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1简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答:强调重视教育,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1)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
(2).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民众。
(3)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
(4)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总结,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如教材“六艺”。
(5)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论(6)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7)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造就各类人才。
(8)重视道德教育,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
孔子总结的教育经验是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2简述孟子关于教学的教育思想。
答:孟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他认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孟子思想倾向的内向,并不意味这他反对从外界获得知识;相反,他同样认为知识的获得离不开感知,他的教学论分为:一、深造自得;在思维与感官之间,孟轲更倾向于强调思想。
他以为扩充善性就应“从其大体”,“大体”即“心之官”。
二、盈科而进;强调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
三、教亦多术;四、专心致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两意。
3、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
答:地位:荀子将君师并称,进而把教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
他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因此,他强调尊师重师。
荀子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作用:荀子认为教师是礼义的化身,从师是积累善和改变自己的有效方法。
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教育有着治理国家的作用。
因此,国家兴亡与教师和教育息息相关。
条件:荀子认为为师之道在于:有尊严而令人起敬,德高望重,讲课有条理而不违师法,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
至于简单的传习学问,是不足论的。
4、《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哪几方面?答:《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学习过程具体概括为学,问,思,辩,行五个前后相续的步骤。
它把学习过程视为学习,思索和行动诸多环节前后相续,缺一不可的完整过程,只有每个步骤的完整实现,才能有个人学习的进步。
它着重于求知意义上的学习过程,列举了知识获得过程中一些基本的学习环节,比较局限,但亦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学习思想的基本特征。
5、《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答:教育教学的原则:“预、时、逊、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
(1)“禁于未发之谓预”:预防性原则(2)“当其可之谓时”:及时施教原则(3)“不陵节而施之谓逊”:循序渐进原则(4)“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观摩原则(5)“长善救失”: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答”:教师引导学生,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7)“藏息相辅”: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劳逸结合。
6、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
答:颜之推是南北朝梁朝人,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颜氏家训》一书中。
主要观点有:(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2)、要爱与教相结合;(3)、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4)、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5)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6)要注意德育与艺教相结合7、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
答:是由元代程端礼整理归纳的北宋教育家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及方法。
共有六条:(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关注解要熟读成诵,并反复回味,认真思考,理解其真谛;(3)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4)切已体察,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反省自我;(5)着紧用力,即学习不可松懈,应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努力上进;(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远大的志向,消除一切浮躁的心态和杂念。
8、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
1、教育教学方面的特点:第一,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第二,允许不同学派讲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
第三,入学“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
第四,教学注意讲明义理,躬行实践,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第五,师生关系融洽,以道相交,师生之间感情深厚2、在组织管理上的特点:第一,机构简单,管理人员少。
第二,课程设置灵活,不同书院有不同的安排。
第三,学规严密。
第四,经费自主。
第五,重视自己的特色。
9、什么是“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它对教育有什么影响?答:概念:“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由“中正”官负责考察人才,按九品定级,朝廷再按品授官。
该制度开始实施于三国魏文帝曹丕执政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
影响:九品中正制选举法全为世家大族所操纵,限制庶族地主的政治权利。
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
门阀制度的膨胀对学校教育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士族享有受教育的特权和优先选官的特权,挫伤了人们求学的积极性。
10、论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
答:作用:推动汉初的“无为”政治转变为一种具有进取精神的政治。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一了思想意识。
巩固了汉朝的统治。
同时也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影响:积极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
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儒学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此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消极影响: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另外,像专制“大一统”的思想固然能够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但同时却也将专制集权推向了登峰造极之地步,产生了消极影响。
11、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隋唐科举的产生:(1)隋文帝登位之后,力图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对妨碍中央集权的旧制度进行改革,选官采用察举制。
(2)隋唐科举制度是由察举制度演化而来的,在吸取察举制度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调整改进,缍形成科举考试制度,中国考试制度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隋唐科举的影响:(1)学校教育要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成为科举的附庸,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场所,一切受科举考试的直接支配。
科举对学校教育发挥着导向调控的作用,科举制度存在的一切消极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2)科举制度影响学校的培养目标(3)科举制度影响学校的教育内容(4)科举制度直接影响学校的考试方法总之,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对学校教育产生实在的导向作用,使学校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
12、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答: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
其《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
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并提出了卓越的见解。
其主要见解: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
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
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
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②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③关于教师的资格。
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
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④关于师与生的关系。
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13、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
答:宋代书院在教育及教学管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其具体内容如下:(1)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渠道;(2)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3)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4)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
而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的特点又较为集中地反映在《白鹿洞书院学规》中:(1)五教之目(2)为学有序(3)修身之要(4)处事之要(5)接物之要。
借此,朱熹明确了教育目的,阐明了教育教学的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
14、简述明代王守仁的道德教育思想。
答:重要性:王守仁坚持古代儒家教育传统,认为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品德,即封建的伦理道德,是学校中最重要的工作。
目的:明人伦。
指导思想:知行合一主张:1、静处体悟:早年他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任务是去蔽明心,因而无须外求,只须静处体悟。
2、事上磨练:晚年的他认为一味强调静坐澄心会产生各种弊病,改而提倡事上磨练,即结合具体实际,体现其“知行合一”的思想。
3、省察克制:主张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检察,自觉克制各种私欲。
4、贵于改过:他认为人难免会犯一些违反道德规范的过错,最重要的是能够悔悟和改正。
15、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中,“中学”、“西学”分别指什么?其实质是什么?答:“中学”也称为“旧学”,指中国传统学问,即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
“西学”也称为“新学”,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军事建制和法律行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方科技;西方历史(西政、西艺、西史)。
实质:通过传播和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从而维护封建统治。
16、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答:贡献:1、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并举。
2、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3、提出教育独立思想。
4、提出展个性,尚自然的教育思想。
启迪: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大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大学学风建设、大学内部的管理、以及人才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17、“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包括哪几个方面?答:⑴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教育观念的变革,倡导教育个性化,教育平民化,教育实用化,教育科学化,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促成了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
(2)改革主要有以下方面:①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教育宗旨;②教育普及有所推进,义务教育得到提倡,中等教育也有所发展;③学校教学内容改革。
首先,白话文和国语得到推行;其次,中等教育开始注意科学和实用;④师范教育和大学也得以改革。
北大率先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突破封建教育,高扬民主与科学精神,成为大学改革的先导和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