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调研
政协汝州市法制委员会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下,如何维护刑事被害人的权益,保障经济困难的刑事案件被害人的基本生活条件,对部分有救助需要的被害人实施救助,减少社会对抗,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建立科学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能够更有效地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在这个课题的指引下,就如何结合汝州实际,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问题,我们政协汝州市法制委员会通过学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对我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实施救助实践情况的调研,通过对部分刑事被害人走访座谈,整理出一个调研报告,现汇报如下:
一、我市刑事被害人救助现状
我们从公安局、检察院、人民法院调研得到的案件相关数据是:2007年至2009年汝州市公安局统计共立伤害案件745起(其中轻伤害案件663起,重伤害案件82起),破获660起,轻伤害案件调解率占80%以上,即在公安侦查阶段没有及时调解的刑事案件132起和没有侦破85起刑事案件加起来共计217起受害人没有得到赔偿;三年来汝州市人民检察院共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故意伤害、故意杀人、交通肇事等威胁到人身安全的犯罪案件 545 件 657 人。
其中42 %的案件,即229起案件的受害人没有得到应有的赔偿;汝州市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三年(2007-2009)来共有94件人身伤害案件没有达成赔偿协议,涉及赔偿金额212.1万元。
对于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
各司法机关都非常重视,如市法院起草了《关于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的请示》,院领导多次向市领导反映,与有关部门协调,2009年1--9月,共拨付救助资金11.5万元,对一部分生活困难的刑事被害人进行了救助。
2010年1--10月,对被害人实施司法救助2起。
经调研分析我们看到,刑事被害人得不到赔偿的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形: 1.由于证据不足等原因,刑事诉讼程序依法被终止(案件无法侦破、存疑不捕、存疑不诉和存疑判无罪等),案件受害人无法通过诉讼获得赔偿的; 2.由于刑事诉讼进程较长,尚未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判决形式明确赔偿责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愿主动支付被害人相应的生活、医疗费用,且无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启动先予执行程序的; 3.刑事案件尤其是造成被害人伤亡的案件,被告人没有赔偿能力或赔偿能力不足。
二、我市刑事被害人得不到救助原因
1.救助工作“无法可依”。
目前我国法律没有规定国家应该对部分特困刑事被害人进行救助,也没有一部统一的对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实施办法,这块立法的空白导致很多地区和部门对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局限于个案救助、随机救助,缺乏规范性,但是随着对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探索和尝试,已经完全可以建立一部全国性的系统规范的刑事被害人救助法案,使该工作得以健康有序公开透明的开展。
2.救助资金无保障。
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从根本上需要得到政府财政的支持,但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应当考虑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专门的基金运作渠道,可从国家财政中拨付,可以倡议犯罪嫌疑
人亲友代偿,可以接受社会各界的募捐,还可以考虑从服刑人员应得报酬中扣除一部分予以拨入。
3.救助范围和标准不明确。
应明确将救助对象限定为“因遭受犯罪行为而陷入生活、医疗困境,急需得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赔偿但因为现实原因无法得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赔偿的特困刑事被害人”。
就我市的刑事司法的具体实践来看,由于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缺失,被害人遭受到的人身、财产损失,要想得到弥补,途径只能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由被告人来进行赔偿,但是,这种赔偿途径的缺陷十分明显,刑事案件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出现使被害人无法得到赔偿的情况出现:侦查阶段(公安局刑警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侦破,无法确定犯罪嫌疑人,被害人难以落实具体的索赔对象;审查起诉阶段(检察院起诉科),案件破获,被告人确定,但被告人缺乏足够的赔偿能力;审判阶段(人民法院),被告人无财产,其近亲属也不愿意代其赔偿;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无法对被告人定罪量刑等。
由于犯罪行为的发生,造成被害人急需救治,其本人或近亲属无力支付救治费用的;或被害人丧失劳动能力,导致本人或其负有赡养、抚养、扶养义务的人生活特别困难的;造成被害人死亡后,其负有赡养、抚养、扶养义务的人生活特别困难的例子屡见不鲜。
三、建立我市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构想
(一)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深层次意义
1.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有利于保障和改善被害人家庭生活,促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目前,我国仍处于刑事犯罪高发期,刑事被害人人数众多。
然而,由于一些案件未侦破,犯罪嫌疑人未缉拿归案或者因证据不足被作撤案、不起诉、判决无罪,或者虽被起诉判刑而追究其刑事责任,但本人没有赔偿能力,被害人无法获得赔偿的情况屡有发生。
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帮助遭受犯罪行为侵害而导致重伤或死亡的被害人民及其家庭摆脱生活困境,是司法机关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具体体现,对于保障改善民生,彰显人文关怀,推进司法文明具有现实意义。
2.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有利于正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促进司法公正和实现公平正义。
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对处于生活困境的被害方予以救助,可以避免被害方为获取赔偿而与加害方“私了”,从而依法保护被害方与司法机关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事求是地揭发、控诉犯罪行为,配合司法机关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可以增强被害方对司法机关的信任和对司法决定的理解、支持与尊重,化解其疑虑和不满,为司法机关对符合从宽处理条件但没有赔偿能力的犯罪人依法作出从宽处理决定提供有利条件。
同时,刑事被害人的困难并非其自身造成的,而是外力所加,是他人刑事犯罪造成的后果。
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以国家名义维护和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蕴涵了有损害就要有救济,被告人、被害人权利保护并重等法治精神,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
3.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有利于平复被害人心理,化解矛盾纠
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目前,涉法涉诉上访案件中,被害方申诉上访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实践中,虽然多数刑事被害方上访的直接诉求是严惩犯罪人,但因犯罪人的加害行为导致生活困难也是不少被害人及其近亲属长期上访申诉甚至缠访闹访的重要原因。
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帮助解决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生活困难,对于减少涉法涉诉上访、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具体构想
1.成立刑事被害人救助领导机构: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由市政法委牵头成立我市刑事被害人救助领导小组,下设救助办公室、审核室、财务室等相关科室。
2.设立刑事被害人救助专项基金:财政拨款,分级负担,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辖区各保险公司从每年免交的税收中负担一部分;职务犯罪,情节轻微,判处缓刑所缴纳的保证金;对于其他刑事犯罪的罚金属市财政收取的部分;对于拒不执行生效法律文书被执行主体的罚金;社会各界捐助等,这些资金直接由市政法委管理。
建立完善的刑事被害人救助资金体系,救助资金应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每年接受审计部门、纪检、或人大审计监督检查。
3.统一刑事被害人救助原则。
补充性原则,即救急不救贫。
刑事案件被害方只有在无法获得犯罪人及时赔偿,且无法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社会保险、单位救济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救助。
国家救助是被害人获得救助的最后手段;有限性原则,即对被害人的救助只能解决其紧
急生活困难,不能作为其生存或生活的方式;及时便捷性原则,救助程序不能过于繁杂,作出决定的周期不能太长。
4.明确刑事被害人救助对象。
既无法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获得赔偿或完全赔偿,也无法通过民事救济、捐助、保险、追诉等途径获得补偿,生活陷入极度困难的刑事案件被害人或其近亲属。
5.界定刑事被害人救助标准。
救助的标准以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准。
综合考虑刑事被害人的实际损失、过错程度、丧失劳动能力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维持当地最低生活水平标准等因素,确定三个救助等级:困难的,在三个月至十二个月之间救助;比较困难的,在十二个月至二十四个月之间救助;特别困难的,在二十四个月至三十六个月之间救助。
刑事被害人对案件的发生有一定过错,或近亲属之间(包括同居)引起的加害行为,确定救助时应严格掌控,可以裁量降低救助等级,减少救助数额。
刑事被害人救助只适用于自然人,不包括法人和组织。
6.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程序。
(1)救助申请的提出:符合救助条件的被害人或其近亲属应以书面形式向承办单位提出,提供足以证明确有经济困难的证据材料,并填写刑事被害人救助申请表。
(2)救助申请的审核:承办单位对救助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初步审核,符合救助条件的,由承办单位将相关材料提交市政法委救助审核室进行二次审核,经审查同意后,提请市刑事被害人救助领导小组研究决是否实施司法救助。
(3)救助金的发放:决定实施司法救助的市刑事被害人救助领导小组办公室向申请人下发救助金发放通知单,由申请人持
身份证或户口本、发放通知单到市政法委市刑事被害人救助领导小组财务室领取救助金。
(4)救助材料归档:救助金发放后,由市刑事被害人救助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司法救助档案,将涉案材料归档保存。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问题确实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市应尽快出台相应的制度规范此项工作,使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以消除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真正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