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法的历史渊源及涵义
伟大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的教学,不在于要学生搬去可以致富的金子,而在于给学生点金的指头。
教师不是给学生大量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
”
近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
在我国,“启发”一词最早源于孔子,他在《论语·述而》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是说教师要在学生思而未得感到愤闷时帮助开启;要在思而有所得,但却不能准确表达时予以疏导。
即应在学生达到“愤悱”的境界时,教师方可“愤则启,悱则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是说如果举一不能反三,就不要再往下教了。
强调启发的目的在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而后, 《学记》中又进一步阐述了“善喻”的具体做法:“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
“道而弗牵”是说教学中要善于引导,指导学生的思维按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不是硬牵着学生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不应当被动地简单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学生的大脑,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加工制造精神财富的器官,教师应当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强而弗抑”是说教师对学生要多表扬鼓励,而不批评压抑,即要注重学生的情绪。
孔子是注重学生情绪的典范,一次甲、乙两个学生向孔子提出同一个问题:“老师,听到一件事就立刻去做么?”孔子回答甲是:家里有父兄,何不请教后再做。
回答乙是:立刻去做。
有人不解其意,孔子解释说:甲办事鲁莽,我教育他三思而后行;乙办事谨小慎微,我鼓励他大胆做事。
[2]“开而弗达”是说点明问题的关键,而不把结论和盘托出。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
” ,“学生画龙,教师点睛。
”。
教师在学生学习和发展中是指路人,教师不应以教为主,而应以指导为主。
教师要重在点化,要善于引导,要指关键,教要点,释难点。
在西方,首先倡导启发式谈话的是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他认为教师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助产知识,导引知识。
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臆造和传播知识,而是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
真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自己身上发现真理。
教师就应采用对话和提问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存在于自我内心世界的真理,并将其引导出来。
他称这种方法为“精神助产术”。
后来,他的思想被其学生柏拉图继承和发扬,倡导归纳法,启发、诱导学生自我发现真理。
亚里士多德主张,教师不应直接把“思想成衣”交给学生,而要使学生学会“思想服装”的裁剪,使学生在归纳推理中获得能力的发展。
近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
教育发展到今天,人们赋予启发式教学法的涵义更加丰富,也更富哲理性。
所谓启发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3]其基本精神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是唯物辩证法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
启与发的辨证关系是互为因果关系,启是发的前提和条件,发是启的发展和结果。
要使学生启而即发,教师就要启而得法。
借用我国近代的伟大教育家叶圣陶的话来说就是“教师的教学,不在于要学生搬去可以致富的金子,而在于给学生点金的指头。
教师不是给学生大量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
”
启发式教学法的误区
启发式教学法是在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的深刻批判背景下产生的,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取得了许多成果。
然而启发式教学法,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在实际应用中,还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可导,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了一些不足。
1、误区之一——结果启发式
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结果启发式。
即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个特定的问题,教师的头脑中已经有了正确答案,而学生头脑中还没有,于是教师就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千方百计的把正确答案问出来,便自以为用的是启发式教学法。
这种“结果启发式”忽略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重要因素,虽然也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但势必造成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学生往往难以深入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往往会产生对教师提问的依赖,即教师提问他就会答,离开教师提问他就不会答。
举个例子来说,一位名叫欧谛德谟的青年,一心想当政治家,为帮助这位青年人认清正义与非正义问题,苏格拉底运用启发式方法与之对话。
苏格拉底:虚伪应归于哪一类?
欧谛德谟:应归入非正义类。
苏格拉底: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入哪一类?
欧谛德谟:非正义类。
苏格拉底:如果一个将军想罚那些极大损害了其国家利益的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这能说是非正义么?欧谛德谟:不能。
苏格拉底: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务或在作战中欺骗了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
欧谛德谟:这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
苏格拉底:那好吧,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
假如一位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经丧失了斗志,精神面临崩溃,他欺骗自己的士兵说“援军马上就到”,从而鼓舞起斗志,取得胜利,这种行为如何理解?
欧谛德谟:应算是正义的。
苏格拉底: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吃药,父亲骗他说药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下去了,结果治好了病,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类呢?
欧谛德谟:应属于正义类。
苏格拉底: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走了他的武器,这种偷盗行为是正义的么?
欧谛德谟:是,他们应属于这一类。
苏格拉底:你不是认为朋友之间不能欺骗么?
欧谛德谟:请允许我收回刚才说过的话。
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法的特点是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启发诱导,层层深入,最终引导至正确结论。
但这种方式势必造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如果遇到较复杂的问题,一旦离开了教师的提问,学生往往就不知从何处入手了。
2、误区之二——“提问”即是启发
启发式教学法发展至今,仍有一些教师只将其简单理解为提问,不管问题简单与否,课堂提问是每节课的惯例,盲目的认为“提问”才是真正的启发。
其实,这种情形也可归入结果启发式教学法的大范畴,在此将之细化了。
一次在网上看到一个“启发式教学法”的例子,讲的是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提问:“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段啊?”提问甲同学,甲回答:“分为六段”,语文老师摇摇头,“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乙同学说:“分四段”,老师仍摇头,这时大家一起回答:“分五段”,老师高兴了,“完全正确”,心想:启发式教学法真是好用啊!看到例子中的语文教师自以为是的“启发式教学法”,我们未免觉得荒唐可笑,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这样的事例确实存在着。
3、误区之三——“少讲多练”
有许多人把启发式教学法理解为“少讲多练”,甚至有很多教师每堂课都按一定的时间比例来划分“讲”与“练”。
如果这一堂课是教师讲到底,没有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做练习,就认为这是“满堂灌”。
是不是“灌”,客观的说,衡量的标准是看学生有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只要启发有方,诱导得法,能结合学生实际,
创设出一个问题思维情境,即使一堂课讲满四十五分钟,也是好的方法;反之,只灌了二十分钟,后面做了二十五分钟的练习,那也是形式上的练,不过是灌的延续罢了。
作者:孙贺成伟华来源:教育技术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