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介绍几本常用字典辞书1、《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2、《辞源》、《辞海》3、《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4、《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5、《说文解字》、《经籍籑诂》6、《经传释词》、《词诠》、《古书虚词通解》7、《诗词曲语辞汇释》、《诗词曲语辞例释》(1)《康熙字典》:作者:清张玉书、陈延敬等奉敕撰。

成书时间: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

成书情况:在明梅赝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两部字书的基础上增订而成。

编排方式:用部首排列法,共收字47035个,分214个部首。

按照部首笔画的多少,分别归入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地支命名。

其214部首按笔画分布有如下号角:一二子中三丑寅四卯辰巳五午未六在申未七在酉八九戌部余亥存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清王引之曾作《字典考证》,纠正了其中引书错误达二千五百八十八条。

一九八一年,王力著《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订出五千二百个字的错误音读。

《中华大字典》:作者: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出版时间:1915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编排方式:部首排列法,共收字48000多,比《康熙字典》多收一些近代方言字和翻译用的新字。

评价:它是在《康熙字典》的基础上上整理、增删、修订而成,取舍不一定都很允当。

两部辞书可参照使用。

2、《辞源》、《辞海》《辞源》:成书于公元1915年,1979年到1983年修订。

全书分为一、二、三、四四个分册。

它是一本专门的古代汉语词典。

在解释时比较注意探索词义的来源,一般引用古代书证,有的还介绍了可以参考的书,词典使用繁体字进行编排的。

《辞海》:成书于公元1936年,1980年修订。

最近又再次修订。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本。

它是一本综合性的词典,注重于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上的百科词语。

解释时简单通俗,而且,它使用简化字编排,大大地方便了现代的读者。

3、《汉语大字典》主编:徐中舒、李格非、赵振铎等出版社:从1986年起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和湖北辞书出版社陆续出版,共八卷,至1990年全部出齐。

其后又分别于1992、1995、2001年出版了缩印本、三卷本和四卷本。

编排体例:全书按部首编排,其部首以《康熙字典》214部为基础,删并了14部,故为200部。

共收列古今单字五万六千左右,是迄今为止单字最多的汉语字典。

释字体例:《汉语大字典》对单字的说解一般包括解形、注音、释义、引证思想。

在字形方面,于楷书单字条目下收列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形体,并简要说明其结构的演变。

在字音方面,它对所收列的楷书单字尽可能地注出了现代读音,并收列了中古的反切,标注了上古的韵部。

在字义方面,它不仅注重收列常用字的常用义,而且注意考释常用字的生僻义和生僻字的义项,还适当地收录了复音词中的词素义。

其《前言》说:“它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注意汲取今人的新成果。

它注重形音义的密切配合,尽可能历史地、正确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汉语大词典》编者:由上海市、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五省一市组成的有关专业工作者共同编写。

由罗竹凤主编。

出版: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体例:单字也按部首排列,部首同《汉语大字典》相同,也是200部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评价: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文词典。

4、《新华字典》编纂:新华辞书社编纂,魏建功主持,商务印书馆出版。

评价:目前流行最广的字典。

编纂体例:字音上,用普通话注音,同时还照顾了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读音,对古代汉语的注音,往往以“二音”等形式来处理。

字义上,比较注意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

但是,这部字典毕竟是一本现代汉语的字典,它所收的古字、古义是非常有限的,学习时还必须借助其他字典或者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编纂: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吕叔湘、丁声树先后任主编。

性质: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的中型现代语文词典。

评价:这是一部释义精确、久享盛誉的规范型字典。

有助于通过现代的精确释义去理解它的古义。

《古汉语常用字典》编纂: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

出版:商务印书馆,共四版,其第四版所收古汉语常用字已增加到六千四百多个。

编排体例: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先释本义,然后列引申义,假借义,并引例句帮助理解。

对用例中的有关词语随文作了注释,释义中指明了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等。

后附《难字表》,收2600多字,只注音、释义,不举例。

评价:这是初学古汉语者的一部较好的工具书。

《王力古汉语字典》作者:王力先生主编、唐作藩、郭锡良等编著出版:中华书局2000年版。

编排:全书共收古汉语常用字12500多个,同时酌收了一些双音词,以联绵字为主,数千没有拼音检表。

特点:(1)扩大词义的概括性。

(2)僻义归入备考栏。

(3)树立历史观点。

(4)注意词义的时代。

(5)注明联绵字。

(6)在每部的前面先写一篇部首总论。

(7)辨析同义词。

(8)列举一些同源字。

5、《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东汉许慎(字叔重)成书年代: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性质:解释汉字本义的字典重要性: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

《说文解字》信息《说文》汉字总数:正篆9353个+重文1163个总篇数:正文14篇+叙目1篇现存版本:今存宋初徐铉校定本,每卷分上下,共三十卷。

编排体例:许慎依“六书”的原则,按文字形体及偏旁结构,分列540部,首创部首编排法。

把九千多字分别列入540个部首中,对后世检字法有深远的影响。

a、《说文》把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在这个部首之下。

如“李、松、杨、桃”等在木部。

b、又把形体相似或意义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如“人、从、比、北”;C、同部首的字又尽量把意义相近的字放在一起,如“言部”的“讪、讥、诬、诽、谤”。

这样,540部首就分为若干大类,成为有一定系统的部首体系。

释字体例:先列小篆的形体,然后进行解说,先说字义,后释形体结构。

如:“奉,承也。

从手廾,丰声。

”凡是部首的字最后注明“凡×之属皆从×。

”如“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

凡男之属皆从男。

”主要价值:a、创立六书理论;b、创立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书的体例;c、保存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义,便为释读甲金古文提供了依据;d、保存了先秦的词义和汉代的训诂资料;e、保存了古音资料;f、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的资料。

“说文四大家”历代研究说文的人很多,清代有“说文四大家”,他们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其中段、朱两家影响最大。

《经籍籑诂》作者:清代阮元主编成书时间:清嘉庆三年(1798)性质:这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对这个字的解释,解释相同或相近的放在一起。

编排体例:韵目排列法,按当时作诗通用的平水韵106韵编次被释的字,每一韵为一卷,共分一百零六卷。

世界书局影印本《经籍籑诂》的前面附有笔画索引。

6、虚词专著:《经传释词》《词诠》《古书虚词通解》作者:清王引之(公元1766—1834)著。

性质: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出版时间:初刻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

编排体例:是按古声母的顺序排列的。

《词诠》作者:近人杨树达著,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初版,共十卷。

性质:是一部专门解释古汉语虚词的词典,编排体例:用注音字母编排,书前附有“部首目录”,一九五四年中华书局用原版重印时在术后增附了汉语拼音索引。

释词体例:是先指出词性。

其次释义,最后举例。

主要特点:释义准确,引例得当,给每个词都表明了词性,便于初学,是一部很严谨的专著。

《古书虚词通解》作者:南开大学解惠全、崔永琳、郑天一编著出版:2008年5月中华书局出版概况:汇集元卢以纬《助语辞》、清代袁仁林《虚字说》、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吴昌莹《经词衍释》、近人杨树达《词诠》、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等七部虚词著作的全部词条和训解内容,逐词逐义项归纳,精选例句,重新编排。

评价:对研究古汉语虚词和汉语语法史来说,是一部丰富而系统的重要资料对阅读古书来说,是现今收词最多、训释最全的一部虚词词典。

7、《诗词曲语词汇释》作者:近人张相著。

出版:中华书局1957年出版。

内容:此书汇集唐宋元明间流行于诗词曲中的特殊用语。

全书汇集单字和短语,标目537个,附图六百多个,分条八百多。

凡字词有两个以上意义的,都以一义作一项,各举数例,细辨其大同小异,说明情味、语意之不同。

编排体例:本书编排无明显规则,大约虚词在前,实词殿后,逐条随便比次。

书后有“语辞笔画索引”,可供查找使用。

此书既能帮助读诗词曲的人了解这些特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也可供研究语文和编辑词典的人们作参考。

《诗词曲语词例释》作者:王锳性质:是继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而作的一种对唐宋以来的诗词曲中的疑难词语进行考释的工具书,具有《汇释》补遗的性质。

出版:中华书局1980年初版,2005年初版第二次增订本。

补充:1、《尔雅》:成书时间:汉代。

性质:它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提供了先秦古书里的原始解释,成为一部“释古今之异名,通方俗之殊语”的工具书。

重要性:我国第一部词典。

编排体例:全书按分类排列,把同义词归为一类,分成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十九篇。

评价:这是一部释义的训诂词典。

对了解古代社会历史情况、古代天文地理以至古物情况都有帮助。

它在我国语义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但它对材料的分类较原始,有很大局限性,而且词义解释有的过于笼统。

2、《释名》:刘熙编,成书于东汉末年,是我国第一部用声训方法探求名源的词典,也是一部百科名词的词典。

共二十七篇,它是根据字义编纂的,但解释词义完全采取音训的办法。

编者编这部书的目的在于探讨各种名称得名的由来,书名就表现了其旨趣。

这部书不同于以往的书,只给字词下个简单的定义;而是在释义之后,进一步指出这个词得名的原因。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代的语音和方言,了解古书中的词义和事物。

缺点是有些解释有所穿凿附会。

清人毕沅撰有《释名疏证》,阐释《释名》的内容,纠正其缺失,可参考。

3、《联绵字典》:符定一编撰,北京京华印书局1934年出版,这是一部解释六朝以前古书上双音词的大型词典,有词,有词组。

在编排上按照词的第一个音节的书写形式,依照字形的部从关系,分部编排。

前有叙例,声纽表,韵部表、部首,后有跋尾、附录和部首式的字典索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