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宏村木雕调查报告

安徽宏村木雕调查报告

目录第一部分:背景说明第二部分:调查基本情况一、调查地点二、调查时间三、调查目的四、调查对象第三部分:调查内容第四部分:小结一、调查背景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安徽宏村这片神奇的土地进行写生实习。

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安徽宏村这个古老的村庄吸引游客的独特之处,来到宏村的这五天时间,我们尽情的享受大自然和前人给我们带来的这种艺术的气息。

在这黑瓦白墙、小桥流水之间,随处可见支着画架、凝神挥笔的学生。

我们小组带着老师布置的任务及心中对宏村建筑木雕艺术独有的惊叹,对木雕展开专项调查。

二、调查基本情况(一)调查地点:安徽宏村宏村镇位于黄山南麓,黟县县城东北,地处黟县、黄山区、休宁上区县界处,离县城11公里,往东可达太平湖、九华山风景区,北上铜陵、合肥,往南可达屯溪、杭州、景德镇等地。

交通十分便利。

宏村早在唐宋期间就曾繁荣一时,南宋绍兴年间,汪姓聚族于此建村。

历代沿更曾名:怀仁乡、贤仁里、十都、弘村,乾隆年间,更名宏村,距今860余年历史(二)调查目的1、提高我们对建筑木雕艺术的欣赏能力,增加对传统木雕技艺的认识与理解。

2、从自然风土人情中领悟木雕艺术文化内涵;从民俗民风中感知“场所精神”与历史文脉延续的重要性;提高风景写生能力。

(三)调查时间2013年11月11号——2013年11月15号(四)调查对象民间故宫的“承志堂”,又名“众家厅”的乐叙堂,寓意丰富的树人堂,雕刻精湛的桃源居,有保存完整全省仅存的古代书院——南湖书院等重要文物、历史设施。

三、调查内容(一)调查对象概述1、承志堂承志堂位于宏村上水圳中段,建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是清末大盐商汪定贵住宅。

整栋建筑为木结构,内部砖、石、木雕装饰富丽堂皇,总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筑。

全宅有9个天井,大小房间60间,一百三十六根木柱,大小门窗六十个。

它是黟县境内保护最完美的古居之一。

图01承志堂的门厅(图01)是整个空间最具特色的,木雕设计美轮美奂。

在中门“福”字上方,镶有一幅木雕“百子闹元宵”图,图上雕刻着100个小男孩过元宵闹花灯时的情景,有划旱船的、舞龙灯的,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形态各异,惟妙惟肖,这正是古代“多子多福”传统观念的生动写照,“百子闹元宵”图两边的“商”字斗拱上则分别雕有四出《三国演义》的戏文,斗拱的上方雕有“南、北”财神,“南、北”财神的上方是阁楼护板,在此,汪定贵设计了“渔、樵、耕、读”四根木雕立柱,分别代表了古代的四种职业。

图02前厅横梁(图02)上雕有一幅“唐肃宗宴官”图,此幅木雕是在一整块的横梁上雕刻而成,在古代是先架梁,后雕刻的,如果雕错一处,则会前功尽弃,可见古代的雕功是多么地精细。

木雕画面所展示的是唐肃宗宴请文武百官,大家在赴宴之前所进行的各种娱乐活动,琴、棋、书、画尽收其中,就连烧水、掏耳朵这样的细小之处也刻划得惟妙惟肖。

此幅木雕人物之众,层次之多,堪称木雕中的精品之作。

在“宴官图”两边的额坊上,又雕有“元宝”与“金钩钓鱼”图,“鱼”者,为“余”的谐音,意思是“年年有余”,毕竟,在封建社会中,升官与发财是相互依存的。

图03承志堂前厅的拱棚(图03)上,还有国内罕见的“倒立双狮戏球”式木雕棚托,厅堂两侧卧室的厢房门上雕有“福、禄、寿、喜”四星和各带一名道童的“八仙”,此处雕刻“八仙”是主人希望自己的后代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八仙过海”。

图04门厅的木雕设计十分美奂,但是承志堂的门窗雕刻也十分的精彩。

(图04)图05博古图:鼎彝钟磐、瓷瓶玉件、书画盆景等各种器物造型,种类繁多。

博古图给人以古色古香之感。

博古图由《宣和博古图》一书而得名。

《宣和博古图》共三十卷,书成于宣和五年(1123)后,著录当时皇室在宣和殿所藏的古代铜器,共二十类八百三十九件,集宋代所出青铜器的大成,故谓博古。

门腰上的为麒麟送子图,麒麟背着童子而来,寓意多子多福。

2、乐叙堂祠堂是村落中最宏丽的建筑,是徽州人金钱与财富的展示、权威与地位的象征;是宗族的精神寄托、灵魂归宿和人性回归;也是家族集会、祭祖、议事、惩罚、婚嫁的场所。

在宏村月沼北畔正中有座“乐叙堂”,又名“众家厅”,为汪氏宗祠,建于15世纪初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

黄杨木雕刻划出宏村一年中最热闹的节庆民俗活动,有斗鸟、击鼓卖货、天官迎福、打食桃、祭祖、凤舞等等。

天宫迎福凤舞拜寿祭祖击鼓卖货赶集春节做点心提笼斗鸟(三)敬修堂敬修堂是宏村最早在外经商的人家。

楹联:“得山水清气,极天地大观”,是清代名仕吴青题于无锡惠山至德祠的对联,描绘万物造化中蕴涵的山水精神。

意为获得山水精神,尽赏天地景象。

莲花门雕饰端庄大气,以中线为轴左右对称,云文剔透玲珑,构图别致。

蝙蝠喻示着福气。

莲花喻示着连连发财。

(四)树人堂树人堂简介如下图所示:树人堂寓意着“百业须精,儿孙当教”。

图中,在雕刻的画面上雕有一花瓶,花瓶中插了一根“如意”,以花瓶的“瓶”字平安的平字,如意这种器物的名称,谐心情如意,总称为平安如意,视为吉祥。

上方香炉与花瓶在一起,花瓶寓意平(瓶)平安安,香炉是焚香的器具,是佛寺中的佛门法物,也是家庭中必备的供具。

其用途亦有多种,熏衣﹑或陈设﹑或敬神供佛。

香炉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

香炉为你累积福慧、事事圆满。

圆满香炉是除秽气、祈圆满的完美风水宝物。

图的中部,左边很多官员在一起寒暄,寓意官运恒通。

右边有人惬意得躺着,寓意过舒适的,宁静的生活。

(五)桃源居桃源居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因房东曾于院内植一稀有品种的桃树而得名。

桃源居虽说规模不大,但门楼砖雕和室内木雕堪称精品。

门楼上的砖雕刻得精细,而且层次比较多,清狮白象等动物形象生动,尤为独特的是门楼上部用水磨砖砌一弧形门额,类似室内厅堂上方前部的冬瓜梁,门额中间镶嵌一块大形弧形砖雕,这是一般古民居所少见的。

室内木雕花样繁多,技法多变,内容丰富,寓意深刻,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大厅房门及窗户和书厅雕花门上。

大厅门、窗主图案为宝鼎、宝瓶,窗户开口为挂络式,两边窗户上方各有两个守窗“童子”,窗栏板上的四只喜鹊、六只麒麟犹如活的一般,寓为“四喜六顺”,房门上部为“藤结花”,每扇门上的“花心板”上的人物均为历史典故,其中东房门里扇“花心板”上为“羲之戏鹅”,其他典故有待考证,另外两厢的葡萄挂络,双狮雀替均属珍品,挂络中的飞马寓“飞黄腾达”之意。

书房中的四扇雕花门可以说是全村最为精美的雕花门。

四扇门的上半部从上而下为“蝙蝠奉寿”、“八骏马”和“人间仙境”(或称“世外桃源”)雕板,大片雕花为“松鼠葡萄”,四扇门的腰板上分别雕有“岳飞刺字”、“王祥求鲤”(又称“卧冰求鱼”)、“季子挂剑”和“孔融让梨”四个历史典故,这四个典故又因此表现“忠、孝、节、义”四种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大厅和书房的雕花门上部精雕细刻,而下部除一简单线条外几乎为平板一块,这充分表现“艺人”的匠心:即繁简结合,精细共存。

另外,一般民居中的房门腰板和窗栏板的底部为平板一块,而桃园居房门腰板和窗栏板的底部却刻有十分细致的菊花图案。

大厅门、窗主图案为宝鼎、宝瓶,寓意平平安安。

窗户开口为挂络式,两边窗户上方各有两个守窗“童子”,童子天真活泼,逗人喜爱,寓意多子与喜庆,特别是与其他一些形象配合起来,往往可以使用谐音表达吉祥的愿望。

窗栏板上的四只喜鹊、六只麒麟犹如活的一般,寓为“四喜六顺”。

房门上部为“藤结花”,每扇门上的“花心板”上的人物均为历史典故,其中东房门里扇“花心板”上为“羲之戏鹅”,其他典故有待考证。

羲之戏鹅——来源于多个王羲之爱鹅的故事,传闻王羲之喜爱养鹅,通过观察鹅的叫声和神态,逐渐融入其书法艺术之中,所写的鹅字一笔而过,称为“一笔鹅”。

李白有诗《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写的典故大意就是有个道士,很想得到王羲之写的老子作品《黄庭经》,他得知王羲之爱鹅,就以一批良种白鹅相赠,投其所好,结果果然如愿以偿,各得其所。

挂络中的飞马寓“飞黄腾达”之意。

四扇门的腰板上分别雕有“岳飞刺字”、“王祥求鲤”(又称“卧冰求鱼”)、“季子挂剑”和“孔融让梨”四个历史典故,这四个典故又因此表现“忠、孝、节、义”四种意义。

“岳母刺字”,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杭州钱彩评《精忠说岳》,该书第22回,回目“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

内容为,岳飞不受杨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后还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倘若一时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会毁于一旦。

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

该书叙述岳母刺字时,先在岳飞脊背上,用毛笔书写,再用绣花针刺就,然后涂以醋墨,使永不褪色。

“王祥求鲤”。

性至孝。

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

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

父母有疾,衣不解带。

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

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入其幕,复以供母。

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

“季子挂剑”。

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曰:“季札之初使,北遇徐君。

徐君好季札之剑,口弗敢言。

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 中国有句俗语:“人在人情在,人不在断往来。

”季札的行为,表现了对友情的坚定,一诺千金,生死不逾。

“孔融让梨”。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

高祖父尚,钜鹿太守。

父宙,泰山都尉。

”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

人问其故。

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六)南湖书院南湖书院位于安徽省黟县的南湖北畔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末年,宏村人在南湖北畔建了六所私塾,称为“依湖六院”。

清嘉庆年间(1814年),花了四年的时间,将六院合并重建为一所规模极大的私塾,取名“以文家塾”,又叫“南湖书院”。

书院是一座具有浓厚徽州建筑风格的古建筑,面积十余亩,外面与一湖碧水相邻,里面有玲珑的假山,场上有株百年圆柏松。

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祗园六部分组成。

“志道堂”是先生讲学之场所。

“文昌阁”奉设孔子文位,供学生瞻仰膜拜。

“启蒙阁”乃启蒙读书之处;会文阁供学子阅鉴四书五经。

“望湖楼”为教学闲暇观景休息之地;“祗园”则为内苑。

书院前临一湖碧水,后依连栋楼舍,粉墙黛瓦、碧水蓝天、交相辉映。

书院大厅巍峨壮观,门楼保存完好,原有“以文家塾”金色匾额,是清朝翰林院侍讲、大书法家梁同书93岁时所书。

西侧有“望湖阁”,卷棚式屋顶,楼窗面临南湖,上挂“湖光山色”横匾一幅,登高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历史上这里也是官吏文人兴会讲学的场所,曾任清内阁中书汪康年,民国时期驻英、日公使,代理国务总理汪大燮幼年曾经在这里读过书。

相关主题