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近史材料题简答题

中近史材料题简答题

材料一:(1899年)八月二十九日,清廷颁发渝旨,指出:“国家振兴庶务,凡有益一国便于民首,均应随时兴办,以植富强之基,前因商务为当今要图,特谕刘坤一、张之洞就沿海一带先行试办。

……务期中外流通,确有成效,不得徒空言,致负朝廷力图振兴之意。

”十月二十五日,清廷准许刘坤一所奏,宣布“农商人等联络群,考求物产”,“在所不禁”,但不准“妄议时政”。

引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材料二:在经历了庚子事变后,西太后不得不对基本国策作了较实际的反思;“自播迁以来,皇太后宵肝焦劳,朕尤痛自刻责,深念近数十年积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

”此后西太后于1901年1月以光绪的名义在西安颁布了“预约变法”的上渝,明令:“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职情形,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各举所知,各抒己见。

”(同上书)材料三:清末新政时期,西太后表示变法决心说:“尔中外臣工,须知国势至此,断非苟且礼苴所能挽回厄运。

惟有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命脉,亦即中国民生之转机。

予与皇帝为宗庙计,为臣民计,舍此更无他策。

”引自《义和团档案史料》下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戊戌政变以后,清政府在“变法”问题上,其态度以及变法内容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时代背景对清末“新政”进行评价。

1、清政府对“变法”态度逐渐认可和明朗;改革的内容由最初的经济方面,继而扩展到政治体制方面(52、清末统治者对变法态度的改变及实行“新政”,是鉴于当时国内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将危机自身统治而被迫为之,其目的是为了平息人民革命,消弭统治危机,因而注定要失败(5分)。

3、清末“新政”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大趋势,其“新政”的一些内容,亦符合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近代化的潮流,客观上具有进步性(5分)。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企图通过大量倾销商品来打开中国市场,但情况并不如他们想象的乐观,试分析其原因。

①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产品仍具有顽强的抵制作用(4分)。

②英国资产阶级不顾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盲目倾销(3分)。

③中国民众的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也使得外国商品在中国难以打开销路(4分)。

④鸦片贸易的继续泛滥排斥了正当的贸易(4分)。

2、概述191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变化过程,论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了资本主义萌芽(2分)。

战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3分)。

甲午战后,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洋务派无力控制民族资本主义,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初步发展(2分)。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的扩张,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3分)。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它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前提,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2分)。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难已独立发展(3分)。

1、简述甲午战争对于中国社会和远东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

①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政府更加腐败,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分)。

②中国人民掀起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发展,中国人民自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3分)。

③中日两国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本在远东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实力大大加强(2分)。

④日本继续其对外扩张政策,但受到俄、德、法的抵制,由于英国在远东地位下降,遂与日结成同盟,共同对抗俄国,帝国主义在远东地区争夺更加激烈(2分)。

2、概括说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个独立的国家,尽管自身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在缓慢发展,但以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2分)。

②战后,西方资本主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逐渐地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开始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③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从此主要由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这三部分组成,这是典型的半殖民半封建经济(5分)。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试论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立统一的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开始被割裂,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已经丧失独立自立的地位(3分)。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中国逐渐被纳入世界殖民主义体系,日益成为世办资本主义的附庸(3 在遭受外国商品冲击严重的五口通商地区,自然经济开始接解体,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主要是五个通商口岸)于战后迅速畸形繁荣起来,并在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即买办阶层。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在五口通商地区投资办企业,中国的无产阶级诞生了(3分)。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战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从此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3分)。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鸦片战争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转折点2、太平天国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的一个总结,请以一个你较为感兴趣的话题,围绕对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历史评价做一篇小论文,要求论点鲜明,有理有据,条理明晰,文字通顺,字数不得少于600字(答1、史料标点分析:“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①标点:“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2分)。

②出自《校邠庐抗议》冯桂芬(2分)。

③他是那一派的代表?早期洋务派的代表(1分)。

④该派的历史作用如何评价?评价:尽管该派的政治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其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中西文化的认识有着严重的局限性,而且也没有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但是,他们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批判了封建顽固派的守旧思想,举办了洋务运动,不仅为近代中国创办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近代科技人才,而且刺激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5分)。

2、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企图通过大量倾销商品来打开中国市场,但情况并不如他们想象的乐观,试分析其原因。

①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产品仍具有顽强的抵制作用(3分)。

②英国资产阶级不顾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盲目倾销(1分)。

③中国民众的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也使得外国商品在中国难以打开销路(3分)。

④鸦片贸易的继续泛滥排斥了正当的贸易(3分)。

五、1、试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然而,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没有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1)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2分)。

(2)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2分)。

(3)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建立一个坚强的政党,同盟会组织松懈,内部派系纷杂,到革命胜利发展时已四分五裂(2分)。

(4)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无法通过自己的武装力量建设并巩固新生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2分)。

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赶跑了皇帝,结束了2000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1分)。

(2) 辛亥革命给了封建主义致命一击,使民主主义思潮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历史(1分)。

(3)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势力,也就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使它再也找不到在表面上还能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1分)。

(4)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和非洲等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对越南、印尼等亚洲国家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高涨,起着明显的作用(1分)。

历史证明:中国资产阶级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革命必须通过更加先进的阶级力量的领导,才能取得胜利(3分)。

2、晚清政治问题,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

20世纪头十年,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新政”的实施和“预备仿行宪政”等。

然而,这一切,似乎并没有能挽救清王朝的命运。

究竟应当怎样看待清政府的这些改革?请自己拟定题目,围绕晚清政治做一篇小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论点鲜明,有理有据,条理明晰,文字通顺,字数不得少于600字(答案略)。

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及其特点。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2分)。

外国在通商口岸设立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刺激和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分)。

19世纪60、70年代,一部分官僚、地方、商人、买办开始投资于新式企业,一些原来的旧式手工工场或大作坊开始采用机器生产,中国开始出现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1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过程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

大多没有经过从简单协作、工场手工和机器大生产的阶段,而是在外国资本的入侵后,大部分工场手工业遭到破坏和自然经济加速解体的情况下,由积累了相当资金的官僚地主、商人、买办,从外国输入机器和技术来创办民族资本主义工业(1分)。

民族资本主义大多投资少,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1分)。

民族资本主义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是轻工业的某些部门得到一定发展(1分)。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集中,主要设立在沿海沿江等通商口岸,尤其以上海为最,广州、武汉、天津次之(1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