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处中国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
辖区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居中国第5位,辖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是我们国家的资源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大省。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地形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
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间。
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五大部分。
四川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4.2%、10.3%、8.2%、7.3%。
土壤类型丰富,共有25个土类、63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和32.60%。
气候四川地处我国青藏高原向东部平原过渡地带,气候复杂多样,东部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西部高原在地形作用下,以垂直气候带为主,从南部山地到北部高原,由亚热带演变到亚寒带,垂直方向上有亚热带到永冻带的各种气候类型。
四川省基本气候特点是:季风气候明显,雨热同季;区域表现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湿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范围大,特别是干旱、暴雨、洪涝和低温等经常发生。
土地全省土地资源分为12个一级利用类型,57个二级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现状以林牧业为主,林牧地集中分布于盆周山地和西部高山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68.9%;耕地则集中分布于东部盆地和低山丘陵区,占全省耕地的85%以上;园地集中分布于盆地丘陵和西南山地,占全省园地的70%以上;交通用地和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平原区和丘陵区。
矿产资源四川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且种类较齐全。
具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和矿区达到101种和2219处,其中有57种矿产的保有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5位,钛、钒、锂、轻稀土、岩盐、芒硝等14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
全省矿产资源供应能力明显增强,已成为西部乃至全国的矿物原材料生产和加工大省。
水资源四川省水资源丰富,居全国前列。
全省降水量大,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739.86亿立方米。
四川水资源以河川径流最为丰富,境内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共有2816条,号称“千河之省”。
水资源总量约为2616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616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149亿立方米。
动植物资源四川省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许多珍稀、古老的动植物种类,是全国乃至世界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之一。
植物种类异常丰富。
全省有高等植物近1万种,分属232科,1600属。
其中裸子植物种类数量居全国第一位,被子植物种类数量居全国第二位。
全省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3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14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49种。
截至2012年末,全省森林覆盖率为35.3%,木材蓄积量居全国第二。
动物资源丰富。
全省有脊椎动物近1300种,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居全国第二位。
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5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13种。
全省野外大熊猫数量为1206只,占全国总数的76%,其种群数量居全国第一。
动物中可供积极利用的种类占50%以上。
四川雉类资源亦极为丰富,雉科鸟类达20种,占全国雉科总数的40%,其中有许多珍稀濒危雉类,如雉鹑、四川山鹧鸪、绿尾虹雉等。
近年来,四川省境内新纪录到鸟类19种。
湿地面积广阔。
我省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沼泽、湖泊、河流和库塘等类型,全省湿地总面积421万公顷,占幅员面积的8.7%。
其中河流湿地面积约56.4万公顷,主要包括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沱江、嘉陵江等长江上游重要的干流和支流;沼泽湿地总面积143.2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阿坝州和甘孜州的高寒地区。
旅游资源四川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美丽的自然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数量和品位均在全国名列前茅,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资源大省。
全省有世界遗产5处,其中:自然遗产3处(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1处(峨眉山--乐山大佛),文化遗产1处(青城山--都江堰)。
列入联合国《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有4处(九寨、卧龙、黄龙、稻城亚丁)。
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5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5处。
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九寨沟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四川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255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
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70个。
卧龙、蜂桶寨、喇叭河、草坡、鞍子河、黑水河6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作为大熊猫世界自然遗产地最精华区域,也已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全省共有国家级森林公园31处,省级森林公园54处。
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地质地貌景观丰富,已发现地质遗迹220余处,有兴文和自贡2处世界级地质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14处,其数量居全国前列。
全省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8个,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61处。
人口人口统计201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07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2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3515.6万人,乡村人口4560.6万人,城镇化率43.53%,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79.73万人,人口出生率9.89‰,比上年上升0.1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5.79万人,人口死亡率6.92‰;人口自然增长率2.97‰。
民族及民族分布四川为多民族聚居地,有55个少数民族,490.8万人。
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为省内世居少数民族。
四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全国第二大藏区。
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
社会生活2012年,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6万所,在校生(学历教育)1579.9万人,教职工95.8万人,其中专任教师79.6万人。
义务教育。
全省小学8586所,招生101.0万人,在校生560.7万人;初中3908所,招生98.8万人,在校生304.2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13所,招生8398人,在校生4.4万人。
中等及职业教育。
全省普通高中735所,招生52.2万人,在校生151.7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630所,招生54.4万人,在校生139.9万人。
职业技术培训注册学员279.3万人(次)。
高等教育。
全省普通高校99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22.4万人,增长7.4%;毕业生28.7万人。
研究生培养单位40个,招生27553人,在校生85626人,毕业生22198人。
成人教育。
全省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33.0万人;成人中学在校生4.9万人;参加学历教育自学考试66万人。
科技2012年末,全省拥有在川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48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2个。
全省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4人。
2012年共登记技术合同11600项,成交金额119亿元。
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1010项。
2012年,全省共申请专利66312件,专利授权42220件,其中新增专利实施项目5487项,新增产值866.49亿元。
文化2012年末,全省拥有文化系统内艺术表演团体68个,艺术表演场所45个,文化馆205个,文化站4600个,公共图书馆171个。
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3个。
全年摄制电视剧6部,电影故事片11部。
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进入常态,2012年共接待观众3597万人次。
2012年末全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12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460项。
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2012年末拥有无线广播电台8座,电视台8座,广播电视台158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37座。
广播综合覆盖率96.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电视综合覆盖率97.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有线电视用户达1396.4万户,比上年增加56.1万户。
卫生2012年末,全省拥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76073个,床位39.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7.9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6.2万人,注册护士13.4万人。
卫生环境进一步改善。
2012年新增省级卫生城市2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比上年提高3.0和1.9个百分点。
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连续6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村医疗不断完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部涉农县(市、区),参合率98.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提高到60.9%。
基本药物上网采购率98.2%。
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分别降至31.81/10万、10.2‰体育2012年,全年省优秀运动队获世界级比赛金牌13枚、银牌25枚、铜牌3枚;获亚洲级比赛金牌19枚、银牌4枚;获全国比赛金牌23枚、银牌16枚、铜牌26枚。
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38.0亿元,增长13.8%,共筹集公益金10.9亿元。
全省建成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15所、省级18所,市(县)级业训重点单位30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25个。
全省共建设全民健身路径5700条,当年新建1205条。
投入专项资金1.1亿元实施体育“十项惠民行动”,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574个。
经济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3849.8亿元,增长12.6%。
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579元,增长12.3%。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01元,分别增长13.5%和14.2%。
GDP 比重201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3297.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2587.8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7964.8亿元,增长11.2%。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7%、64.9%和30.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579元,增长12.3%。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2:52.4:33.4调整为13.8:52.8:33.4。
农业产值和增长率2012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0.4%。
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247.6千公顷,增长1.2%;药材播种面积101.8千公顷,增长3.0%;蔬菜播种1246.1千公顷,增长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