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案例分析案例一:[教学目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计算、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因素分析[案例资料]2008年东莞全市宏观经济数据:GDP :3710亿元,增长14%;财政总收入 600.8亿元,增长11.36% ;进出口总额1133亿美元,增长6.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0268元,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2418元,增长7% 。
2009年东莞市宏观经济数据:2009年东莞GDP 3763.2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99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771.77亿元,下降3.7%;第三产业增加值1976.50亿元,增长15.1%。
人均生产总值56590元,增长10%。
2009年三大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0.4:47.1:52.5,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升5.6个百分点。
2009年全市进出口总额941.55亿美元,下降17.0%。
其中进口总额389.86亿美元,下降18.4%。
出口总额551.69亿美元,下降16.0%,降幅比年初收窄16.1个百分点,但自11月份起当月出口同比增幅由负转正,11月同比增长 1.6%,12月增长17.2%。
[案例分析要求]1.根据资料,计算东莞市2008、2009两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2.根据上述计算,分析东莞外贸依存度波动(上升、下降)的主要原因,要求结合当时国内外背景;3.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上述波动,对东莞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案例分析参考资料]1.陈宪、张鸿:《国际贸易》,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张二震、马野青:《国际贸易学》南京大学出版社3.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4.姚曾荫主编:《国际贸易概论》,人民出版社。
2010年11月30日13:31南方日报“中国制造”为何国内比国外贵?代工利薄意在退税,一出一进层层加码,中国补贴发达国家高消费“中国制造”为何国内比国外贵代工利薄意在退税,一出一进层层加码,中国补贴发达国家高消费IPAD过关征收千元关税事件,喧闹后带出一个全新的话题:为什么国内的IPAD要比不少国家和地区贵?是什么造就了在“世界工厂”买不到便宜的东西?是什么驱使国内消费者舍近求远去国外采购?这种“扩大外需”的行为是怎么造成的,是否合理,又有着怎样的经济学动力?要知道,不少IPAD原本就是在国内生产的,深圳富士康就是IPAD的全球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当扩大内需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如何在合理保护我们的市场和自主品牌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内需,确实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
IPAD话题背后,凸显的正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困惑,而这些问题,正成为当前进一步激发国内有效市场需求的障碍,也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在“十二五”期间如何更好地看待经济结构调整。
为此,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解析IPAD外购现象背后的消费困局”系列报道,我们期望以经济观察的角度,和大家共同解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前因后果,从而让广大消费者对我们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环境有更好的了解,并共同探讨破解之道。
一边在努力扩大中国内需,一边是国人去国外大幅采购,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东西在IPAD过关征收千元关税的争论中暴露出来。
如果去国外采购是中国购买力的“溢出”,自然就不存在内需不足的问题,那为什么内需不足的同时还会去国外采购?这显然是国内消费市场的容纳度出了问题。
解决好了国内市场对消费力的容纳问题,将去国外的消费能力留在国内,就能有效的扩大内需市场。
生产地买不到平价“中国制造”◇以IPAD为例,国人要比美国人多付两成,而收入只是人家的1/13。
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中国往往比西方贵,成为咄咄怪事前些年,很多国人都把在境外买回“MADE IN CHINA”的东西当作笑话来讲,但事实情况是,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专门到境外买回“MADE IN CHINA”的各类产品,从服装纺织到电信产品,大包小包塞得满满的。
在我们拉动内需的大环境下,我们看到前赴后继的国人积极地在拉动外需。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看看这组数字就清楚了:一双耐克或者阿迪达斯的中国产旅游鞋,在国内各大商场,即使遇到商场大减价,也需要500元人民币左右。
正价产品动辄七八百甚至上千。
而同样款式的鞋子,在美国的一些大卖场上,只需要三四十美元,折合人民币也就两三百元人民币。
服装同样如此。
一套在国内售价3万元人民币左右的Armani西服,在美国1000多美元(约合人民币7000元)就能买到。
再以电子产品为例,一部在广东深圳组装的IPAD,以16G的WIFI为例,面市之初在美国的报价是499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300元),香港报价为3888港币(折合人民币约3300元),而在美国上市约一年后,IPAD行货终于登陆中国大陆,但其16G版售价为3988元人民币。
如果再考虑国内外的收入差距,两者之间的价差则更加大。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0年4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09年的人均GDP为3678美元,世界排名100位,而美国则以46381美元排名第九,约为中国的13倍。
也就是说,同样以购买IPAD为例,国人要比美国人多付约两成的钱,而收入只是人家的1/13!这种现象甚至让美国人自己都觉得“过意”不去。
美国《洛杉矶时报》今年就发表了题为《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中国往往比西方贵》的文章,里面提到:“在中国这个世界工厂,这真可谓一桩怪事。
中国以替西方消费者生产廉价产品而闻名,但在本国却不总是如此。
”出口导向政策重生产而轻消费◇代工一台在美国售价为499美元的iPhone,代工企业获得大约4美元。
贫困中国为发达国家提供补助,维持着他们的高消费很多国人对这种国外品牌产品存在的巨大价差已经习以为常,但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模式来看,这种现象是否合理,这里面有没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反思甚至加以改变的地方?为此,记者就此现象展开了调查。
从这些“中国制造”商品的“旅行”轨迹来看,出现这种价格差并不奇怪。
近年来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基地,许多国际品牌都已在国内设点生产,珠三角更是重要的出口基地。
从传统的服装纺织制造,到芯片电脑的装配,这些世界知名的品牌,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在国内生产,之后转运到第三地譬如到香港一日游后再进口到国内销售,只是进来后往往就身价倍增。
这一现象背后也能看到我国长期以来出口导向政策的推手作用,即生产是为了出口,而不是为消费服务。
如我国推行出口退税政策,本意是为了让企业更好地做强做大,提高国际竞争力。
但是这些年来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很多外贸出口企业的利润一再被挤压,甚至不少制造企业都是不赚钱甚至贴钱在接订单,而出口退税部分就成了他们赚取微薄利润甚至补回亏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iPhone为例,代工一台在美国售价为499美元的iPhone,代工企业获得大约4美元,其中还包括工人的工资和摊销固定资产投入等。
出口退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依然贫困的中国,为欧美发达国家提供补助,维持着他们的高消费水平。
那么,“中国制造”的国际品牌产品国内比国外贵,进口关税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吗?按照WTO的规则,中国入世后关税在逐年下降,究竟关税下降的实惠有没有真正到百姓手中?我国著名WTO法律专家、北京浩天信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江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关税传导到消费品终端价格的影响并不明显,中国关税的整体水平从加入世贸组织前的14.7%下调到今年的9.8%,下调了5个点的税率。
中国的进口税率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已经处于较低的水平。
他认为,国内目前很多“中国制造”的国际品牌价格偏高,最重要的原因仍然在于国内消费市场本身。
流通高费用致“羊毛出在羊身上”◇进口产品进入流通环节要收取17%的增值税,出口产品还享受退税等各种优惠,从出口到进口同一产品“绕个圈”价格猛增当进口产品进入流通环节后,增值部分则要收取17%的增值税。
另外,国内流通环节的中间费用过高已经不是一个新闻,国内零售商已经习惯于向供货商收取名目繁多的进店费、上架费、节庆费等通路费用,而“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费用最终都体现在产品的标价上并由消费者来“买单”。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国人的崇洋媚外消费思路,也助长了一些洋货一入中国就身价百倍甚至国货争当“假洋鬼子”的现象。
有专家提到,很多外国公司是有意在中国提价,从而提升产品的地位,赢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
像LEVIS牛仔裤、哈根达斯冰淇淋等,在国内一般在高档商场或以专卖店形式亮相,价格都高高在上,而这些产品在国外都属于大众品牌。
这一点在广交会上也有非常突出的表现,本报记者曾在广州一高档商场见过一款打着进口产品的瓷器,价格上万,而几乎一模一样的产品在广交会上的出口报价不到百分之一。
“中国制造”的产品国内定价高于国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这些国际品牌牢牢掌握着价格的话语权和定价权,而我们的自有品牌产品仍未形成与之相抗衡的力量。
扩大内需是我国长期的战略决策,如何让广大消费者能以合理的价格享受到高质量的产品,在国内同样乐购易购,这是当前内需市场必须正视的一个话题。
(南方日报)美国苹果iPad由深圳的富士康代工、英国clarks皮鞋在广东东莞制造……这些“中国制造”的产品返销国内市场后,价格却成倍往上翻同款商品,国内怎比国外贵得多?竞争不足、流通成本高、高税率抬高价格日前,海关对旅客携带便携式平板电脑iPad 入境征税一事引起人们关注。
实际上,从9月份起,iPad平板电脑已经登陆我国内地市场,在国内已不难买到。
可为什么还有不少人热衷去国外购买呢?“原因很简单,便宜!”由于工作关系,在深圳某口岸部门工作的沈培经常往返于深港两地,他告诉记者,目前,香港市场上销售的32G/WIFI+3G版iPad价格已不到4000元人民币,而国内市场,同款产品的标准价格还在5000元人民币以上。
价格便宜的何止iPad!最近,北京的王飞从英国旅游回来,一口气买下了5双皮鞋。
他算了一笔账:一双其乐(clarks)男鞋,在英国标价79.99英镑,凭旅游护照还能优惠10%,出境退税15%,实际花了60英镑;而在北京燕莎奥特莱斯,同品牌同款式的鞋,打完8折后还要1700元人民币。
经常出国的消费者发现,在国外市场,不光相同品牌的电子、皮鞋、服装等生活用品比国内便宜很多,一些名表、名包等奢侈品的价格更与国内价差悬殊。
在美国,一条利维斯(Levis)牛仔裤在折扣店卖19美元,而同一条裤子,在国内的专卖店至少要卖700元人民币;至于劳力士、路易·威登、古奇等名表、名包,在欧美市场上的售价通常不足国内价格的一半甚至1/3。
这些年,全球市场一体化加快,中高档品牌服装、奢侈品、名牌运动鞋……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进入我国普通家庭。
与此同时,以往这些“高高在上”的国外品牌纷纷加入“中国制造”的大军,苹果iPad由深圳的富士康工厂代工、clarks 在广东东莞制造……可是,这些在中国代工的产品,为什么返销国内市场后,比欧美贵这么多?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牛鸿说,发达国家的市场竞争激烈,欧洲、美国、日本品牌同场较量,许多品牌都经营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拥有相对固定的客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