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名义刚性1.什么是卢卡斯批判?为什么卢卡斯批判对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政策建议有影响?答:(1)卢卡斯批判的含义卢卡斯批判,又称卢卡斯批评,是卢卡斯提出的一种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影响的观点,该名称来自卢卡斯的论文《计量经济学的政策评价:一个批判》。
卢卡斯指出,由于人们在对将来的事态做出预期时,不但要考虑过去,还要估计现在的事件对将来的影响,并且根据他们所得到的结果而改变他们的行为。
这就是说,他们要估计当前的经济政策对将来事态的影响,并且按照估计的影响采取对策,即改变他们的行为,以便取得最大的利益。
行为的改变会使经济模型的参数发生变化,而参数的变化又是难以衡量的。
因此,经济学者用经济模型很难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
(2)卢卡斯批判的具体内容具体来说,卢卡斯批判的内容有:①任何政策都是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博弈,双方力图猜中对方的最优策略。
假如政府把私人部门当成被动的“机器”来控制,其政策的基本假设已经错误了。
政府的每一个策略,假如已经被私人部门准确地预见到,则政策的“货币效应”将消失,政府的货币政策将是“中性”的,不会产生任何物质力量。
而政府的财政开支将以其物质力量与私人部门竞争资源,产生所谓的“挤出效应”,即以每一元政府开支从市场里挤出去一元钱的私人开支,结果政府开支仅仅是替私人花钱而已。
所以政府的任何政策,不论是货币的还是实物的,都不会产生有益于社会的效果。
②理论解释为什么在战后确实出现了持续繁荣,是否与凯恩斯政策有关系。
卢卡斯认为,凯恩斯政策假如短期内有效,那就是因为市场中存在大量“接电话”的噪音使私人听不清信号。
当大多数私人因为听不清信号而放弃行动时,政府相当于在与一个完全被动的机器博弈,所以很轻易实行“最优控制”以达到预期效果。
但是当人们反复听取信号,终于搞清楚了政府意图时,博弈就又回到主动的理性人之间的博弈了。
战后繁荣的代价就是,政府为了不断造成“惊奇”效应,必须不断使自己的政策强度升级。
于是各国财政赤字以加速度上升,终于难以为继,这是凯恩斯式经济政策的代价。
(3)卢卡斯批判对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影响在传统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由于没有考虑到预期的作用,短期总供给曲线被视为固定不变,从而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影响总需求而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
而卢卡斯却认为人们会利用一切信息对价格的变动作出自己的预期,当政府政策改变时,人们会对预期进行适时调整,短期总供给曲线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会针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作出相应调整。
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政策制定者应该了解和重视这种调整,需要考虑政策如何影响预期,从而影响行为。
这是卢卡斯批判对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政策建议有影响的原因。
2.假设给定的菲利普斯曲线是πt=πt e+0.08+0.01μ-2u t。
(1)假设成本利润率μ初始为30%,但是随着竞争程度的加剧,μ下降到10%,那么改变前和改变后的自然失业率分别是多少?(2)假设预期通胀率πt e=θπt-1,并且暂时令θ等于0,成本利润率为30%,在第t 年官方决定长期目标失业率为2%,请确定t,t+1,t+2和t+5年的通胀率。
(3)参照上问的假设,现在假设在t+6年年初,人们的预期改变,θ从0增长到1,并且政府保持长期失业率2%目标不变,那么t+6和t+7年的通胀率是多少?(4)用图形解释(2)和(3)的答案。
解:(1)自然失业率是实际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时的失业率。
当μ=30%时,令πt=πt e,可以得到u t=4.15%,即改变前的自然失业率是4.15%。
当μ=10%时,令πt=πt e,可以得到u t=4.05%,即改变后的自然失业率是4.05%。
(2)当θ=0时,意味着没有预期通胀,πt=0.08+0.01×30%-2u t,因为官方决定长期目标失业率为2%,所以u t=2%,代入上式可得:πt=4.3%。
此时因为没有预期通胀,所以πt=πt+1=πt+2=πt+5=4.3%。
(3)因为θ从0增长到1,所以现在有πt e=πt-1,代入菲利普斯曲线可得,πt=πt -1+0.08+0.01×30%-2u t。
所以:πt+6=πt+5+0.08+0.01×30%-2×2%=8.6%,πt +7=πt+6+0.08+0.01×30%-2×2%=12.9%。
(4)当不存在通胀预期时,πt=8.3%-2u t,如图6-1所示。
图6-1中不存在通胀预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方程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表示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此时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一条垂线,失业率是政府的长期目标2%,通胀率是4.3%。
图6-1 不存在通胀预期的情况当存在通胀预期时,πt=πt-1+8.3%-2u t,此时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不再成立,但是通胀率的变化和失业率之间仍然保持负相关的关系。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在给定预期的情况下,当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2%<4.15%),通胀将上升,如图6-2所示。
图6-2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此时政府不可能一直维持低失业率,因为不断加速的通胀本身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成本,而且面对不断加速的通胀,人们的预期会进一步上调,这导致失业的增加。
从长期看,失业率将保持在自然失业率水平。
3.卢卡斯供给曲线y=y_+α(p-p e)表明,当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物价水平时,实际产出将高于自然律水平,即实际产出和实际物价正相关。
你能想出几种可能的机制解释这种关系?请简要说明。
答:卢卡斯供给曲线是在理性预期假设下推导出来的。
理性预期是指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参与者利用理性预期并不表示他不会犯错,而是说他不会重复犯错。
因此,在长期中,理性预期会使得人们能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实际产出和实际物价正相关表明了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导致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可能机制包括:(1)黏性价格模型黏性价格模型假设市场价格具有黏性,不能迅速地根据需求变动调整价格,因此,市场不能迅速出清。
当产出高时,对产品的需求也高。
那些价格有伸缩性的企业所确定的价格也高,这就导致高物价水平。
由此导致短期内产出与物价水平的正相关关系。
(2)黏性工资模型在许多行业中,名义工资由长期合约确定,因此当经济状况变动时,工资不能迅速调整。
即在短期中名义工资是黏性的。
物价水平的上升降低了实际工资,使劳动变得更便宜。
较低的实际工资使企业雇用更多的劳动。
雇用的额外劳动生产出更多的产出。
因此物价水平与产出量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当名义工资不能针对价格水平的变动调整时,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3)不完备信息理论模型不完全信息模型假设,经济中的每个供给者生产一种单一产品并消费许多产品。
由于产品数量如此之多,供给者无法在所有时间中观察到所有价格。
他们密切注视他们所生产的产品价格,但对他们消费的所有产品的价格的关注较不密切。
由于信息不完全,他们有时混淆了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与相对价格的变动。
这种混淆影响了供给多少的决策,并导致物价水平与产出之间存在短期的正相关关系。
4.在实际经济周期模型中,假定政府支出暂时性增加。
确定这样做的均衡效应。
经济周期可以用G的波动来解释吗?也就是说,当受政府支出的暂时性冲击影响时,这个模型能得到重要经济周期事实吗?请详细解释。
答:(1)政府支出暂时性增加的均衡效应①在真实经济周期模型中,政府支出暂时性增加而产生的效应与在货币跨期模型中是相同的,因为两个模型是等价的。
即政府支出暂时性增加导致产出和就业增加,实际利率上升,实际工资下降,消费减少,投资下降。
如图6-3(b)所示。
政府支出暂时性增加,当期总产出一定会增加,Y从Y1增至Y2。
实际利率上升。
曲线Y s小幅右移,而曲线Y d右移的幅度为ΔG。
如图6-3(a)所示,均衡实际工资下降,就业增加。
给定初始利率r1,劳动供给曲线从N1s(r1)右移至N2s(r1)。
当均衡实际利率上升至r2时,劳动供给曲线会进一步右移至N2s(r2)。
均衡实际工资会从w1降为w2,就业会从N1升至N2。
当期消费支出下降。
税收现值按G的增量增加,因为实际利率上升,实际收入的增加必定小于ΔG。
投资支出一定会减少,原因是实际利率上升。
图6-3 政府购买暂时性增加②对价格水平的影响。
收入增加导致货币需求上升,而实际利率的上升导致货币需求下降。
当货币供给固定时,要保持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相等,必须改变物价水平。
如果货币需求的收入效应比较强,则价格必然下降。
如果货币需求的利率效应较强,则货币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价格必然上涨。
(2)经济周期不能用政府支出的波动来解释,即不能重现重要的经济周期事实。
①重要的经济周期事实包括:消费、投资、货币供给、就业、实际工资、平均劳动生产率都是顺周期的,而价格水平是逆周期的。
②在本题模型中,政府支出的冲击引起的消费、投资、实际工资的变化都是逆周期的预测与经验数据不符。
政府支出的暂时性增加,产出增加,实际利率上升。
由于对货币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