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MIS)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2、决策——决策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有选择的活动。
3、决策过程(理解)——在一定的人力、设备、材料、技术、资金和时间因素的制约下,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可从多种可供选择的策略中作出决断,以求得最优或较好效果的过程就是决策过程。
4、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组成的,能够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5、物料需求计划(MRP)——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即根据产品的需求情况和产品结构,确定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需求数量及订货时间,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库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MRP管理思想借助于计算机这一强有力的工具,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6、制造资源计划(MR PⅡ)——MR PⅡ把企业做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最优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做出有效的计划安排,实现统一管理。
因而,MR PⅡ是将企业的生产、财务、销售、采购、技术管理等子系统综合起来的一体化系统,它使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提供数据。
7、企业资源计划(ERP)——在制造资源计划(MR P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面向供应链的信息系统,它把供应商等外部资源也集成到信息系统中,把企业内部的所有资源和企业外部的所有资源整合到了一起。
是一种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等所有资源进行全面集成管理的信息系统。
8、数据处理——指把来自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社会经济活动等领域中的原始数据,用一定的设备和手段,按一定的使用要求,加工成另一种形式的数据的过程。
9、数据文件——在信息系统中,数据组织一般采用文件组织和数据库组织。
把数据按某种数据结构组织起来存放在外部设备上,就构成数据文件。
10、WEB数据库——Web数据库系统是指以HTML为代表的Web页面(即网页)与位于底层的数据库的集成。
Internet用户可以通过Web页面来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
11、企业流程重组——按现代化信息处理的特点,对现有的企业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巨大改善。
其本质在于根据新技术条件下信息处理的特点,以事物发生的自然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12、数据字典——是对数据流程图上的一些没有详细说明的内容所做的文字性的详细说明。
数据字典是用文字来描述数据处理过程的。
13、MIS物理系统的实施——是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系统设备的订购、机房的准备的设备的安装高度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14、决策支持系统(DSS)——DSS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应用决策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人机交互方式辅助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的信息系统。
二、简答1、信息系统的类型:(理解)(1)作业信息系统由业务处理系统、过程控制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三部分组成。
(2)管理信息系统是对一个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人和计算机相结合的系统,它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决策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结合起来,辅助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决策。
2、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1)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分为两个阶段:单项数据处理阶段和综合数据处理阶段,几乎涵盖了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2)管理信息系统(MIS):20世纪70年代随着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管理方法的推广而成熟起来。
(3)决策支持系统(DSS):DSS是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帮助决策者探索可能的方案,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
(4)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重要趋势是网络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重要趋势是网络化。
3、信息系统和管理的关系:(理解)(1)信息系统对计划职能的支持:(2)信息系统对组织职能和领导职能的支持:(3)信息系统对控制职能的支持:4、西蒙决策过程模型的四阶段理论:(1)情报活动阶段:是进行情报的收集、处理的工作。
(2)设计活动阶段:是根据情报收集分析的结果设计各种可行的方案。
(3)选择活动阶段:是从可行方案中选择一种备选方案的过程。
(4)实施活动阶段:是把备选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
5、决策科学化的发展方向:(理解)(1)用信息系统支持和辅助决策。
(2)定性决策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决策的方向发展。
(3)单目标决策向多目标综合决策发展。
(4)战略决策向更远的未来决策发展。
6、决策问题的类型:按问题的结构化程度可划分为:(1)结构化决策:问题相对比较简单,有一套固定的程式可以遵循。
(2)非结构化决策:没有固定的程式可以遵循,需要更多地融入人的智慧,要根据此情此景和此时的知识来做出合适的决策,受决策者个人主观影响很大。
(3)半结构化决策:介于结构化决策和非结构化决策二者之间。
7、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1)它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
(2)它是一个对组织及至整个供需链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
(3)它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
(4)它是一个需要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管理系统。
(5)它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
8、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1)基于管理任务的系统层次结构图2.2 管理信息系统的金字塔形结构图2.3 安东尼的金字塔模型(2)基于管理职能的管理信息系统结构(3)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图2.4 管理信息系统概念结构模型9、MR PⅡ系统的工作原理:(1)MR PⅡ的核心在于各级计划系统:①经营计划:计划的最高层次,是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②生产计划大纲:根据经营计划,确定未来1~3年内,每年、每月的生产计划;③主生产计划:以生产计划大纲为依据,把最终产品数量和交货期分布于每一时间段上,并在生产计划和可用能力之间做出平衡;④物料需求计划:确定生产过程中什么时间需要哪种原材料,确保这种原材料能够在生产所需时间内到货,保证既不堆积库存,又不缺货;⑤车间作业计划:根据MR P生成的零部件生产计划编制工序排序计划。
(2)五个层次都是从不同角度解决生产管理中三个共同的问题:①确定生产的目标;②确定生产所需要的资源;③缩小能力需要与可用能力的差距。
10、数据处理的基本内容:(理解)(1)数据收集(2)数据转换(3)数据的筛选、分组和排序(4)数据的组织(5)数据的运算(6)数据存储(7)数据检索(8)数据输出11、数据文件的类型(组织方式):数据文件的组织方式是指文件内部构造数据的方式。
(1)顺序文件:即文件中的记录是按照某些关键字排序的文件。
(2)索引文件:有时为了便于检索,除文件本身外,另外建一张指示逻辑记录和物理记录之间对应关系的索引表,这类包括文件数据区和索引表两大部分的文件称为索引文件。
12、数据模型:(要求掌握实体关系图绘制方法、反映内容)(1)数据模型的类别:①概念模型②逻辑模型③物理模型(2)概念模型的常用表示方法是:实体关系图(E-R图)图3.9是工厂物资管理的E-R模型,图中用矩形表示实体,实体之间的关系用菱形表示,用无向边把菱形与有关实体连接起来,在边上标明联系的类型。
实体的属性可用椭圆表示,并用无向边把实体与属性联系起来。
为了简明起见,图中未画属性,但在文中有相关说明。
在这里,物资入库管理涉及的实体包括:①供应单位:属性有单位号、单位名、地址、联系人、邮政编码。
②物资:属性有物资代码、名称、规格、备注。
③库存:属性有入库号、日期、货位、数量。
④合同:属性有合同号、数量、金额、备注。
⑤结算:属性有结算编号、用途、金额、经手人。
这些实体之间的联系包括:①入库:一种物资可以分多次入库,所以是1:N联系。
②验收:一份合同订购的物资可以分多次验收,所以是1:N联系。
③购进:一次购进的物资可以经多次结算,而一次结算可以承办多次购进的物资,所以是多对多的联系。
其属性为:入库号、结算编号、数量、金额。
④付款:也是多对多的联系,其属性值为:结算编号、合同号、数量、金额。
⑤订货:这是一个数量超过两个的不同类型实体之间的联系。
在订货业务中,一种物资可由多家供应,产生多笔合同。
反之,一个供应单位可供应多种物资,产生多笔合同,所以,在图中用M:N:L的结构来表示。
订货联系的属性为:物资代码、单位号、合同号、数量、单价。
(3)实体关系图的作用(实体关系图在数据库设计时的功能)实体关系图又被称作实体-联系方法,它是从实体的角度出发来反映现实世界中实体和实体之间存在的多种联系。
这种联系分为:①一对一联系(1:1);②一对多联系(1:N);③多对多联系(M:N)。
在数据库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进行数据库概念模型的设计,主要借助实体关系图来实现。
(4)用实体关系图设计数据库的步骤①用实体关系图设计数据库的概念模型和逻辑模型;②将实体关系模型转换为数据库模型;③在转换为数据库模型之后进行关系的规范化;④在关系的规范化的基础之上进行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
13、诺兰模型的6个阶段及其特点:(1)第一阶段:初装初装阶段指单位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
该阶段,计算机的作用被初步认识到,个别人具有了初步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2)第二阶段:蔓延随着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信息系统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部门,并开发了大量的应用程序,这便是所谓的“蔓延”阶段。
显然,在该阶段中,数据处理能力发展得最为迅速,但同时出现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数据冗余性、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
可见,此阶段只有一部分计算机的应用收到了实际的效益。
(3)第三阶段:控制管理部门了解到计算机数量超出控制,计算机预算高比例增长但投资的回收却不理想。
同时随着应用经验逐渐丰富,应用项目不断积累,客观上也要求加强组织协调,于是就出现了由企业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对整个企业的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特别是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这时,严格的控制阶段便代替了蔓延阶段。
(4)第四阶段:集成所谓集成就是在控制的基础上,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联接,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系统。
由于重新装备大量设备,此阶段预算费用又一次迅速增长。
(5)第五阶段:数据管理Nolan认为,“集成”阶段之后是“数据管理”阶段,这一阶段对企业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利用,为企业服务。
(6)第六阶段:成熟一般认为,“成熟”的信息系统可以满足单位中各管理层次的要求,从而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管理。
14、诺兰模型指出的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六种增长要素:(1)计算机硬件资源:从早期的磁带向最新的分布式计算机发展;(2)应用方式:从批处理方式到联机方式;(3)计划控制:从短期的、随机的计划到长期的、战略的计划;(4)管理信息系统(MIS)在组织中的地位:从附属于别的部门发展为独立的部门;(5)领导模式:一开始技术领导是主要的,随着用户和上层管理人员越来越了解MIS,上层管理部门开始与MIS部门一起决定发展战略;(6)用户意识:从作业管理级的用户发展到中、上层管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