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司控制理论:出处:Berle and Mean s (伯利和米恩斯)1932年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中掀开了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的讨论,成为研究现代公司治理的理论先导,奠定了现代公司控制理论的基础。
核心思想:他们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最大的200家公司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了分离,现代公司由“所有者控制”转变为“经营者控制”,他们的主张主要有:(1)所谓与企业所有权相分离的控制权,是指无论通过行使法定权利(right)还是通过施加压力,在事实上所拥有的选择董事会成员或其多数成员的权力,即对大部分董事有实际的选择权。
(2)指出很多公司【美国大公司】的所有权分散在众多的小股东手中,这种所有权结构导致了现代公司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不可避免的会使企业管理权从私人资产所有者转移到有管理技术的人手中。
这种“股权分散”的理论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逐步发展了委托—代理理论(代理成本)。
(3)随着公司财富的所有权变得更加广为分散,对这些财富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已经变得越来越少集中于同一个人之手。
对行业财富的控制可以而且正在被以最少的所有权利益来完成,财富所有权没有相应的控制权,而财富的控制权没有相应的所有权。
(4)现代公司的组织形式不仅让职业经理能够发挥专业特长,同时也能让股东运用资本市场的保险机制分散化风险。
决策功能的分离和对职业经理的依赖(源于分工的专业化优势)迫使股东必然要给予经理更大的管理选择权。
管理决策的自由一方面可以发挥专业化分工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分散化股东与职业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
这一理论为公司治理基本理论—代理理论奠定了基石。
代理理论认为,当委托人为获取某种服务而雇佣代理人、并对另外一方提供相应的报酬时,代理关系就产生了。
股东与经理之间是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股东是委托人,将企业的资产和经营委托给经理管理,经理是代理人,为股东经营并领取报酬。
股东和经理作为两个利益主体,各有其目标和激励,股东追求企业利润和价值最大化,经理则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
股东和经理在目标上的偏离,出现代理问题,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所产生的代理问题,会导致管理机会主义的产生而损害企业价值【现代公司所有权分散以及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问题仍然是实践领域和理论界不断关注的焦点,伯利和米恩斯仍然不可避免地处于政策讨论的前沿,而在这个领域里即使是最成功的学术文献也很少能够在架子上放过十年的】詹森和默克林(1976)进一步阐释了代理成本和公司资本结构的相关性。
经营者可以从公司利润中获取个人报酬。
当经营者同时也是公司剩余索取权的唯一享有者时,他会充分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决定其获取报酬的最佳比例。
一旦经营者将公司的部分剩余索取权转让,经营者获取个人报酬的边际成本由外部股东分担,其个人承担的份额相应下降,因而经营者将索取更多的个人收益,包括货币和非货币报酬,这不仅会排挤外部股东的收益,同时也将降低公司的整体价值。
不论是由大股东主导还是由管理层发起,私有化交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所有权和控制权再结合,从而有效地解决代理成本的问题金融中介理论:出处:美国两位经济学家约翰·G·格利和爱德华·S·肖合作发表了是当代金融理论的创立者,他们在1956年发表的论文“金融中介机构和储蓄—投资过程”中首次提出了有关金融中介理论,主张“资产转换”学说。
【开启金融中介重要性理论闸口的是Fisher(1930)的分离理论】。
核心思想:他们分别从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两个角度,系统阐述了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金融深化的概念,即金融资产快于非金融资产积累的速度而积累。
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首先应该从金融领域人手,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借助市场的力量实现利率、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从而消除“金融抑制”。
(1)指出金融中介(银行、共同基金、保险公司等)是对金融契约和证券进行转化的机构。
(2)在具体研究联结储蓄向投资转化的作用上,指出银行与非银行金融中介都是通过财富拥有者提供资产组合吸收储蓄,并通过各种特殊的中介技术提供贷款,同时通过竞争获得自身在市场的发展空间。
(3)指出银行与其他金融中介之间的差别在于,银行所提供的间接融资证券(存款)具有货币性,而其他金融中介提供的间接证券没有货币性。
(4)主张各种金融中介都是为财富拥有者提供资金组合,并通过竞争获得自身在市场中的发展空间,各种金融中介在开展金融业务时,都必须尽可能满足储蓄者与投资者的偏好,这种竞争的方式或满足的方式就是进行资产转换。
不同的资产转换方式造就了各种金融中介之间存在的差别,银行主要是通过满足支付要求而提供负债。
【金融中介理论研究不涉及市场的具体交易行为和金融工具,不涉及对资产组合的风险与收益估计,主要探讨金融活动中要参与主体金融中介为什么存在、如何发挥作用等较抽象的理论内容。
】新的金融中介理论强调:(1)金融中介是经济风险优化配置的专家,即风险管理功能将替代原来的中介在减少不对称信息方面的作用:(2)金融中介辅助一般投资者参与日常日益复杂的金融市场和更有效的使用新型金融工具,即它降低了一般投资者的参与成本,它将替代掉金融中介原来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的作用;(3)为投资者创造价值以成为金融中介重要的、核心的功能。
该理论回答的问题是“金融中介为什么存在”这一本源问题。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出处:一般认为Demsetz(德姆塞茨)的1968年在《经济杂志》发表的论文《交易成本》是最早涉及市场微观结构的文献,它奠定了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基础,第一次提出了买卖差价模型。
他表明:即便是同一种金融资产,市场上也存在两种价格,一个是急于卖出的价格(ask price)一个是急于买进的价格(bid price),买卖差价作为均衡结果出现,当买卖的市场指令在时间上不能同步和在数量上不能匹配时,即时性和流动性就有价格。
【但真正引起人们重视源于1987年10月纽约股市暴跌。
这次事件使人们去思考股市的内在结构是否具有稳定性、股市运作的内在机理是如何的等有关股市微观结构问题。
】核心思想: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是金融学一个重要的新兴分支,主要研究在既定的市场微观结构下金融资产的定价过程及其结果,揭示市场微观结构在金融资产价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关于价格发现的模型及其实证研究,包括做市场的买卖价差决定、交易策略分析、信息揭示与价格调整等;二是关于市场交易机制与市场质量,主要研究不同市场机制安排对市场质量与价格的影响。
交易机制的关键功能在于,能够在有效交易规则的约束下通过“黑箱”将投资者的潜在需求转化为已实现的价格和成交量。
不同的交易机制在价格发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各交易机制所允许的指令类型、交易发生的时间、指令递交时投资者所能获得的信息数量与质量以及对做市商提供流动性的依赖程度也是不同的。
该理论理论以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和厂商理论作为思想渊源,并运用一般均衡、局部均衡、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市场连续性、存货理论、博弈论、信息经济学等多种理论与方法对其核心问题——金融资产交易及其价格形成过程和原因进行分析。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包括:(1)证券价格决定理论:主要包括交易费用模型和信息模型。
分析证券市场价格决定中交易费用和信息的影响;(2)交易者的交易策略研究:先验地将交易者分成两种类型(知情交易者和非知情交易者,根据是否有信息优势)或三种类型(将非知情交易者进一步分成相机性交易者和噪音交易者),从个体最优化的角度来分析不同交易者的交易策略选择;(3)价格序列的信息含量分析。
(4)交易机制的分析与选择。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研究的核心是金融资产交易及其价格形成过程和原因的分析,因此目前对该理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资产定价领域。
拓展开去,该理论在公司财务和收入分配等方面也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市场微观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市场微观结构仅指价格发现机制,广义的市场微观结构是各种交易制度的总称,包括价格发现机制、清算机制、信息传播机制等。
《显然,期货市场的微观结构概念比一般广义的微观结构概念还要宽泛一些,因为期货市场所交易的“资产”是一份合约,而不是有价证券,而合约中既包括了部分交易与清算机制的内容,也包括了影响其市场价格行为的其它条款,因此合约设计本身也构成期货市场微观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
完美资本市场下的储蓄和投资理论(1)出处: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数学家,经济计量学先驱者之一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在代表作《利息理论》中,揭示了资本市场的存在增加了储蓄人和借款人的效用,由此形成理论。
(2) 核心思想:①提出了运作良好的资本市场的效用。
②提出了投资决策第一原则。
即金融市场提供了对可能的投资方式进行比较的标准,对投资者而言,实施一个项目至少带来与金融市场上可获得的机会相等的效用。
如果不能带来金融市场所能提供的效用,人们不会从事这项投资,转而直接利用金融市场上的机会,这就是投资决策第一原则。
③提出了金融市场分离定理(费雪分离原理)。
即资本市场产生了一个单一的利率,使借贷双方在进行消费和投资时都要以以此为依据,而这反过来又促使投资和筹资决策的相互分离。
完美资本市场下的储蓄和投资理论直接为公司金融中的资本预算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贡献。
投资组合理论(1)出处: 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马考维茨(Markowitz)首次在《证券组合选择》的论文中提出投资组合理论(Portfolio Theory),并进行了系统、深入和卓有成效的研究,他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2)核心思想:①增加投资组合中的品种数量,从而规避非系统风险;品种的选择应选择协方差较低(为负)的组合。
②该理论包含两个重要内容:均值-方差分析方法和投资组合有效边界模型。
③人们进行投资,本质上是在不确定性的收益和风险中进行选择。
投资组合理论用均值—方差来刻画这两个关键因素。
所谓均值,是指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它是单只证券的期望收益率的加权平均,权重为相应的投资比例;所谓方差,是指投资组合的收益率的方差。
我们把收益率的标准差称为波动率,它刻画了投资组合的风险。
投资组合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正是人们在证券投资决策中应该怎样选择收益和风险的组合。
他们在给定期望风险水平下对期望收益进行最大化,或者在给定期望收益水平下对期望风险进行最小化。
④具体描述:因此把上述优化投资组合在以波动率为横坐标,收益率为纵坐标的二维平面中描绘出来,形成一条曲线。
这条曲线上有一个点,其波动率最低,称之为最小方差点(英文缩写是MVP)。
这条曲线在最小方差点以上的部分就是著名的(马考维茨)投资组合有效边界,对应的投资组合称为有效投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