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
度看,呈胶体或悬浮状态的有机质点同粘土质点有很大的一致性,可 同步降落;粘土比表面积大,吸附有机质的能力较强;形成泥质沉积 的环境往往具有有利的保存条件。 6.试述沉积有机质成烃演化机理
晚期成烃理论是指有机质随着沉积物埋藏成岩演化在成岩作用 晚期生成油气的理论,有机质的成烃演化阶段一般与沉积物的成岩作 用一一对应。通常将有机质成烃演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未成熟 阶段,成熟阶段和过成熟阶段
4) 除卟啉外,近来还在石油中找到了许多与异戊间二烯类、萜 类(即环状异戊间二烯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甾醇类有关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化 学结构仅为生物物质所特有。
5) 石油的元素组成包括痕量元素组成,都与有机物质或有机矿 产相近似,而与任何无机物质相差甚远。另外,石油的碳同位素组成 也同生物物质(尤其是脂类) 的碳同位素组成相近,而与无机的碳酸 盐岩碳同位素相差甚远。
Ⅱ型干酪根:是烃源岩中常见的干酪根,又称腐泥型,有机质主
要来源于水盆地中的浮游生物和细菌,有较高的 H∕C 原子比,约为 1.3—1.5,较低的 O∕C 原子比,约为 0.1—0.2,其生烃潜力较高,热 失重为 50%—80%,生烃潜力为 0.3—0.5。
Ⅲ型干酪根:由陆生植物组成的干酪根,又称腐殖型,富含多芳 香核和含氧基团,原始 H∕C 原子比低,通常小于 0.1,而 O∕C 原 子比高,可达 0.2—0.3,这类干酪根以成气为主,其热失重为 30%— 50%,生烃潜力 0.1—0.2。
2) 石油在地壳中的出现,与地史上生物的发育和兴衰密切相关。 工业石油大体是显生宙地层中才开始出现,并且随着生物的繁衍而有 日益增多之趋势。与此同时,石油的储量时代分布与地层中有机质以 及煤和油页岩等有机矿产的时代分布都有一定的一致性。
3) 在油田剖面中,含油层位总与富含有机质的层位有依存关系, 而不像无机的内生矿床那样与火成岩有关。
轻质油和湿气带又叫高成熟阶段, 在较高温度作用下, 干酪根 和已形成的石油将发生热裂解, 特点是液态烃急剧减少, C1 —C8 的 轻烃将迅速增加。另外, 由于烷烃及低分子量烃逐渐增多, 胶质和沥 青质逐渐减少乃至消失, 因而引起石油密度降低, 颜色变浅, 在地 下条件适当时, 还可形成凝析气。
3) 过成熟阶段 该阶段埋深大、温度高, Ro > 2. 0% 。又由于在成熟阶段干酪
1.未成熟阶段(成岩作用阶段) 此阶段从沉积有机质被埋藏开始至门限深度为止, Ro < 0. 5% ; 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木质素等生物聚合物, 在成岩作用早期, 由于细菌作用下的分解和水解, 转化为分子量较低的脂肪酸、氨基 酸、糖、酚等生物化学单体, 同时还产生 CO2 、CH4 、NH3 、H2 S 和 H2 O 等简单分子。随着埋深的增加, 继以无机转化过程为主, 生物化学单体将发生缩聚作用形成复杂的 高分子腐殖酸类, 进而演化为地质聚合物即干酪根, 并由于其与同 围矿物质相络合, 成为较稳定的不溶有机质。在成岩作用后期, 干酪 根可产生 CO2 、H2 O和一些重杂原子组分。该阶段尤其是早期生成 的烃类产物, 是生物甲烷和少量高分子烃。所以, 从天然气的成因角 度, 成岩作用阶段早期可称为生物成因气阶段。高分子烃则不同于成 熟的石油烃, 它们多是从生物体中继承下来的, 一般为 C1 5以上的 生物标志化合物, 缺乏低分子烃。早期生成的正烷烃多具明显的奇碳
未熟—低熟油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 的非常规油气,包括在生物甲烷气生烃高峰之后,在埋藏升温达到干 酪根晚期热降解大量生油之前(Ro <0. 7%),经由不同生烃机制的 低温生物化学或低温化学反应生成并释放出来的液态和气态烃。低熟 油生成高峰阶段对应的源岩镜质组反射率(Ro)值大体在0.2%~0.7% 范围内,相当于干酪根生烃模式的未成熟和低成熟阶段。
的化学反应所必需的活化能和热力学条件,也较干酪根热降解生烃的 条件低得多。因此,当干酪根尚处于未熟—低熟阶段时,树脂体可能 在低温条件下率先早期生烃。
2. 木栓质体早期生烃 木栓质体来源于高等植物的木栓质组织。在木栓质组织中,栓化 层由木栓脂和蜡质交替叠合而成。木栓脂作为木栓质体的前生物,具 有低聚合度和多长链类脂物的特点,决定了木栓质体可在低的热力学 条件下,发生低活化能的化学反应,生成并释放以链状结构为主的烃 类。 3. 细菌改造陆源有机质早期生烃 一些细菌与脂肪酸、蛋白质通过去羧基、去氨基作用等化学反应, 对陆源有机质进行降解改造,其分泌物和代谢物可以改造有机质结 构,增加其H/C原子比,提高富氢程度和“ 腐泥化” 程度,并使有 机质热降解或热解聚、脱官能团与加氢生烃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降 低,从而有利于生成低熟油气。 4. 高等植物蜡质早期生烃 高等植物蜡质是指覆盖于植物茎、叶、花和果实表面的蜡状薄层, 蜡脂类易于水解形成长链脂肪酸和长链脂肪醇。所有含羧基、羟基和 酮基官能团的长链化合物,经脱官能团形成原油中C22+正构烷烃,这 类化学反应过程无需高活化能,可以在低温阶段完成。 5. 藻类类脂物早期生烃 藻类死亡埋藏后,其细胞有机质和细胞内类脂物聚合成藻类体,
优势* 2.成熟阶段(深成作用阶段) 此为干酪根生成油气的主要阶段。该阶段从有机质演化的门限值
开始至生成石油和湿气结束为止, Ro 为 0. 5% ~2. 0% 。干酪根随 着埋深和地温的增加, 当达到门限深度和温度时, 在热力作用下, 通常还伴有粘土催化作用, 干酪根将开始大量降解生成石油, 后期 热裂解生成轻质油和湿气, 因此,该阶段也可称油和湿气阶段。此阶 段可按照干酪根的成熟度和成烃产物划分为 2 个带。油带 Ro为 0. 5% ~1. 3% ,又叫低—中成熟阶段 ( 低成熟 Ro为 0. 5% ~0. 7% , 中成熟 Ro 为 0. 7% ~1. 3% ) , 干酪根通过热降解作用主要产生 成熟的液态石油, 并以中—低分子量的烃类为主, 使成岩作用阶段 的生物烃被稀释, 在正烷烃中, 生物烃带来的奇碳优势逐渐被成熟 油冲淡直至消失,环烷经和芳香烃的碳数和环数减少, 曲线由双峰变 为单峰。*
第五章 油气成因理论与烃源岩
1.油气有机成因的主要证据 答:油气有机起源说之所以能够确立,除了它能对整个成烃过程
给予合理解释外,还由于它拥有雄辩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论据。 1) 世界99%以上的石油都产自沉积岩,个别产自古老基岩的石油
也是来自邻近沉积岩系中富含有机质的母岩。在大片火成岩、变质岩 出露的地区,如所谓地盾,则没有工业石油。
成为干酪根的重要成分。藻的生物类脂物均属分子结构简单的含氧官 能团的非烃化合物及部分烃类,未发生明显的聚合作用,只要具备还 原性的沉积成岩条件,在低温化学反应阶段,即可转化成链烷烃和环 烷烃,成为低熟油的主要成分。
6. 富硫大分子有机质早期降解生烃 干酪根中不同原子间的键能有明显差异,因此,干酪根早期低温 降解作用只能使S—S和S—C键断裂。由此可见,只有富硫大分子有机 质才能在干酪根早期降解阶段形成低熟油。 8.煤成烃理论 煤系地层不仅能够生成天然气,而且能够生油,但是只有在特定 的地质条件下,才可以形成商业性油气藏,甚至形成大规模的油气聚 集。由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用的同时 所生成的液态烃类被称为煤成油。 (1)煤的有机组成及其成烃潜力 煤是生气还是生油及其生成液态烃的能力大小,与煤的类型和显 微组分组成密切相关。富含富氢显微组分无定形体、藻质体及其他壳 质体的煤,均有生成液态烃的能力;而富含贫氢显微组分镜质组和惰 质组的煤,与Ⅲ型干酪根相似,以生气为主。在很大程度上,煤的液 态烃生成潜力取决于富氢组分壳质组含量的多少。煤的显微组分或生 烃母质在相同成熟度时的H/C 原子比是决定煤生气或成油潜力的基 本因素,即壳质组的成油气潜力最大,镜质组次之,而惰质组最差。 (2)煤成烃的地球化学特征
6) 天然石油普遍具有旋光性。非晶体的旋光性与物质分子中的 碳原子不对称结构有关,通常只有从生物界才能获得这种物质。
7) 大量实验表明,各种生物物质通过热降解均可得到或多或少 的烃类产物。同时近代分析技术也可从现代和古代沉积有机质中检测 出石油中所含的烃类。 总之,无论是对石油性状和分布的研究,还是对生油过程的模拟试验, 都为有机起源说提供了足以令人信服的论据。 2.有机成因的物质基础
通过对大量实例分析,主要有一下五种不同原始母质的早期生烃 机制。
1. 树脂体早期生烃 树脂体指随母体植物埋藏在沉积物(岩) 中的树脂可转化成树脂 体。在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上,树脂体由挥发性和非挥发性萜类馏分 组成。树脂酸作为含羧基的非烃生物类脂物,其化学成分、分子结构 及聚合程度都比干酪根简单得多,树脂酸脱羧基、加氢转化成环烷烃
形成的干酪根。干酪根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结构复杂,数量充足, 类型多样。 3.石油形成中的生物与物理化学作用
沉积有机质的改造与转化,主要是一个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 的过程,而促使这一过程发生的外部因素有:
1.细菌:在还原条件下,有机质经细菌分解成甲烷、氢、CO2、 有机酸及其它CH化合物。
2.温度和时间:在有机质生烃过程中温度起决定性作用,时间可 对温度起补偿作用。有机质开始大量转化成石油的温度叫门限温度。 它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有机质的级玢,并与有机质受热持续时间或地质 年代有关,此外还受催化作用影响。
3.催化剂:在有机质转化成油过程中,催化剂的参与可以降低反 应所需活化能,加快成烃反应速度,并改造烃的性质。自然界中这种 催化剂 订有无机盐类和有机酵母素两类。
4压力:超压往往抑制有机质的成熟作用,而短暂的压力降低则 有利于加速有机质的成熟作用。 4.干酪根类型
Ⅰ型干酪根:是分散有机质干酪根中经细菌改造的极端类型,或藻 质型,富含脂肪族结构,富氢贫氧,原始 H∕C 原子比高,一般为 1.5 —1.7,而 O∕C 原子比低,一般小于 0.1,是高产石油的干酪根,其 热失重为 65%,生烃潜力为 0.4—0.7。
残余型(Ⅳ型)干酪根:具有异常低的原始 H∕C 原子比,比值 低至 0.5—0.6,而 O∕C 原子比却高达 0.25—0.3,含有大量的芳香核 和含氧基团,有机质主要为惰性组的氧化有机质和丝质碎片,能生成 少量的气,热失重小于 30%,生烃潜力小于 0.2。 5.影响有机质丰度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