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案例教学五个步骤的实施操作细节探索

案例教学五个步骤的实施操作细节探索

案例教学五个步骤的实施操作细节探索作者:孙勇玲等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年第11期摘要:案例教学分成明确教学目标、精心选编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案例讨论、总结讨论意见等五个步骤。

在明确教学目标环节中,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的依据、要素和表述方法。

在精心选编案例环节中,综合考虑案例的特征和要素,开展案例编写。

在创设问题情境环节中,依据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来考虑方法。

在开展案例讨论环节中,讨论前做好准备,设计讨论方式和步骤。

在总结讨论意见环节中,做好教师点评和教学考核。

关键词:案例教学1 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

1.1 明确教学目标的依据1.1.1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及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当然,也是明确教学目标的依据。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为例,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重点,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从这个课程性质和标准出发,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对理论的认识过程可以有怀疑、有困惑、有动摇,但是教师的政治立场必须坚定,以理论和事实来引导同学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1.1.2 教学内容。

要吃透教材,把握编者意图,顺着编者思路去设计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去考虑目标的侧重点。

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概论》,在每章后都设计了思考题,已把编者的意图告诉了我们。

在编写教学目标时,要紧扣这些思考题,分清教学重点和难点,努力用具体的教学目标来落实其要求。

1.1.3 学生实际。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接受新思想、新思维、新信息能力快,加之自主意识能力不断增强,对问题有各自独特看法。

但是,大学生看待现实出现的一些问题,往往较主观,尤其对社会中看到的丑恶、不公等现象极度愤怒,对现实中出现的一些诱惑却有极大兴趣。

如果我们不注意学生的这些特质,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1.2 教学目标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例如“在讨论(条件)半个小时后,全体同学(主体)能够表述(行为动词)案例的发生背景和原因(表现程度)”。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学目标都需要呈现这四个要素,有时可以省略行为主体或者行为条件,前提是不会引起误解和歧义。

[1]有关认知及能力要求,可以借鉴布鲁姆的分类表。

1.3 教学目标表述方法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

尽量避免用含糊的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既要注意学生外在的行为变化,又要重视其内在的能力和情感的变化。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运用行为目标法、表现性目标法、内容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法,一是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二是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三是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

2 精心选编案例案例是指人们对已经发生过的典型事件捕捉的记述。

一个良好的思政课教学案例,有利于我们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从中寻找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成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思考方法和知识体系。

2.1 案例的特征①内容具有真实性。

案例描述的内容应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出于保密和其它原因,可以使用假名或代号,但情节必须真实,不能随意杜撰。

②结构具有完整性。

有事件发生的背景、有来龙去脉、有发展过程、有人物情节,并包含有比较充分的数据和资料。

③描述具有具体性。

不仅要对事件发生过程进行详细具体的描述,而且要对事件中涉及到的人的内心世界,如,动机、态度、思想、意图,需要等进行描述。

2.2 案例的要素案例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外在要素,二是内在要素。

①外在要素。

外在要素是案例的格式要素,它是案例编排的格式与结构,一般由标题、正文和分析三个基本部分。

②内在要素。

案例的内在要素也即是内容要素,它是对案例内容的介绍、描述和评析。

一般由5W加1H的要素构成,即Who、When、Where、What、Why和How,这些要素又可以具体概括为两个方面:背景材料和案情材料。

2.3 案例编写①明确案例编写目的。

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来确定编写目的,通盘考虑案例的用途是什么,完成什么教学任务。

以《概论》第五章为例,核心问题就是怎样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围绕此问题,编写教学案例时可以中国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事实进行对比,目的就是通过随后的学生讨论来论述为什么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②做好案例选题,广泛收集案例素材。

通常可有三种方法收集素材。

一是笔记摘录法。

二是上网搜集法。

三是学生参与法。

③精心思考创作。

突出对事件中矛盾、对立的叙述,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的情节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条件,以便案例的使用者能更好地理解,从而既能设身处地思考案例中的问题,也能摆脱情境的束缚,去探讨更深层的问题。

3 创设问题情境紧扣教学目标,通过提供学习材料、组织实践等方式精心设计问题产生的情境,激发学生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进而集中注意、积极思维,不断萌发情感和想象,自然地获得知识、能力。

3.1 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①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

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并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实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

②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

90后大学生个性活跃,自主性强,因此案例教学课设计的问题就必须考虑学生的过去的生活经验和未来的人生设计。

这样做不但有利于调动参与者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飞跃。

③问题情境要能引起学生开放性思考。

案例教学提供问题情境,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彻底破除以知识为中心目标的束缚,倡导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目标的整合,让学生在问题思考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得出结论,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2]3.2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①引入社会生活事件创设情景。

如实施《概论》第五章案例教学时,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知识点,以春节回家为什么难和中国建设高铁从而实现铁路提速为例,就很好的实现了学生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的感同身受。

②引入时事热点问题创设情境。

如在讲《概论》第五章案例教学过程。

就共同富裕的话题,可将贫困大学生与富家子奢侈、西部贫困村和“中国首富村”华西村等进行对比,用强烈的反差以创设思考的情境。

③借用文艺作品来创设情境。

由于文艺作品有其生动性特点,以此作为创设情境的材料,往往能收创奇特的效果。

如在第十章社会主义文化的案例教学时,可引入某年春节中央联欢晚会小品节目《卖拐》作为提问材料。

4 开展案例讨论案例讨论的方式是以学生积极发言为主,教师的适当点拨为辅;讨论的过程重在交流,一般先是通过交流找出个体之间的差异,后经过讨论达成集体共识。

4.1 讨论前准备①小组分组。

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各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讨论小组构成注意层次搭配、性别协调、性格互补和角色分配。

②给学生思考时间。

课前将案例分发给同学,给学生预留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准备发言,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按讨论题目写出发言提纲,这样讨论的时候才不会哑口无言,表达的思想更有层次感。

4.2 讨论中的方式①教师——学生模式。

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对学生的观点与建议进行审查,也可以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质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并加以反驳,使得讨论能够深入进行。

②学生——学生模式。

学生根据自己对案例的理解与推理或考虑到别人所没有见到的情况,对某位学生的观点提出异议或质疑,而被质疑者或他人用另外一些不同的见解与分析去反驳或辩护。

4.3 案例讨论的步骤①观点交流。

小组内各人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分别说出来。

唐代诗人杜牧有句名言:“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

”意思是说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而要寻根问底。

②观点改进。

学生听取小组成员观点后,或认同、或补充或争辩,能够在众人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和反思,形成新的观点。

③观点总结。

小组内部达成比较一致的看法,总结小组观点并应教师的要求向全班学生表述本组观点。

5 总结讨论意见案例总结讨论是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升华,它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

5.1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讨论过程进行评价,以正面激励为主,对在讨论中积极参与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对学生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能力要给予赞赏,也要指出其不足之处。

同时,教师点评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将学生的思维从案例内容所表现的典型情境问题拉回普遍的社会生活实际中,由特殊走向一般,揭示出案例所包含的相关原理、方法论内容,充分凸显思政课教学的三维目标体系。

5.2 教学考核教学考核包括平时表现和成果测评两个子系统。

平时表现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评定,教师通过考勤对学生的出勤率给予评定,学生则在小组讨论中对其他组员的讨论表现进行评定,也可以自评。

参考文献:[1]罗广荣.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6-20.[2]徐建会.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5-15.[3]涂曼妮.课堂有效性案例教学研究[J].价值工程,2013(14).基金项目:课题名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方法的创造性应用与研究课题编号:JXJG-11-22-8主持人:孙勇玲。

作者简介:孙勇玲(1967-),女,江西新余人,学籍科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