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刚谈口译学习方法
毕业于外交学院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专业,曾以优异成绩考入外交部翻译室接受培训,后调任新闻司担任新闻发言人同传。
您是怎样走上口译这条道路的?
韩刚老师: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我考取了外交学院,研究生专门研读翻译理论与实践,后来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又有幸被外交部翻译室录取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培训,直到后来被分到新闻司为新闻发言人专职服务。
在新闻司的工作可以说让我有了更高的使命感,对世界大事更加敏锐,更深知做翻译,尤其是口译工作的苦与乐,这个工作通俗点说,就是"痛并快乐着~"回头看看的话,口译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初学者谈谈学习口译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该怎样入门呢?
要有恒心,要做好心理准备。
黄金的学习年龄在16-30岁之间,这段时期记忆力相对较好,接收能力较强。
很多学员来学习时的心态就有问题,说我口语非常好了,一定能胜任口译,抱有这种心态的人往往都学不好,因为语言基础固然重要,方法技巧的习得和长年累月的训练更为重要。
我教过的一个学员听力不错,但是翻出的汉语词不达意,我让她天天听汉语新闻进行复述,看报纸积累汉语语汇,一个月的时间内就有了质的飞跃,所以,要想口译入门,先准备心理条件,再谈其他。
外交部译员的口译训练一向都很神秘,能给我们透露一下这些职业高翻究竟是怎样进行系统训练的吗?
我们当时每天八点准时上课,由翻译室的现职译员和一些资深译审给我们交替传授口笔译技巧。
每天首先听VOA,大家边听边记笔记,大家都知道VOA一般5分
钟,新闻涉及各个领域,速度在当时来讲觉得飞快,而且最要命的是新闻播放完毕之后就必须要逐个翻译,因为之前没有这么严格的训练,所以当
时很多同事都吃不消。
在第一遍翻译完后,用双卡录放机将刚刚录过的新闻逐条播放,找出听错或漏听的部分,以及一些特殊的表达。
这个程序耗时要一个小时左右。
之后就是由现职译员给我们上汉英或英汉演讲稿的翻译练习课,大家逐个做,之后他们会给出评价和重点讲解。
下午一般是听CNN的节目半个小时,记笔记,自己练习消化。
然后是记忆力的训练,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无纸口译"。
最后是笔译的训练。
这个方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一辈翻译家的严谨态度,小到一个介词和冠词都要深究,这也对我现在的教学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然,还有一个最神秘的地方就是,大家在学校里接受的听力或口译训练都是戴上耳机收听,而在这里,没有耳机,就是一台过时的录放机放在讲台上,大家坐在谈判桌的两侧"裸耳"收听,这其实是与现实口译工作直接接轨的做法,很值得提倡,我现在基本不会让大家戴耳机练习,也算是传承了当时训练的精髓吧~不过,要练习同传的话是非戴耳机不可的,需另当别论。
有人说口译入门容易,提高起来很难,口译学习中会遇到许多挫折和困难,应该如何解决这些困扰呢?
的确如此。
口译的基本功很容易掌握,尤其是我教授的记忆力和笔记技巧完全可以在一周之内消化,但熟练应用以及翻译技巧则是另一回事。
其实,对很多人而言,学习口译确实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比如:你的知识面没有达到,汉译英的词汇积累远远不够,翻译词不达意,听力漏听误听,辩音能力不强,口音适应能力差。
针对这些问题,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要坚定信心,包括翻译室的所有同事都曾经经历过这些困惑和挫折,但是我们都是愈挫愈勇的。
当时,我记得我非常羡慕口译的前辈、口译界曾经的"金童玉女"张建敏和朱彤,但后来我发现只是羡慕别人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要知道别人是怎么练就的这些本领,要知道方法和训练素材,假以时日,我也可以成功,甚至再努力一些,超越也不是没有可能。
所以,我抱着赶超的心态,努力去学习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靠着这种不服输的精神,逐渐向这些大家们靠拢。
我经常跟学员们说,学习口译与学习钢琴一样,大部分人学习钢琴是为了陶冶情操,提高个人艺术修养,一小部分人是为了成为下一个肖邦或者李云迪;学习口译会磨练一个人的意志,锤炼一个人的心理素质,而过硬的心理素质是所有职业都需要的;会提升一个人的反应能力和逻辑思维,这是绝大部分人尚未开发的潜能。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