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宽容是一种爱

宽容是一种爱

宽容是一种爱
迈入21世纪,新的行业,新的理念层出不穷。

学校,在适应时代需求,不断创新的同时,自然也要面临许多新的问题。

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这几年,我注意到班里的后进生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单亲子女。

他们不同于一般的后进生,更敏感,更易受到伤害。

从这些孩子身上反映出的问题促使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番。

爱心,培育迟开的花朵
从单亲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对于“爱”的渴望要比同龄人多许多。

十四五岁的初中生,就必须面对父亲母亲分离的痛苦。

这些含苞待放的花朵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寒流,除了紧缩花瓣外别无选择。

小海是班里的一名后进生,我一直以为他的骂人、打架只是一时的顽劣,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罢了。

后来,当我了解到他父母早在他5岁那年就离婚后,我才开始慢慢关注他,了解他。

闲聊时小海曾说过:“我妈说他爱我,我爸也说他爱我,可是我怎么都没感觉到呢?”
小海就是一个缺少爱的孩子,他在该享受爱的年龄失去了父母的爱护,没有得到爱,不会爱自己,更不会去爱别人。

所以,在班里就无法与同学真正团结友爱。

没有人愿意和他同桌,他也从来不觉得自己属于这个集体。

作为班主任,这时就需要在师爱中加入一层母亲般地疼爱,给这类学生以更多的关注。

问寒问暖,衣食起居要经常挂在心上。

让情
感教育此时占主导地位。

当他感受到爱的时候,才会学着去付出爱。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学生对老师有着一种特殊的依赖和信任,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他才愿意敞开心扉,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这朵迟开的心灵之花,一定要在爱的滋润下才会纵情开放。

需要,就是一种尊重
单亲家庭的孩子常常会有一种心理:我是没人要的,谁都不管我了。

他们在人生观还未形成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一种心灵的归属感。

“活着为了什么?”是他们经常思考的问题。

他们常常会得出不同的答案:活着就是为了玩,为了挥霍,为了争胜斗狠……他们找不到生活的目标,不去尊重别人,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需要,对于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就是最大的尊重。

“你能不能借我一支笔用?”“你来帮我搬桌子,好吗?”“你来当咱班的劳动委员,怎么样?”他们会从同学和老师信任的目光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找到一种心灵的归属。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归属感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综合努力。

家庭是人类关系的基本单元,是个体自由成长的天地,也是个体受教育、开始成长的第一所学堂,在家庭中形成的心理归属感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无法从家庭中得到满足,父母看到他们多是指责,训斥,所以他们就更加需要在学校,在社会中得到肯定,无论是正面的或是负面的。

因此,有许多学生会选用违反校纪班规来证明自己的存
在。

此时,教师的责任重大,我们必须把这些在十字路口徘徊的孩子拉到正确的位置上,让他们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长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长处,任何长处都没有的孩子是没有的,问题的关键是要在每一个人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长处,帮助他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产生自尊感。

”所以作为教师可以让他们担当班干部,大胆地赋予他们权利,让他们承担责任,在工作中,在别人的信任中他们才会重新找回自己。

宽容,树立自信的基石
俗话说:“仁者无敌”,其实质就是宽恕包容。

宽容是一种智慧,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一种高尚品质,又是一种教育方式。

作为一名班主任,一定要以无比宽阔的心胸包容这些“屡教难改”的单亲子女。

我分析了班上十几名单亲家庭或父母曾经有过离异纪录的学生
情况。

父母一方因病或意外事件不幸去世的学生,在性格养成和常规表现方面,与一般学生差异不大。

因为,在他们心中,“家”还是相对完整的。

他们认为父亲母亲还在以不同的形式关心和爱护着自己。

但对于离异家庭的孩子,情况就不这么乐观了。

他们要么性格暴躁、易怒,要么极端孤僻、自闭,老师刚教过的很快就会淡忘,刚刚承认了错误,转回头又会再犯。

这时,就需要班主任有足够的耐心,包容他们的“一错再错”。

学生违纪、犯错误是难免的。

如果一但犯错,教师就一味地训斥,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学生对老师心生怨恨,自卑的学生就更不敢与同学师长交流,变得更加自卑。

所以,我们应该让交流多于训斥,理解多于埋怨,这样才会使教育收到理想的效果。

但宽容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退让、忍耐,而是对于学生的错加以分析,正确引导,避免再犯。

宽容是一种爱,相信在这种爱的积淀下,一定可以帮助这些单亲子女树立自信,走出封闭的自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