,蓝莓不易遭受冻害。

考向2 大气受热过程对大气运动的影响(2019·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

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

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

据此完成(1)~(3)题。

(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解题思路答案(1)C(2)D(3)A1.热力环流的形成(1)热力环流的成因:地面受热不均。

(2)常见热力环流:城市风、山谷风和海陆风等。

2.大气受热过程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地区间气温差异大(小),单位距离气压差大(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风力大(小)。

3.逆温的生消过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变式演练(2019·北京朝阳上学期期中)三七是一种珍贵的中草药,主产区位于我国云南文山州。

图一为小明同学暑假去云南文山拍摄的三七种植照片,图二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一中尼龙网的用途是()A.削弱a B.削弱bC.增强c D.增强d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尼龙网覆盖于三七上方,可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读图可知,a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会变化;b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会减少;c为大气逆辐射,d为地面辐射,尼龙网对大气逆辐射和地面辐射的直接影响很小。

2.推测三七的生长习性是()A.耐高温B.喜强光C.喜温湿D.耐干旱答案 C解析云南文山州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通过尼龙网可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地面温度降低,这说明三七不耐高温、不喜强光;当地降水较多,通过尼龙网降低地面温度,可减少蒸发,说明三七喜湿,不耐干旱。

考点2大气运动与降水考向1 影响降水的因素(2019·北京高考)平顶山市地处豫西山地向黄淮海平原的过渡地带。

下图为该市各观测点年平均降水量图。

读图,回答下题。

导致该市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太阳辐射B.海陆位置C.植被覆盖率D.地形条件解题思路答案 D影响降水的因素1.大气运动对降水的影响(1)热力环流与降水形式对降水的影响城市风城市地区盛行上升气流,多凝结核,城市降水多于郊区,形成雨岛效应山谷风盆地和谷地地区,在夜晚,山谷盛行上升气流,形成夜雨湖陆风白天,湖区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减少;夜晚,湖区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增多(2)大气环流与降水形式对降水的影响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信风带一般少雨;大陆东岸地区多雨西风带多雨极地东风带少雨2.海陆位置:近海受湿润气流影响的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洋流:暖流影响的地区降水多,寒流影响的地区降水少。

5.天气系统与降水(1)受锋面、气旋影响,降水多。

(2)受单一气团、反气旋影响,降水少。

变式演练(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二次联考)下表中甲、乙为欧洲西部某地(50°N,5°E)和南美洲西部某地(45°S,72°W)的气候资料。

据此回答1~2题。

1月4月7月10月全年甲地均温/℃13.2 11.3 6.3 8.1 10.2甲地降水/mm 161 339 509 232 3 860乙地均温/℃ 4.8 9.2 16.1 12.2 11.1乙地降水/mm 164 84 95 140 1 260 1.甲地降水远比乙地丰富的主要原因是()A.西风带来丰富水汽B.靠近海洋水汽充足C.沿岸暖流增温增湿D.山地阻挡多地形雨答案 D解析读表可知,甲地7月均温低,乙地1月均温低,故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

根据甲、乙两地位置可知,两地均位于西风带,且靠近海洋,排除A、B两项。

乙地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甲地沿岸有秘鲁寒流流经,C项错误。

甲地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受安第斯山脉阻挡,处于西风的迎风坡;乙地位于欧洲西部,地势起伏小,所以甲地降水比乙地丰富,故D项正确。

2.乙地降水量冬季较夏季更丰富的原因主要是()A.气压带、风带的移动B.暖流影响C.地形阻挡D.冬季西风更为强劲答案 D解析中纬度南北温差冬季比夏季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冬季大于夏季,冬季西风强盛,水汽更多,所以冬季降水多于夏季,D项正确。

考向2 大气环流的应用(2018·江苏高考)公元399~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

下图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佛国记》中有“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的记载,其描述的区域是()A.印度河上游谷地B.帕米尔高原C.斯里兰卡沿海平原D.塔里木盆地(2)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A.1~5月B.5~9月C.9~12月D.11月~次年3月解题思路答案(1)C(2)B1.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使各气压带、风带控制或交替控制的地区具有不同的水热特征,从而形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动物迁徙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热带草原地区有明显的干湿季,导致动物发生大迁徙,这种现象在东非高原最为典型。

赤道穿过肯尼亚中部,因此肯尼亚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之下。

冬半年(北半球)的时候赤道低气压带主要控制肯尼亚南部,因此南部降水多,草肥水足,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当赤道低气压带北移时,降水区域也随之向北移,南部逐渐进入旱季,草枯水竭,而北部则是草肥水足,因此南部草原动物就往北迁移。

3.气压带、风带对海洋航行的影响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会影响洋流的流向,进而对海洋航行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海洋航行中尽可能做到顺风顺水。

4.气压带、风带对海洋渔业的影响受盛行风影响的地区,海域风浪大,不利于捕鱼作业;受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多阴雨天气,不利于捕鱼作业;受高气压带影响的地区,海域风浪小,多晴朗天气,方便捕鱼作业。

变式演练(2019·全国高考冲刺押题卷)每年秋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下称加州)易出现山林火灾。

下图为2018年11月加州山火分布示意图,此次山火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圣安娜风”特指秋冬季节从大盆地向西南扫过加州的一种风,对所经过的山林火灾影响极大。

据此完成1~3题。

1.形成“圣安娜风”的气压或风带是()A.陆地冷高压B.副热带高压C.盛行西风D.极地东风答案 A解析“圣安娜风”形成于秋冬季节,此时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因此不可能由此形成“圣安娜风”;西风带在北半球吹西南风,图中风向不吻合;极地东风主要影响高纬度地区,因此排除;秋冬季节北美大陆气温低,空气下沉,形成冷高压。

2.到达加利福尼亚州着火点的“圣安娜风”的性质是()A.低温干燥B.高温干燥C.低温湿润D.高温湿润答案 B解析“圣安娜风”原本低温干燥,但越过山脉后,空气下沉增温,性质变得高温干燥,容易诱发山林火灾。

3.秋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林区多火灾的主要原因有()①多雷电天气②多受焚风效应影响③多枯枝落叶④多家庭燃木取暖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 B解析雷电天气属于强对流天气,秋季该地很少发生;对林区的树木保护意识强,家庭燃木取暖可能性不大;这里夏秋季节炎热干燥,林木枯死,山林中有大量干燥的枯枝落叶,再加上“圣安娜风”的焚风效应影响,极易发生森林火灾。

考点3气候考向1 气候类型(2017·全国卷Ⅱ)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

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

据此完成(1)~(3)题。

(1)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

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A.用水便利B.土壤肥沃C.地势平坦D.植被缺失(2)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3)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