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中国电商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中国电商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电商行业分析报告一、苏宁VS京东:老牌线下霸主VS后起电商巨头 (4)(一)苏宁:老牌线下霸主 (4)(二)京东:后起电商巨头 (5)二、零售业务对比:京东全面领先,苏宁更有潜力 (7)(一)收入端对比 (7)(二)成本端对比 (12)三、物流业务对比:苏宁收购天天,网点覆盖反超京东 (14)四、金融业务对比:苏宁牌照更全,京东规模更大 (17)五、苏宁具备哪些潜力和空间? (20)(一)零售业务 (20)(二)物流业务 (23)(三)金融业务 (24)图1:苏宁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4)图2:京东、苏宁、苏宁线上营业收入对比 (7)图3:京东、苏宁、苏宁线上营收同比增速对比 (8)图4:京东、苏宁GMV对比 (8)图5:京东、苏宁GMV同比增速对比 (9)图6:京东、苏宁GMV中开放平台占比 (9)图7:京东、苏宁毛利率水平对比 (10)图8:2016年京东、苏宁、苏宁线上和线下毛利率对比 (11)图9:京东营收中百货和开放平台业务占比持续提升 (11)图10:苏宁营收中百货和开放平台业务占比仍然偏低 (11)图11:京东GMV中第三方占比在持续提高 (12)图12:苏宁GMV中开放平台占比较京东要低 (12)图13:京东、苏宁总费用率对比 (12)图14:京东各项费用率构成 (13)图15:苏宁各项费用率构成 (13)图16:京东、苏宁物流费用率对比 (13)图17:京东管理费用率与苏宁员工费用率对比 (14)图18:京东、苏宁营销费用率对比 (14)图19:京东、苏宁物流覆盖区县城市 (16)图20:京东、苏宁快递网点数量(个) (16)图21:京东、苏宁物流仓储面积 (17)图22:京东金融发展历程 (17)图23:苏宁金融发展历程 (18)图24:苏宁金融业务总体交易规模 (19)图25:苏宁亏损店面数量和占比在逐渐减少 (21)图26:苏宁易购云店净利率分布占比 (21)图27:苏宁亏损店面数量和占比在逐渐减少 (22)图28:苏宁线上业务占比持续提升,2016年接近40% (22)图29:苏宁线上、线下毛利率预测 (23)图30:苏宁社会化物流收入占比预测 (23)表1:京东金融2016年前三季度交易额 (18)一、苏宁VS京东:老牌线下霸主VS后起电商巨头(一)苏宁:老牌线下霸主苏宁从成立之初,历经了空调专营、综合电器连锁、全品类互联网零售三个阶段。

1990年,苏宁诞生于中国南京宁海路60号,专营一家200平方米的空调店,如今已更名为苏宁云商,是中国家电连锁零售行业的领先者,苏宁在接近30年的风风雨雨经历了多个发展时期:1、1990年-1999年:空调专营,销量夺冠1984年,张近东走出南京师范大学校门,进入南京鼓楼区一家区属企业。

张近东利用工作之余承揽了一些空调安装工程,为自己攒到了10万元的创业资本。

1990年12月,27岁的张近东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辞去了固定工作,在远离闹市的南京宁海路租下一个面积不足200平方米的小门面,成立一家专营空调批发的小公司——苏宁交家电,开始了苏宁电器的创业历程。

富有前瞻性的第一步,奠定了张近东事业的基础。

当时正处于空调销售的暴利时代。

张近东下海第一年就做到了6000万元销售额,净挣1000万元。

此时的张近东年仅28岁。

1993年春夏之交,南京“空调大战”全面爆发,苏宁不但在服务上胜出一筹,在价格上也具备明显优势,以至于双方的对峙终于直接交火——南京八大国有商场联手封杀苏宁,宣称八家将统一采购,如果谁供货给苏宁,他们将全部不销售该产品。

凭借“规模经营、厂商合作、专业服务”这三张王牌,苏宁不但没有在交火中败下阵来,反而节节取胜,当年实现销售3亿元,比上年增长182%,摘取全国最大空调经销商桂冠,并保持了11年之久,被称为“苏宁现象”,写入高校营销教材。

2、2000年-2009年:电器连锁,美苏争霸随着中国家电市场出现供大于求,许多制造商直接渗透零售市场,为此张近东逐渐缩减批发业务,开始自建零售终端,卖家电也从单一空调逐步增加到综合电器。

2000年张近东停止开设单一空调专卖店,全面转向大型综合电器卖场,并喊出“3年要在全国开设1500家店”的口号。

苏宁的全国连锁体系开始快速扩张:2001年平均40天开一家店,2002年平均20天开一家店,2003年张近东首创“3C模式”,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家电经营,苏宁的扩张也急剧提速,当年即平均7天开一家店,2004年平均5天开一家新店,2005年前4个月平均2天开一家店,2006年5月1日苏宁一天内同时开张32家店,创下中国家电连锁单日开店最多的纪录。

说到这个时期的苏宁不得不提的是国美,国美的起步早和发展快让苏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

2006年排名第一的国美收购了排名第三的永乐,黄光裕距离他打造一个“影响无处不在的商业帝国”目标更近了一步。

更加触动张近东神经的是黄光裕的并购之手已经伸向苏宁,张近东以“苏宁虽然做事低调,但不是无能”回绝了亲自登门商谈收购计划的黄光裕,一句“即使你想买也买不起”虽有负气之感,但“如果苏宁做不过你,我就送给你”却颇具壮士断腕的意味。

苏宁国美争霸的转折点出现在2008年,此前被国美并购的永乐家电创始人陈晓成了国美总裁兼董事局主席,由此拉开了长达1年多的国美电器主导权之争。

苏宁则在国美内战期间成功实现了反超。

2011年,苏宁营收、净利润分别达到939亿和48.2亿,年末门店总数暴涨至1684家;同期国美营收、净利润分别为598亿和18.4亿,门店总数1079家,苏宁的各项指标皆超越了老对手国美。

3、2010年至今:拓展线上,再造苏宁在苏宁与国美埋头苦战的十年里,京东已经关掉了自己在中关村的小柜台,半道杀向在线零售领域,且势头强劲,张近东眼中那个“还是个孩子,和苏宁不在一个重量级的”的京东早已把家电零售业给革了命。

2011年,京东上线不到7年,销售额却一举突破300亿,近乎是苏宁实体门店销售规模的三分之一,且这一数据依然保持着每年200%至300%的增速,与此相对应的是苏宁实体店只有15%至20%的增速。

更让张近东不安的是,苏宁此时面对的对手早已不止京东一家,原先“井水不犯河水”的淘宝也开始大举铺设家电领域。

京东、淘宝在家电、3C等品类对苏宁市场份额的不断蚕食,以及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重金布局O2O生态圈,苏宁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的趋势不可阻挡。

2011年,苏宁易购上线,彼时苏宁的线下门店处于发展最为迅猛的阶段。

2012年,张近东便提出“再造苏宁”,开始大举拓展线上业务,以期弯道超越。

2013年2月,苏宁将“苏宁电器”更名为“苏宁云商”,背后折射出的是苏宁准备将自己打造成一家彻头彻尾的互联网公司。

2013年6月,苏宁宣布线上线下“双线同价”,同年9月份开放平台“苏宁云台”正式启动。

2015年初,苏宁云商与阿里联姻后,苏宁易购正式入驻天猫,双方开始逐步打通线上线下渠道。

(二)京东:后起电商巨头京东在1998年创业之初定位为传统渠道商,从京东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其沿着一个代理商——零售商——电商脉路演进。

京东是中国最大的自营式电商企业,以3C产品起家,目前销售超数万品牌、4020万种商品,囊括家电、手机、电脑、母婴、服装等13大品类。

京东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998年-2006年:柜台起家、试水电商1998年,刘强东辞去了在外企的工作,在北京中关村租了个小柜台,创办了京东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公司最开始主营业务是代理销售光磁产品,主要出售刻录机、压缩卡和光盘,生意逐步越越好,在短短两年内成为了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光磁产品代理商。

但是刻录机毛利润的下滑使得刘强东对他的创业方向做出改变,这次他将目光锁定在了IT产品连锁店上,2001年刘强东的第一家零售店在中关村开张,取名“京东多媒体”,主要出售声卡、键盘、鼠标等电脑产品,刘强东开始了从代理商向零售商的转变。

同样,京东的连锁店业务也做得风生水起,新的店面不断开张。

2003年,正当刘强东踌躇满志的要把连锁店开到18家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彻底打乱了刘强东的计划,非典使刘强东的业务大受影响,使其线下业务不断萎缩,刘强东为了连锁店的生存,不得不将其业务放到了网上,希望通过网络处理掉京东的库存。

而在非典疫情好转后,正当刘强东打算逐步恢复线下业务的时候,让刘强东感到意外的是来自网上的订单越来越多,很快超过了来自线下连锁店的业务量,而且增长速度在不断加快。

2004年“京东多媒体网”电子商务网站开始上线,京东的业务重心开始向电商转变。

2、第二阶段2007年-2010年:引进风投、从IT电商转向全能百货电商、自建物流引进风投:2006年10月京东首次引入风险投资今日资本1000万美元。

拿到第一笔风投用于第一次市场营销,通过广告投放,2007年1月注册用户10万,当月消费用户1万人。

2008年资本市场寒冬京东再次拿到风投2000万美元。

亚洲知名银行家、香港百富勤创始人梁伯韬个人投资100万美元,另一家基金雄牛资本李绪富投资2000万美元。

用于做大规模和品牌扩张。

2009年电商风口来了。

老虎基金以对京东估值2.5亿美元进入投资京东。

2010年4月,高瓴资本张磊以10亿美元估值,投资京东2.65亿美元,后来又追加5000万美元。

张磊成为京东第一大股东,但刘强东有董事会控制权,实行超级投票权。

从IT电商转向全能百货电商:从2005年向电商转型开始,京东的主要产品集中在3C 和家电这一块,从2008年开始,京东在3C和家电的基础之上,增加日用百货商品。

而当时京东向百货转型的原因在于,其网站用户流量足够庞大,上百货业务也可以取得不俗的销售业绩,同时丰富京东的商品可以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京东开始从一个IT 电商向全能百货商城转变。

2008年也是京东的一个拐点,这年京东商城的销售额达到13亿元,首次超越当当、卓越亚马逊成为中国最大的自主式B2C网站,当然3C依然是其主营业务。

自建物流:2009年春节前后,由于节假日的需求旺盛,京东订单火爆增长,但是由于缺乏可控的物流和配送体系,这段时间大量的京东的订单被延误或取消,京东甚至于在网上发出公告让消费者到别处去订购商品。

在遭遇到物流瓶颈后,京东开始将重心放在了物流仓储体系的建设上,京东不断加大对供应链能力的投入,在2009年新融资的2100万美元中的大部分都用于成立控股物流子公司、购买新的仓储场所等物流体系的建设。

而在2011年京东进行了新的一轮融资,所获得的15亿美元将几乎全部投入到物流和技术研发的建设项目中。

3、第三阶段2011年-2015年:上市、更大发展成为规范运作大公司2011年到2014年5月上市前,京东融资金额累计20.26亿美元,股东名单上有今日资本、雄牛资本、老虎基金、高瓴资本、DST、红杉基金、凯鹏华盈、加拿大安大略教师退休基金、腾讯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