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启发式教学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试论启发式教学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1999年第3期(总第47期) 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14 N o.3试论启发式教学与教学方法的关系肖自明 秦文孝(渭南教育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摘 要:文章认为中国是启发式教学的故乡。

自从孔子提出“启发”的概念以来,古代教育家和近代西方一些著名的教育家都不同程度地把它作为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来加以论述。

现代教育中那些基本的教学方法和当代教育中提出的新的教学方法之所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被大家认可并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们和“启发式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分析现代启发式教学的实质与特点,进一步说明“启发式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整个教学方法体系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91(1999)03—0076—05一、启发式教学与教学方法的发展演变(一)古代启发式教学与教学方法1.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与教学方法。

中国是启发式教学的故乡,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

“启发”二字,发源于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意思是说,学生处于求懂而未懂透,想说而说不出的积极思维状态中,教师才给予指导,教师“举一”学生“反三”。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孔子在教学中采用了“问答法”(“叩其两端而竭焉”)、“榜样比喻法”(“能近取譬”)、“练习法”(“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记》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

《学记》进一步总结了孔子以来的启发式教学,提出了“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以谓善喻矣。

”所谓“喻”,就是启发、诱导。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应该是“善喻”,其途径应该是引导学生而不给予牵制,鼓励学生而不加强迫,开启学生而不越俎代庖。

根据这种教学思想,《学记》中提出了“问答法”(“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不善答问者反此。

”)“讲解法”(“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练习法”(“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类比法”(“比物丑类”)。

同时《学论》还对当时的注入式教学,提出了批评:“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迅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3.朱熹的启发式教学与教学方法。

朱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启发式教学的经验。

他很重视学习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别人是不能代替的。

教师的作用在指收稿日期:1998—12—07导,“指导者,师之功也。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他把读书看作是一个从未知有疑,渐疑到解疑的过程。

同时他还总结出了“读书的方法”,分为六步:“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

在教学中还应用了“练习法”和“复习法”。

“学贵习之,须是心心念念在上,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

所谓“时习”,即随事、随时、随处都复习,练习其已获得的知识的过程。

从上所述可以看出,自孔子提出启发式教学以来,古代的教育家在教学实践中就已把启发式教学与具体教学方法区分开了。

他们是把启发式教学作为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来看待的。

在现实中,人们只注意了古人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谈话法”的做法,忽视了古人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对其它方法的运用。

因而也就认为“启发式教学”即“谈话法”;或“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或“启发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这些认识片面地理解了古人的教学思想。

(二)近代启发式教学与教学方法1.夸美纽斯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

十七世纪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中写到“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得学校因此可以减少喧嚣,麻烦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1〕(扉页)这种教学方法包含有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他主张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在《大教学论》中,列了三章(第二十至二十二章),专论科学教学法、艺术教学法和语言教学法。

主张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采用“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在艺术和语言方面采用“模仿法”和“练习法”。

2.赫尔巴特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在启发式教学的发展过程中,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重视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把启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作为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认为多方面的兴趣能使新旧观念互相融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他主张在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时,要考虑学生的兴趣。

为了贯彻这个指导思想,一方面他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另一方面,明确提出了三种教学方法:叙述教学法、分析教学法、综合教学法。

3.第斯多惠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教学生去发现真理”〔2〕(P357);他还认为:“教育就是引导”。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认为“学校里必须使思维的工作高于一切”。

他把能促使学生自动性的发展的教学方法放在首要的、突出的地位。

他把具体的教学方法分为两类:平铺直叙的教学法和具有发展作用的发现法。

后者表现为用归纳、诱导、分析的、回归的等形式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以上说明近代教育家们是把启发式教学作为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来看待。

至于现代的教育家们提倡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程序教学法”、“情境法”等等,正是贯穿了启发式教学的伟大思想才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毛泽东同志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早在1929年毛泽东同志在他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专门写了教授法要采用:启发式(废止注入式)〔3〕(P 165),并把它列为十大教授法之首。

其用意在于说明在教授中要体现启发式的精神,这表明毛泽东同志是把启发式作为教授法的指导思想来看待的。

1941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适用于各抗日根据地的《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规定》,明确规定:“在教学方法中,应坚决采取启发式的、研究的、实验的方式,以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自觉・77・1999年第3期 肖自明 秦文孝:试论启发式教学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性与创造性,而坚决废止注入式的、强迫的、空洞的方式。

〔3〕(P165)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同志多次提出,在教学中要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这些精神和《古田会议决议》的精神是一致的,都是把启发式教学作为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看待的。

纵观历史,从孔子提出“启发”二字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近代教育家们在实践中体现启发式教学的精神,到毛泽东提倡运用启发式教学的二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中,都是把启发式教学作为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的。

二、启发式教学与具体教学方法的关系(一)启发式教学与基本教学方法的关系“基本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指教育学课本上讲的: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4〕这些方法“几乎穷近了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基本渠道:听觉的、视觉的、动觉的、触觉的、语言等、直观的等等。

进行教学活动离不开这些基本的方法”。

〔4〕下面我们通过简单分析来看它们与启发式教学的关系。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指在教学中,以口耳为主要媒介,教师通过言语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陶冶思想的方法。

讲授法在现实的教学中应用的最多,也是遭非难最多的方法。

不少人常常把讲授法与“注入式”、“满堂灌”等同起来,似乎讲授法与启发式教学无缘。

其实不然。

我们应该看到通过教师的讲授能带来两个方面的作用:“传递知识信息和控制学生的认识活动”。

〔5〕(P373)。

通过这些作用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交流师生之间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在积极的状态之中。

他们一边在紧张的思考,一边又在感受求知的乐趣。

教师在讲授中既可通过分析和比较、归纳和演绎、综合和概括,又可通过讲重点、讲关键、讲难点、讲思路、讲规律、讲方法等多种形式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认识知识的价值,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从而转化为向往和追求。

2.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

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把教材内容概括或一系列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提出,通过提问、答问、质问、反问、修正、补充、引申、讨论和总结等形式,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主要依靠学生的积极思维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人们往往把谈话法与启发式等同起来,认为运用谈话法就是启发式教学。

贯彻启发式教学,少不了提问,但提问不等于启发式。

只有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实际,富有情趣,具有思考的价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去寻求答案,这样才算贯彻了启发式教学的精神。

3.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在上课时,配合讲授、谈话,向学生展示各种教具,或作示范性的实验,指导学生积极观察,从中获得关于事物的感性认识,来说明或印证所传授的知识的方法。

利用演示法能把有关的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4.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教材的难点重点,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通过讨论,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78・ 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4卷5.练习法。

练习法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从而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在练习中学生必然会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演绎归纳,思考和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每一种具体教学方法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它们的共性——启发性。

这些共性在教学实践中能否有效地发挥出来,取决于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如果以启发式教学作为指导思想,就可以发挥出来,如果以注入式作为指导思想就可能发挥不出来。

(二)启发式教学与新出现的综合教学方法的关系新的综合教学方法指的是进入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教学中创立的教学方法。

比如:国内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八字教学法”、“六步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启发性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快乐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