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生心理适应

新生心理适应

学习方面:大学里学习不会再有人催你,完全靠自觉,而且大学里主要学习的是 学到学习的方法,如果你不太爱学习的话,那么你的自由时间是非常多的,要注意把握自己,不要让这么自由的时间腐蚀了你的生活习惯。

社会方面:大学是为青少年走向社会的一个跳板,在这里你会逐渐的成熟,你会跟很多的人交流,拓宽你的视野,同时为你的将来准备丰富的人脉,大学里的各种社团非常多,培养你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的能力。

在大学里你可以尽情的展示你自己,当然不能犯法,这里是你以后走向社会的一个缩影,你可以选择任何一个舞台,向别人展示你的能力,甚至你可以自己创造属于你自己的舞台,而且没有太多的人干涉你,到了社会上就没有这么方便了。

实例:1、角色改变小柯即将到北京一所重点大学求学了,他在中学里一直勤奋学习,把分数看得很重,因为他除了学习成绩优秀以外,就没有别的特长了。

他担心,在大学这个高手云集的新环境中,他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每当他想到将要投入全新的大学生活时,小柯就有点发怵。

从某种意义上说,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大部分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平时深得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通常都是生活中的中心人物。

但是许多大学生一跨进大学校门便害怕起来,因为在大学里(尤其是重点、名牌大学),几乎每个人都有着辉煌的过去,人人都是学习尖子,个个都是高手奇才,如果重新排定座次,就只能有少数人保持原来的中心地位和重要角色。

大多数学生将从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转变,自我评价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在中学里面,学习成绩的好坏,一直是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标准。

然而,在"高手如云"的大学新班集体中,可能由于学习方法或是心理压力的问题,使大学新生原来的优势不复存在,原市级甚至省级高考状元可能学习成绩会落后于一个高考成绩一般的同学。

这部分原来以学业成绩优秀而建立起自信心的大学新生,用原来的信念推论出"学习成绩不好个人价值就低"的结论,这一结论沉重地打击着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许多人因此导致了失眠、神经衰弱和抑郁症。

另外,在大学里,评价人的标准并非是单一的学习成绩,能力特长更是在实际生活中衡量一个人素质水平的重要因素,并且后者有愈来愈重要的倾向。

比如一个大学生知识面很宽,或者社会交往能力很强,或者能歌善舞,或者有体育专长,这些都有助于大学生找到自己在角色转变后的位置。

2、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心理学中自我意识的一个方面,是指人对自身条件、素质、才能等各方面情况的一种判断。

大学新生对自我的评价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活中的学习效能、职业选择和事业奋斗中的自信心。

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渠道:直接的自我评价和间接的自我评价。

进行直接的自我评价,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自然条件,包括健康情况、心理状态、情感特点、兴趣倾向、知识水准、专业特长、智力情况、能力特点,还可以测定一下自己的生物节律周期、智商指数、气质类型、性格类型等作为参考。

其次,是用自己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中(如对各个科目的学习)取得的不同成绩相比较,以发现自己的长处,确定奋斗的目标。

间接的自我评价法,是指通过与他人行为的对照及情况的对比,发现自我认识的错位。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些人不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原因之一。

当事者迷,那么就不妨用与他人相比较的方法及用自己在不同领域中取得的不同成果比较的方法鉴别一下。

对女大学生来说,她们在自我评价的问题上常常会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好幻想,把个人的境遇、发展、前途勾画得绚烂多彩;另一方面又常常低估自己的才智和工作能力,自我评价常常是过谦的甚至是比较自卑的。

" 天生我材必有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有的人可能不辨音律,但却有高超的组织才能;有的人也许不解数字之谜,但却心灵手巧,长于工艺;有的人可能不会琴棋书画,但酷爱大自然,精于园艺;有的人或许记不住许多外语单词,但有一副动人的歌喉,擅长文艺。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奋斗方向的前提。

在实践的鉴别中,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要使思维方法尽可能地全面些、辩证些、灵活些。

人的知识、才能通常是处于离散、朦胧状态的,需要人们不断地挖掘、发现和开发。

从个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的特点、毅力的恒久性、已有的知识结构、献身精神与果敢魅力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测试,将为你作出科学的自我评价提供有益的帮助。

3、自信心在大学的校园生活中,人总会有失意的时候。

当你在学习、生活上遭受挫折的时候,怎样才能重新建立自信心呢?英国心理学家克列尔.拉依涅尔提出了10条帮助你增强自信心的规则:1.每天照三遍镜子。

清晨走出宿舍之前,对着镜子修饰仪表,整理着装,务必使自己的外表处于最佳状态。

午饭后,再照一遍镜子,修饰一下自己,保持整洁。

晚上就寝前洗脸时再照照镜子。

消除对自己的仪表的不必要的担心,更有利于你将注意力集中到工作、学习上。

2.不要总想着自己的身体缺陷。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身体缺陷,完美无缺的人是不存在的,对自身的缺陷不要念念不忘,其实,人们往往并没有那么在意你的缺陷。

只要少想,自我感觉就会更好。

3.你感觉明显的事情,其他人不一定注意得到。

当你在众人面前讲话感到面红耳赤时,你的听众可能只是看到你两腮红润,令人愉快而已。

事实上你的窘态并没有那么容易被其他人发现。

4.不要过多地指责别人。

如果你常在心理指责别人,这种毛病就可能成为习惯。

应逐渐地克服这种缺点,总爱批评别人的人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5.多数人喜欢的是听众。

因此,当别人讲话时,你不要急于用机智幽默的插话来博得别人对你的好感。

你只要认真地倾听别人的讲话,他们就一定会喜欢你。

6.为人坦诚,不要不懂装懂。

对不懂装懂的东西坦白地承认,这不仅不会损害你的形象,还会给人以诚实可信的感觉;对别人的魅力和取得的成就要勇于承认,并致以钦佩和赞赏。

7.在自己的身边找一个患难相助、荣辱与共的朋友。

这样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会感到孤独。

8.不要试图用酒来壮胆提神。

如果你害羞腼腆,那么就是喝干了酒瓶也无济于事。

只要你潇洒大方,滴酒不沾也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9.拘谨可能使某些人对你含有敌意。

如果某人不爱理你,则不要总觉得自己有错。

对于有敌意的人,不讲话虽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却是唯一的方法。

10.一定要避免使自己处于一种不利的环境中。

否则,当你处于这种不利情况时,虽然人们会对你表示同情,但他们同时也会感到比你地位优越而在心理轻视你。

4、心理丧失感报纸上曾经登过一篇文章,内容是广西一位女大学生从广西考了上海某大学,可是她对新环境极不适应,口音不习惯,生活也不习惯,周围又没有一个熟人。

父母不停地打电话问她的情况,这位女生每次接电话都哭个不止。

无奈的父母只得来到上海陪了她一个月。

可父母刚走一个星期,她便偷偷地回到广西,主动退了学。

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有得有失的。

当你远离家乡,来到外地上大学,你获得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但同时你也将有所丧失――离开你所熟悉的环境,离开那些深有感情的老师和同学。

从事事由大人作主到常常要自己拿主意,从由老师制订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到自己独立去适应新的教学风格和学习方式,从中学时代的亲密好友到初入大学的孤独失落,大学新生面临众多的"心理丧失"。

这种心理丧失所带来的挫折感往往困扰着大学新生。

那么,怎样才能走出心理困境,走向成功呢?首先,大学新生要认识到,人的一辈子,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胎儿丧失了襁褓,才能学会站立和走路;青少年丧失了父母的呵护,才能成为具有独立生活的人……如果我们一辈子都惧怕丧失,都不愿意付出任何代价,那么我们也终将丧失发展的机会。

从这个角度来看,你今天由于丧失所带来的暂时的痛苦和不适应,换来的正是明天的飞跃。

如果明白了这一点,那么与其消极被动地面对新的环境,不如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新的环境。

如果你想赢得别人的喜爱,赢得朋友,就必须开放自己、关心别人。

如果你永远沉浸在自己的"孤独"之中,永远把感情寄托在过去的环境上,那你就无法走出心理丧失感,这样的人,有谁会喜欢?其实,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大学里的新同学一样可爱,他们并不是个个自私的。

当你有了新朋友时,就会有人分享你的快乐和烦恼,你也就有了更多的进步动力。

不管你愿不愿意,人都是要长大的。

长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将要面对更多的变化,意味着你要不断地去适应新的、更加复杂的环境。

心理学论文: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内容提要】心理适应是近年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经常涉及的一个重要概念。

心理适应的概念可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不同角度做出解释。

心理适应包括主动与被动、消极与积极、内部与外部、狭义与广义等不同类型。

心理适应的机制是由认知调节、态度转变和行为选择等环节构成的动态过程,与此相关的心理素质是心理适应能力培养的重点。

一、心理适应的概念心理学范畴里使用适应概念时通常有三个角度,一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即生理适应,如感官对声、光、味等刺激物的适应;二是心理上的适应,通常是指遭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使人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这是一种狭义的适应概念;三是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为了生存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和努力改变环境以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适应,这是社会适应的概念。

目前解释适应概念比较权威的定义来自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该词典中对适应的定义是这样下的:“适应是来源于生物学的一个名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上和行为上的改变。

心理学中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

如对光的变化的适应和人的社会行为的变化等。

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从生物学来说是一种适应,它既可以是一个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状态。

有机体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与环境取得平衡的,它可以概括为两种相反相成的作用:同化和顺应。

适应状态则是这两种作用之间取得相对平衡的结果。

这种平衡不是绝对静止的,某一个水平的平衡会成为另一个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

如果机体与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

这种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就是适应,也是儿童智慧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1](P618)这一定义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了适应这一心理现象的性质与特点:第一,心理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第二,心理适应是一个重建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第三,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

这三点对于理解适应的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从全面理解适应概念的角度看,这一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说明:第一,要明确适应现象是伴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的,没有环境的变化也就无所谓适应或不适应。

但是由于人们生活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实际上是处在不间断的变化中的,因此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存在着适应的问题,都会产生不断适应新环境的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