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未成年刑事被害人之司法救助制度摘要近些年来,以未成年人为被害人的案件数量不断上升,刑事诉讼在加强刑事被告人的权益保护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然而,与此同时却忽略了对刑事被害人权益的保护,尤其是在涉及未成年被害人权利保障方面的问题一次次被忽视。
未成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未成年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实现司法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需要,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本文以构建和完善刑事案件未成年人被害人司法救助机制为目标,剖析了我国当前未成年被害人刑事司法救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能够为我国未成年被害人刑事司法救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谨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
一、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概述
司法救助在罗马法中称之为“穷人规则”(pool person rules)。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可追溯到3600多年前的《汉穆拉比法典》。
“二战”后,英国刑罚改革运动家m·弗莱提出建立犯罪被害人赔偿制度,后新西兰在1964年1月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刑事损害救助法》,随后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作出了由国家对被害人进行救助的规定。
目前,已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
加强对刑事被害人权益的保障,由国家给予刑事被害人救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项共识。
未成年人是指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其尚不具备完全行为能力,缺乏足够的救济能力,一旦权益受到侵害,难以通过自身来获得司法救济。
在刑事案件中,以未成年人为被害人的刑事案件有其特殊性,由于未成年被害人的生理与心理都还处于青春发育期,极易波动与不稳定,所以加害人对未成年人的侵害除了造成严重的物质和身体上的伤害外,还给未成年被害人的精神上带来严重的伤害,主要表现为长期的恐惧、焦虑、抑郁等感受,长此以往,会造成他们不愿意与人交往、接触,性格也由此变得孤僻和封闭。
尽管大多数犯罪加害人被绳之以法,看起来似乎正义已得到伸张,但站在未成年被害人的角度来说,伸张的正义却只是“表面的正义”。
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比之成年被害人更需要司法机关的司法救助。
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的司法救助,是指司法机关对因受到犯罪行为侵害而又未能从被告人处获得执行或其他渠道得到充分赔偿的
未满十八周岁的刑事被害人,给予一定司法救助的制度。
二、建立和完善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的意义
未成年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应当是国家法律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国家司法机关保障确有困难的未成年人能够维护合法权益,实现司法公正的一项制度,它应当是司法机关对未成年人的一种特别的保障。
从法理学的角度上看,未成年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是实现法律
实质正义的需要。
此外,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也是保障人权、维护民主的需要。
建立和完善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有利于均衡保障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的人权,以实现刑法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目标。
三、我国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立法尚不完善。
目前,国家立法部门尚未对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立法,这导致司法机关对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实施司法救助缺乏法律依据,使司法救助基本无法可依。
于是,对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的司法救助在提起、对象、内容、标准、以及资金来源、管理、审批、发放、监督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造成应当承担救助义务的单位或部门在救与不救、救谁、怎样救、救多少等问题上随意性大,容易出现符合救助条件对象得不到救助或者救助标准过低等问题而起不到救助作用,丧失了司法救助工作应起的作用。
(二)救助方式单一。
司法救助方式,即司法机关实施司法救助所采取的方式。
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对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的救助方式大多仅为经济资助,以帮助未成年刑事被害人解决基本生活方面的突出困难。
然而,不同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不同,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有可用钱解决的,也有用钱不能解决的。
可见,不同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所遇困难的多样性,客观上需要救助方式的多样化。
(三)资金来源匮乏。
司法救助资金是司法救助制度的核心问题,若司法救助资金匮乏,则很难发挥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的作用。
目前,司法救助资金来源匮乏长期困绕着刑事司法救助工作开展:一是国家没有专门建立司法救助资金,救助资金来源缺乏通畅渠道;二是当前救助资金来源对政府部门依赖性强。
中央政法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的《意见》虽明确规定救助资金主要由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统筹安排,但各地经济发达程度不同,政府部门支持程度不同,拨付与否、拨付多少由政府部门决定,缺失强制性规定,随意性空间大。
(四)各部门之间协调衔接不足。
要使未成年刑事案件被害人在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都能得到充分的司法救助,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司法机关在程序上的衔接与紧密配合是非常关键的,但目前我国大多数省份与地区,对其公检法开展未成年人被害人的刑事司法救助工作的衔接机制并没有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相应实施细则,造成了有关部门对未成年人被害人的刑事司法救助不重视,宣传不到位,工作不落实的情况。
而且,对未成年人被害人的刑事司法救助绝不是仅仅靠公检法等司法机关的努力可以实现的,此外,还需要其他政府部门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但目前,公检法等司法机关与其他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协调衔接能力不足,形成司法救助工作各自为战的局面,起不到司法救助应有的作用。
四、探索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对策与路径
(一)制定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成文法。
应当由全国人大制定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法律,以成文法形式规定我国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的司法救助制度,详细规定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的对象、条件、标准、程序和法律责任等内容,并做好与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以及行政诉讼法的相互衔接,确立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应有地位,使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成为有法可依的制度,真正达到保障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合法权益的目的。
(二)拓展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资金来源渠道。
资金的来源渠道可以多样化:中央和各地地方政府应当将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救助资金来源。
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如下来源:(1)对刑事案件被告人适用附加刑中的罚金;(2)加害人监狱服刑期间的劳动收入的一部分;(3)加害人的犯罪所得或其财产依法没收后的变卖所得;(4)社会捐赠等。
但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由国家财政直接拨款为宜,以保证对司法救助基金的投入。
(三)实行联动的多元化司法救助机制
(1)应当加强公检法之间以及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协调衔接能力。
可以成立一个协调机构,将公、检、法以及财政等其他政府部门的情况进行统一协调。
(2)除了现行的以资金形式救助,还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救助
方式,积极争取党委、人大、政府等关心和支持,联合司法、民政、基层政府等构建多元化救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