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 ppt课件
红细胞外在因素损伤 膜的免疫因素 膜的非免疫因素
.
16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新生儿溶血 ABO血型不合
Rh血型不合
3、输血后溶血
免疫因素
4、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5、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
17
1、物理因素:大面积烧伤(高温) 人工心肺,人造瓣膜 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非免疫因素 2、化学因素: 砷化物、苯肼、铅
强龙 40 mg qd)后,患者尿色继续加深,遂加用
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 800mg qw 连续2周)并
行血浆置换(1月21日—1月23日,2月2日—2月5
日),后患者尿色变浅(浅黄色),黄染较前减轻
,乏力好转,于2012年2月6日入我院血液科进一
步治疗,入院后予小剂量激素(甲强龙 60mg)同
时予补充造血原料、护肝、护胃、补钙、预防骨质
.
6
内在缺陷
膜异常
酶
珠蛋白链缺乏
.
7
VE
免疫 机械
肝
外在
化学
低磷血症
物理
脾 生物
.
8
定义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IHA)系体内免疫功能调节紊乱 ,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补体吸附于 红细胞表面,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加速 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贫血 。
2011年12月底,患者无明显诱因发现尿色伴乏力
,身目黄染,开始为浓茶色,后变为酱油色至洗肉
水样,于2012年1月14至武汉市中南医院就诊,使
用地塞米松(20mg dl—4)治疗后效果不明显,
于1月19日起使用甲强龙(1g dl—3)+丙种球蛋
白(1g/kg 56g dl—2)治疗并用小剂量维持(甲
.
4
溶血(Hemolysis) 红细胞破裂,血 红蛋白逸出称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 。可由多种理化因素和毒素引起。在 体外,如低渗溶液、机械性强力振荡 、突然低温冷冻(-20℃~—25℃) 或突然化冻、过酸或过碱,以及酒精 、乙醚、皂碱、胆碱盐等均可引起溶 血。
.
5
溶血性贫血定义
溶血性贫血就是主要由于红细胞寿命 缩短、破坏增加,骨髓造血功能不足 以代偿红细胞的损耗而发生的贫血。
酥松、抗感染等辅助治疗,并于2月8日起予免疫抑
制剂(美罗华 100mg dl;500mg d8)治疗。
.
11
住院期间患者突发左下肢肿胀疼痛。考虑为左肢 侧股总静脉、腘静脉血栓形成,且出现尿色加深 ,网织红计数急剧上升,溶血加重,遂于2月10 日起予大剂量激素(甲强龙 200mg qd dl—5 )+丙种球蛋白(0.4g/kg 25g qd dl—5)及 水化、碱化治疗,并行溶栓(爱通立),抗凝( 克赛、华法林、潘生丁)治疗,血栓消退,继续 予抗凝及激素(逐渐减量至口服美卓乐 40mg qd)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服用激 素治疗。现来我院复查,门诊以“自身免疫性溶 血性贫血”收入。
23
诊断及治疗
.
24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检查
一般检查:①血象;②骨髓象;③血 浆或血清;④尿;⑤免疫指标;⑥其 他,包括心肺肝肾功能等检查
特殊检查:①直接coombs试验;② 间接coombs试验;③冷凝集素试验 ;④当-兰试验;⑤酶处理RBC凝集试 验;⑥自身红细胞抗体血型抗原特异 性鉴定
.
12
病因及、 分类
.
13
病因
溶血性贫血的病因主要分为两大类 :
红细胞内在缺陷
外在因素的损伤
.
14
膜: 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 酶: 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G6PD
内在缺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丙酮酸激酶(PK)缺乏
Hb: 1、海洋性贫血
2、异常血红蛋白病
.
15
3、生物因素:蛇毒、疟疾、黑热病、
细菌、病毒 、蚕豆
4、机械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18
病因
自身抗体免疫性溶血:
1 、原发或继发于各种潜伏伴存疾病:淋 巴增殖性疾病(慢淋、淋巴瘤、骨髓 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狼疮,类风关, 溃结,病毒感染)。
.
19
2、 药物性溶血性贫血:四环素、链霉
素、磺胺,青霉素、头孢菌素, 异烟 肼、利福平、对氨水杨酸,氨基比林 、非那西汀,安他唑林、安乃近、氟 尿嘧啶,氟达拉宾,α甲基多巴、左旋 多巴、苯妥英钠、氯丙嗪、利眠宁、 奎尼丁、奎宁、噻嗪类
.
20
临床表现
一、急性溶血 :多见于血管内溶血。
1、寒战与高热,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烦躁 不安、胸闷、谵妄、神志不清;
2、四肢、全身骨头、腰部与腹部疼痛, 亦可有恶心、呕吐、腹胀;
3、肾脏损害,可有尿少或无尿,高钾血 症等;
.
21
4、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甚至 休克;
5、出血倾向与凝血障碍,大量红细胞破坏 可以消耗血液内的凝血物质,发生去纤维 蛋白血症综合征导致明显出血倾向,血红 蛋白尿,为严重血管内溶血的指证
.
9
病史介绍
患者 周云 女 35岁
确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三年,复查
患者在2009年9月因“面色暗黄20余天,乏力头痛 3天”至广州军区总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贫血伴网 织红计数增高,胆红素增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骨穿提示增生性贫血, 确诊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予地塞米松(10mg dl—8)后患者好转。出院后患者口服激素治疗(地 塞米松4.5mg qd),并逐渐减量,1月后患者再次 发病,至武汉市中南医院就诊继续激素(强的松 60mg)1周后好转出院。出院后患者自服中药治疗 ,并将激素逐渐减量(美. 卓乐,每周减101/4片)至停 药。
6、贫血加重、黄疸加深;
7、肝脾肿大。
.
22
二、慢性溶血 :多见于血管外溶血, 也可见于慢性血管内溶血。
起病缓慢,以贫血、黄疸、肝、脾肿大 三大症候为特征,无血红蛋白尿。高 胆红素症并发胆石症及肝损。可有急 性发作,为溶血危象。也可出现一时 性的骨髓衰竭,称再障危象。
慢性重度HA时,骨骼变形。
.
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护理
.
1
病史及定义
.
2
什么是贫血? 什么是溶血性贫血?
.
3
定义
“贫血”(Anemia)是指外周血液中单位容 积内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计数( RBC)和(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相 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一般认 为在平原地区,男性Hb<120g/L、RBC < 4.5x10¹²/L 及(或)HCT<0.42,女 性 Hb<110g/L、 RBC< 4.0x10¹²/L 及 (或)HCT<0.37就可诊断为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